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V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V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V 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

方法通过对6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病史采摘,根据V ojta评价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采用V ojta疗法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6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中,17例患儿完全康复,其余43例患儿的运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应用V 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标签: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V ojta疗法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德国学者V ojta提出的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

多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脑性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瘫,而将来又有可能发生脑瘫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1]。

V ojta疗法是针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及脑性瘫痪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起因的运动异常的治疗技术[2]。

目前笔者所在科室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采用了V ojta 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儿,年龄1~12个月,采用V ojta七种姿势反射进行诊断[3],共分四度,极轻度:异常姿势反射1~3种(21例);轻度:异常姿势反射4~5种(18例);中度:异常姿势反射6~7种(16例);重度:异常姿势反射7种伴有肌张力异常(5例)。

1.2 方法对60例患儿采用药物配合V ojta法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治疗时按小儿的神经系统运动发育顺序及规律,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规律进行。

根据小儿脑瘫的类型、程度、部位,选择V ojta法的反射性俯爬R-K和反射性翻身R-U的2~3种合适的手技,每种手技都要左右各做一次,每次3~5 min,2~3种手技共需20~30 min。

年龄小、体质差者选2种手技,治疗10~15 min,间隔
2.5~3 h做1次,每天做3~4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需3~4个疗程[4]。

对于上半身运动障碍明显的患儿,如抬头差,不能用肘支撑可选R-K1变法。

对于下半身障碍明显的患儿如骨盆带抬高较差,下肢硬直及交互运动不能进行或不完善可选R-K2。

对于年龄小,不会翻身的患儿,同时伴有头背屈、肩前屈、腹肌无力、下肢内收交叉,尖足的患儿可选R-U1。

对于年龄偏大、抬头困难为诱发躯干立直(抬头)和进一步翻身可选R-U2。

2 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继续采用V ojta七种姿势反射进行疗效诊断,60例患儿姿势反射及运动功能均有改善,其中极轻度为20例;轻度为15例;中度为7例;重
度为1例;17例患儿完全康复。

3 讨论
中枢性协调障碍实际上是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

脑瘫的早期诊断,就是对具有高危因素的脑瘫危险儿或脑损伤危险儿的早期诊断。

婴儿早期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脑的可塑性强,代偿能力强,接受治疗后恢复效果好,既可干预异常反射姿势及异常反射固定化,又可以防止肌肉挛缩。

因此,早期诊断是康复治疗的关键。

利用V ojta法进行准确判断,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卢庆春认为,如果患儿有明显的高危因素存在,如早产、窒息、黄疸等任何1项。

再经过V ojta 7种姿势检查,哪怕只有一种明显出现了异常,就应该开始早期治疗。

日本学者森百合子在1979年报道,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为极轻度、轻度、中度、重度,而不进行治疗,将来发生脑瘫的比率分别为7%、22%、80%、100%。

脑性瘫痪在我国临床发病率高达0.18%~0.4%[5]。

因此,发现V ojta姿势反射异常,必须重视,要追踪观察,及早诊断,早期应用V ojta疗法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尤其是0~3个月患儿的早期应用,通过正常姿势和运动的诱导,达到抑制和阻止异常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使脑损伤患儿早期得到康复,降低脑瘫发生率,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6]。

而且年龄越小、坚持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应用V 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是使其向正常方向发展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1-28.
[2]V ojta V,Peters A.Das V ojta-Prinzip-Muskelspiele in Reflexforbe-wegung und Motorischer Ontogenese.Berlin:Springer-Verlag,1997:62-66.
[3]李德亮.婴幼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 (7):651-652.
[4]陈乐云,袁海斌,赵爱群,等.改良V ojta法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3):285-286.
[5]赵旸,董继萍.早期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康复的临床意义.疑难病杂志,2005,2(4):54-56.
[6]任曉东,蔡斌,江帆.早期干预婴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82-1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