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 正确使用词语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题(全国卷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再现】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微专题
考点01 正确使用词语
【命题趋势】
17年高考改革后,词语的考核放到具体的语段当中,和病句、衔接、标点等综合考核,重点考核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之也成为一种趋势,18年的高考在词语的考核中加入近义词语的考核,扩大和词语的考查范围,由原先的成语,扩展到两字、三字词语。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 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 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 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中,
2.望文生义的试题的特征主要是命题人可以在一个句子和成语的字面意思相同,造成学生判断的混淆,所以要注意字面意思和句意越相似的成语望文生义的可能性越大。
3.较为生僻的成语看似和句意没有什么联系,往往要注意探究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往往成语的运用是正确的。
4.平时复习时注意标明见到的成语的适用对象和表意的重点。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2)色彩
①谦敬色彩。“鼎力”用于表示对别人帮助的感谢,如谢谢您鼎力相助;“全力”用于自己,如我会全力帮助您渡过难关。②感情色彩。如“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鼓动”是中性词,“煽动”是贬义词。③语体色彩。如“小气”是口语,“吝啬”是书面语;“寿辰”是书面语,“生日”是口语。
(3)用法
①适用对象。抚养:用于长辈对晚辈。奉养:用于晚辈对长辈。“启用”指物,而“起用”指人。“苍茫”指大地、暮色等广阔无边的事物,而“苍莽”则与草木、密林等幽深的事物相搭配。②搭配关系。“充足”多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的比较具体的东西如阳光、水源等搭配;“充分”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如条件、理由等搭配;“充沛”多与表示精神方面的抽象概念如精神、体力等搭配。③语法作用。如“诞辰”是名词,“诞生”是动词;“品位”是名词,“品味”是动词。
【考点详解】
一、实词辨析
近义词 辨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意义
①词义范围。如“财富”比“财产”的范围广;“边疆”比“边境”的范围广。②词义轻重。如“毁坏”和“损坏”;“竭力”和“努力”。③词义重点。如“精巧”重在指(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精美”重在指精致而美好。“诡辩”指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是混淆是非,掉到黑白。“狡辩”是指把无理的事说得似乎很有理。
(四)对象错配
对象错配主要有使用对象有误和人称角度使用有误,如“登堂入室”“蒸蒸日上”,似是而非主要是成语之间容易混淆,但有细微的区别,谦敬失当主要是人称的运用上出现问题,答题时首先分析语境看陈述的对象,然后看成语的适用对象是否和语境相符。平时注意积累。
【对点训练】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如果在独处的时候,生活都可以保持,那么这才是真正美妙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可以当众演戏,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正人君子,但是在私下里、在内心里、在可以无所不为的地方,在什么也不会被别人看见的时候,却依然奉公守法、,这才是道德的极致。在自己的家里和日常行为中能够做到这样也是接近极点的,因为在家里是无须检点也无须做作的,日常的行为是无须向别人作出解释的。
“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后面有“但是”,可知应选“虽然”。
故选B。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_____、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____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____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____的工具。
二、虚词辨析
虚词往往有其固有的功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着自身的搭配关系。具体来看,解题时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把握词性,区分用法。虚词的词性不同意味着它们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近义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
2.关联词语若成对出现,要注意对应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特别是关联词语多成对出现,如句中只出现一个,应仔细判断另外一个,便于得出答案。
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
第二空处,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
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
“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中是“宁夏”是相对偏远的地方,应选“乃至”。
“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指可能性很大。语境中说竹简腐烂的可能性很大,选哪个都可以。
“尚且”,副词,表示依旧、仍然。“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是说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表示情况持续,选“仍然”。
(二)褒贬误用
1.平时积累时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2.答题时注意分析语境是褒义还是贬义,然后看成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和语境相符。
(三)不合语境
不合语境的题目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和语意分析,有时是时态矛盾,有时某词语不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有时成语中本来就含有某种意义,但在句子中又出现这种意思,造成语法重复。有时成语的意思和语境没有关系。平时对某些成语的语法功能进行积累。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 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 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 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从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与范围、情感色彩、语体风格、固定搭配,语法功能等方面入手。备考中可根据资料把近义词归类整理,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将近义词编成口诀,就是一种很好的归类法。第一组,私人化:意思是自己的个人的;边缘化:是从中心和主流逐渐被移除而走向非中心、非主流。语境是古琴艺术逐渐被社会遗忘,只能对应“边缘化”。第二组,获得:有得到,取得;捕得:焕发:意思是光彩四射,振作,散发出年轻的健康所特有的红润;充满或显示出热情洋溢、精神愉快。语境是说古琴艺术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重新有了生机,“生机”搭配“焕发”。第三组,制约: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约束有缠缚,束缚,按照约定(特定)条件限制,管束等意思。由“琴者,禁也”可知后一空为“约束”。“放松身心”强调“放松”,“修养身心”强调“修养”,语境是说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就是不仅仅只是放松身心,更进一步有着更大的作用,由此推知为“修身养性”的工具。故选D。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辨明语句之间的关系。虚词运用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明辨语句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途径。
三、成语辨析
近义成语辨析注意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望文生义
1.造成望文生义 原因是语义内涵不明,只从字面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明白成语的出处和比喻义等。主要有反用其义、自相矛盾和典故不明等几种类型,
有人说,悔恨是紧跟着罪过的。这句话似乎并不适用于盘踞在我们心灵里的仿佛已经在那里安家落户的罪过。我们能够痛悔和改正因一时的措手不及或者是感情冲动而犯下的罪过。但是,那种年深日久、而且扎根在意志坚定者身上的邪恶则是不容易扭转的。后悔就是否定我们的初衷,反对我们原来的想法,叫我们四处乱走,。贺拉斯认为,后悔甚至会使一些人否认自己过去的美德:为什么孩提的思想与现在不一样了呢?为什么长大成人后便失去了面庞的丰润了呢?
