关于《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6634 学科教育论文
关于《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
探讨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作为高职类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一直以来在物流专业教学中都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随着物流航运实务的日益加速发展,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跟不上实践的步伐。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来探讨关于高职类《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怎样进行教学改革,使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相信能对整个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启发式的思考。
1 《国际航运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国航》改革必要性
一直以来《国际航运管理》课程在中国高职类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基本上都处于一个核心主干课程的重要位置,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物流人才尤其是航运类物流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部航运物流市场环境的变
化,以及内部高职类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推进,都对《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1.2 《国航》改革可行性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其本身所处的专业地位、高职类教育改革的大环境等都为其改革奠定了可行的实际基础。
由于《国际航运管理》在物流专业中的受关注度,教学改革自然而然是从关键课程中先寻求突破点。
而在高职类教育目前提倡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国航》的改革阻力减小,甚至专业层面、学校层面还会给予不同程度的财力、物力支持,其可行性大大增强。
2 《国际航运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建议
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改革也必须循序渐进,既不能大刀阔斧地盲目剔除传统教学中的优良做法,也不能打着“改革”的幌子一事无成。
有鉴于此,在实践教学的检验、摸索中,提出以下几点《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2.1 相关课程整合
高职类物流管理专业一般都在航运物流模块开设《国际航运管理》和《集装箱运输实务》等类似课程。
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物流管理专业本身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了运输、仓储、配送、采购、供应链等一系列主要课程,因此在某些性质相近的课程方面进行整合教学,使得整个课程体系可以更加明确简明,方便学生接受领会,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主要介绍的是国际航运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管理理念,包括了国际航运市场的基本情况、国际航运与国际贸易的联系、国际航运进出口业务运作、集装箱班轮进出口业务运作、航次租船与定期租船实务、航运价格管理、集装箱箱务运营管理、航运货损事故处理、国际航运口岸管理法规等内容。
而《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主要介绍的是集装箱运输的各种方式以及相关管理情况,包括了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基本情况、集装箱设备、集装箱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集装箱货物的装载方法、货物的交接、集装箱运输业务、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费计算、货运事故处理、国际国内集装箱货物运输相关法规等内容。
2.2 加强实践环节
高职类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相比本科教育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物流专业的实践操作性很强,而作为核心课程的《国际航运管理》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也应该更加重视实践的环节。
有鉴于此,提出以下几条实践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
第一点,在校内主讲教师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尽可能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总体上,课程还是以校内专职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介绍《国航》的基本知识点,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能够聘请物流企业的专家走进课堂穿插教学。
一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性,避免学生对主讲教师的审美疲劳,二来企业专家能够带来更多市场上行业内的实际信息,使学生真正做到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情况结合起来,为他们将来踏上社会做好良好的铺垫工作。
第二点,加强软件实训环节。
现在的高等教育在很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方面都应用相关的教学软件来进行仿真教学。
尽管《国际航运管理》总体上还是属于管理层面的课程,但由于航运实务的操作性很强,因此建议在课程教学中加强软件实训的环节。
可以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集装箱方面、货代方面或港口码头方面的相关教学仿真软件,在传统课堂授课基础上,边讲授理论知识点
边结合软件操作巩固,这也符合了高职学生喜欢动手的特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点,在传统作业基础上提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要求更高的作业方式。
目前运作比较成熟的有PPT 作业展示汇报方式。
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国际航运管理》过程中,以小组形式合作,讨论和选定与课程相关选题,查找资料,制作PPT,然后进行课堂汇报,现场答疑,最后由老师点评和给分。
通过这样的方式,其实多方面考核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对课程的总体把握、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对能力等,也预先对将来的毕业答辩进行了演练。
经过实践反馈,不失为一种综合的实践作业形式。
2.3 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教学的效果在校内环节很大部分是通过考核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学改革也不能忽略对考核环节的改革尝试。
现在通常反对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方式,认为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因此建议在《国际航运管理》的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考核方式上尽可能向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方面倾斜,综合考虑学生的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等情况,终结性评价
方面也要努力多样化,笔试、上机软件操作和PPT汇报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深化,扎根传统教学的沃土,提出与时俱进的改革思路接受实践的检验,全面促进高职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