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岭南中学2019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模拟测试试题二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广州市岭南中学2019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模拟测试试题二含
答案
一、单选题
(★★★) 1 . 北宋时期,政府下令商人将粮草运至边境指定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物资的经营许可。

这说明当时
A.政府对商业的垄断空前强化B.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来源
C.抑商政策严重阻碍商业发展D.政府货币短缺财政拮据
(★★★) 2 . 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

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

这种交往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 3 . (题文)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这些规
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
船上,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

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 4 .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

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 5 . 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
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
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

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
A.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B.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
C.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D.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
(★★★★) 6 .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

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谷牧这番话旨在强调
A.总结经济建设教训
B.中西方技术的差距
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 7 . 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

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

这表明
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
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
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
(★★★) 8 . 罗马法规定,首先发现矿藏者可为该矿藏的所有人,但国家可以视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其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须付给发现者矿藏价值的2%。

罗马法
A.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B.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需要
C.保护自由民的经济利益
D.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 9 . 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

这表明当时
A.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10 . 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

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

“排巫运动”的发生表
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科学精神高涨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D.人文精神增强
(★★★) 11 . 有学者统计,16—18世纪从美洲流入西欧的白银总量达10万吨,但同时有3.2
万吨被分流到亚洲,1.1万吨被分流到了东欧和西亚,美洲白银在西欧的实际存量只有5.7
万吨。

材料中的“分流”现象
A.缓解了欧洲货币过剩问题
B.加速了欧洲物价的上涨
C.导致了欧洲对外贸易衰落
D.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
(★★★★) 12 . 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
B.英国已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
C.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
D.新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 1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和行为模式,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
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

在此基础上,
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

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
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1930年前后,部分知识分子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梁漱溟的影响较大。

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失调”:中国本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自西方资本主
义入侵后,中国旧的社会构造被破坏,但并没有走上西方社会的道路。

因此,解决中国问题的
办法是将“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而这一“沟通调和”点,就是建立乡村政权机关与教育机关合而为一的“乡农学校”。

“乡农学校”以《吕氏乡约》为仿效
目标,“以古人乡约之意来组织乡村”,使学长居于父老、师长的地位,把社会的政治法律问题
放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之内,同时吸收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社会新组织。

——摘编自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局限性。

(★) 1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
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可以提取
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16—18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 15 . 材料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其基本精神是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了相当大的
困难和阻力。

有的群众对《婚姻法》持怀疑和抗拒的态度,认为《婚姻法》就是“离婚法”或“妇
女法”,婚姻自由是败坏风俗;有的干部担心《婚姻法》会导致社会混乱,贯彻《婚姻法》时放不开手脚;婚姻登记在某些地区流于形式,在党和政府开展了宣传与贯彻《婚姻法》运动后,
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终于逐渐建立。

包办买卖的封建婚姻制度被废除,自主婚姻逐渐增多,蓄婢、纳妾、童养媳等落后的婚姻习俗几近绝迹,青年男女不再以对方的“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是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婚姻纠纷和婚姻案件逐渐减少,民主和睦、团结生产的新家庭逐渐增多。

妇女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经济生产,呈
现出一派新气象。

——摘编自马冀《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年的《婚姻法》在推行之初遇到困难和阻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的《婚姻法》推行的意义。

(★★★★) 1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文坛以“战后派”作家为代表,诞生了一批反
战文学作品。

这些作家大多在二战末期应征入伍,部分经历了惨烈的战争,并目睹了日军的最
后疯狂。

他们以亲身之经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冷酷地描写血腥的战场、细腻地刻画人们面临死亡的心理活动。

作品中的受害者几乎全是日本人或日本士兵,对日本军
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及其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几乎都没有涉及。

同时,这些作品大多孤立
地描写战争或战场上的某个片断;对战争的看法是基于“要活下去”的本能欲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战文学逐渐式微,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文坛已经很难看到涉及二战的文学作品,为
数不多的相关作品都是“原爆(原子弹爆炸)文学》”,强调“日本是受害者”。

右翼分子开始为
战犯鸣冤叫屈、一些颂战文学作品出笼甚至大行其道。

21世纪初,美化战犯东条英机的电影获
得当年最高栗房;以二战时“神风敢死队”为题材的小说在图书界畅销。

——摘编自郭洁敏《从日本反战文学看“集体无意识”》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日本反战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颂战文学作品出笼且大行其道的原因。

(★★★) 1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鲁班复姓公输,名般,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

《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在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钓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争工具。

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
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

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

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

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
班神像,祭祀鲁班。

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

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
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

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于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简析鲁班文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