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二年级上册《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学案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浙教标准版二年级上册
《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过程,构建起相差的数量关系。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之间的交往、合作意识,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索两个量比较,求大数、小数和相差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合情感。

2.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求大数、小数和相差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导学问题
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1. 比45多20的数是()
比45少20的数是()
45和20相差()
2.外婆比强强大几岁?你能列出算式了吗?
3.妈妈几岁?在线段图上该如何表示?你能列出算式了吗?
4. 妈妈比外婆小几岁?在线段图上该如何表示?你能列出算式了吗?
5.求相差数的方法是大数减小数。

求大数的方法是小数加相差数。

四、参考资料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