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河南会考历史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河南会考历史知识点
1.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上册P1)
2.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上册P3)
3. 鸦片战争的经过(上册P4)
4.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上册P5)
5. 中英《南京条约》(上册P8)
6. 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上册P7)
7. 鸦片战争的影响(上册P7)
8.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原因)(上册P9)
9.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上册P10)
10.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上册P12)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上册P14)
12.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上册P15)
13.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上册P18)
14.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洪秀全(上册P19)
15. 《天朝田亩制度》(上册P20)
16.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上册P22)
17. 天京变乱(上册P24)
18. 重建领导核心(上册P24)
19. 太平天国的防御战(上册P25)
20. 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功绩)(上册P26)
21.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上册P27)
22. 新思想的萌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上册P28)
23.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畬-《瀛环志略》(上册P28)
24.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洪仁玕(上册P29)
25. *清朝政局的变动(上册P31)
26. 洋务派与顽固派(上册P34)
27.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上册P34)
28.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满洲贵族崇厚(上册P34)
29.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钢铁厂和湖北织布局(上册P35)
30. 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北洋、南洋河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还创建新式学堂等(上册P36)
31. 洋务运动的破产(原因)(上册P36)
32.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上册P38)
33.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特点(上册P39)
34.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上册P41)
35.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上册P45)
36. 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求和政策(上册P45)
37.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上册P48)
38. 三国干涉还辽(上册P48)
39.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上册P49)
40. *瓜分中国的狂潮(上册P50)
41. 戊戌变法的背景(上册P55)
42. 康、梁的维新思想(同上)
43.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上册P57)
44.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内容)(上册P59)
45. 戊戌政变(上册P60)
46.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上册P61)
47.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上册P62)
48.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上册P63)
49.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上册P64)
50.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上册P66)
51. *资本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上册P69)
52. 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三民)(上册P72)
53.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三次起义)(上册P74)
54.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上册P76)
55. 南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辛亥革命)(上册P77)
56. 中华民国成立的背景“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上册P79)
57. 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册P80)
58.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上册P83)
59.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上册P84)
60.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专权(上册P87)
61. 二次革命(上册P87)
62. 袁世凯称帝(上册P88)
63. *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上册P91)
64. 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上册P95)
65.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上册P96)
66. 无产阶级的壮大(上册P98)
67.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上册P104)
68.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上册P105)
69.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上册P106)
70.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上册P108)
71.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上册P109)
72.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上册P111)
7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上册P113)
74.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上册P114)
75.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条件与方针)(上册P117)
76. 国民党“一大”的举行(上册P118)
77. 黄浦军校的建立(上册P119)
78. 冯玉祥北京政变(上册P121)
79. 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上册P121)
80.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上册P122)
81.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上册P123)
82. 北伐军胜利进军(上册P125)
83. 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上册P127)
84. 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北伐战争不到一年,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的原因(上册P128)
85. 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上册
P129)
86.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上册P130)
87.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上册P132)
88. *民国政府前期的统治(下册P1)
89. 工农武装起义(下册P6)
90. 井冈山的星火(下册P8)
9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下册P9)
92. 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下册P10)
93. 九一八事变(下册P12)
94.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下册P13)
95.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册P16)
96.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下册P17)
97.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下册P18)
98. 华北事变(下册P21)
99. 瓦窑堡会议(下册P22)
100. 一二.九运动(下册P23)
101. 西安事变(下册P24)
102. 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下册P26) 103. 正面战场的抗战(下册P28)
104.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论持久战)(下册P30)
105.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下册P32)
106. 野蛮的经济掠夺(下册P33)
107. 推行奴化教育(下册P34)
108. 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同上) 109.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下册P35)
110. 皖南事变(下册P36)
111. 正面战场的恶化(下册P37)
112. 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下册P38)
113. 百团大战(下册P39)
114. 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下册P39) 115. 中共七大的召开与日本无条件投降(下册P42) 116.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下册P45)
117.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下册P46)
118. 全面内战的爆发(下册P48)
119.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下册P51) 120.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下册P55)
121. 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下册P56)
122. “将革命进行到底”(下册P60)
123.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下册P62)
124. *中国近代文化(下册P66)
125.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与成立(下册P80)
126. 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下册P82) 127. 土地改革运动(下册P84)
128. 镇压反革命运动(下册P85)
129. “三反”“五反”运动(下册P86)
130. 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册P87)
131.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下册P88)
132.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册P90)
133. 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下册P92) 134. 经济计划的超额完成(下册P94)
135.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下册P96)
136. 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下册P98)
137.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下册P99)
13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下册P100)
139. “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下册P101)
140. 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下册P102)
14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下册P105)
142. “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下册P106)
14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下册P107)
144.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下册P108)
145.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下册P109)
146.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下册P111)
147. 在徘徊中前进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下册P114)
148. 经济体制改革(下册P118)
149.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与改革开放的成就(下册P120)
150. 走自己的道路、坚持四项基板原则维护安定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下册P123)
151. “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流(下册P126)
152.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下册P131)
15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下册P134)
154. 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下册P137)
155.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下册P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