第三空处,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
第四空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
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
故选A。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的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微专题
考点01 正确使用词语
【命题趋势】
17年高考改革后,词语的考核放到具体的语段当中,和病句、衔接、标点等综合考核,重点考核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之也成为一种趋势,18年的高考在词语的考核中加入近义词语的考核,扩大和词语的考查范围,由原先的成语,扩展到两字、三字词语。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 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 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 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中,
2.望文生义的试题的特征主要是命题人可以在一个句子和成语的字面意思相同,造成学生判断的混淆,所以要注意字面意思和句意越相似的成语望文生义的可能性越大。
3.较为生僻的成语看似和句意没有什么联系,往往要注意探究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往往成语的运用是正确的。
4.平时复习时注意标明见到的成语的适用对象和表意的重点。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2)色彩
①谦敬色彩。“鼎力”用于表示对别人帮助的感谢,如谢谢您鼎力相助;“全力”用于自己,如我会全力帮助您渡过难关。②感情色彩。如“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鼓动”是中性词,“煽动”是贬义词。③语体色彩。如“小气”是口语,“吝啬”是书面语;“寿辰”是书面语,“生日”是口语。
(3)用法
①适用对象。抚养:用于长辈对晚辈。奉养:用于晚辈对长辈。“启用”指物,而“起用”指人。“苍茫”指大地、暮色等广阔无边的事物,而“苍莽”则与草木、密林等幽深的事物相搭配。②搭配关系。“充足”多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的比较具体的东西如阳光、水源等搭配;“充分”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如条件、理由等搭配;“充沛”多与表示精神方面的抽象概念如精神、体力等搭配。③语法作用。如“诞辰”是名词,“诞生”是动词;“品位”是名词,“品味”是动词。
【考点详解】
一、实词辨析
近义词 辨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意义
①词义范围。如“财富”比“财产”的范围广;“边疆”比“边境”的范围广。②词义轻重。如“毁坏”和“损坏”;“竭力”和“努力”。③词义重点。如“精巧”重在指(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精美”重在指精致而美好。“诡辩”指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是混淆是非,掉到黑白。“狡辩”是指把无理的事说得似乎很有理。
(四)对象错配
对象错配主要有使用对象有误和人称角度使用有误,如“登堂入室”“蒸蒸日上”,似是而非主要是成语之间容易混淆,但有细微的区别,谦敬失当主要是人称的运用上出现问题,答题时首先分析语境看陈述的对象,然后看成语的适用对象是否和语境相符。平时注意积累。
【对点训练】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如果在独处的时候,生活都可以保持,那么这才是真正美妙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可以当众演戏,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正人君子,但是在私下里、在内心里、在可以无所不为的地方,在什么也不会被别人看见的时候,却依然奉公守法、,这才是道德的极致。在自己的家里和日常行为中能够做到这样也是接近极点的,因为在家里是无须检点也无须做作的,日常的行为是无须向别人作出解释的。
“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后面有“但是”,可知应选“虽然”。
故选B。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_____、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____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____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____的工具。
二、虚词辨析
虚词往往有其固有的功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着自身的搭配关系。具体来看,解题时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把握词性,区分用法。虚词的词性不同意味着它们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近义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
2.关联词语若成对出现,要注意对应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特别是关联词语多成对出现,如句中只出现一个,应仔细判断另外一个,便于得出答案。
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
第二空处,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
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
“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中是“宁夏”是相对偏远的地方,应选“乃至”。
“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指可能性很大。语境中说竹简腐烂的可能性很大,选哪个都可以。
“尚且”,副词,表示依旧、仍然。“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是说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表示情况持续,选“仍然”。
(二)褒贬误用
1.平时积累时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2.答题时注意分析语境是褒义还是贬义,然后看成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和语境相符。
(三)不合语境
不合语境的题目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和语意分析,有时是时态矛盾,有时某词语不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有时成语中本来就含有某种意义,但在句子中又出现这种意思,造成语法重复。有时成语的意思和语境没有关系。平时对某些成语的语法功能进行积累。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 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 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 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从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与范围、情感色彩、语体风格、固定搭配,语法功能等方面入手。备考中可根据资料把近义词归类整理,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将近义词编成口诀,就是一种很好的归类法。第一组,私人化:意思是自己的个人的;边缘化:是从中心和主流逐渐被移除而走向非中心、非主流。语境是古琴艺术逐渐被社会遗忘,只能对应“边缘化”。第二组,获得:有得到,取得;捕得:焕发:意思是光彩四射,振作,散发出年轻的健康所特有的红润;充满或显示出热情洋溢、精神愉快。语境是说古琴艺术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重新有了生机,“生机”搭配“焕发”。第三组,制约: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约束有缠缚,束缚,按照约定(特定)条件限制,管束等意思。由“琴者,禁也”可知后一空为“约束”。“放松身心”强调“放松”,“修养身心”强调“修养”,语境是说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就是不仅仅只是放松身心,更进一步有着更大的作用,由此推知为“修身养性”的工具。故选D。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辨明语句之间的关系。虚词运用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明辨语句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类试题的重要途径。
三、成语辨析
近义成语辨析注意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望文生义
1.造成望文生义 原因是语义内涵不明,只从字面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明白成语的出处和比喻义等。主要有反用其义、自相矛盾和典故不明等几种类型,
有人说,悔恨是紧跟着罪过的。这句话似乎并不适用于盘踞在我们心灵里的仿佛已经在那里安家落户的罪过。我们能够痛悔和改正因一时的措手不及或者是感情冲动而犯下的罪过。但是,那种年深日久、而且扎根在意志坚定者身上的邪恶则是不容易扭转的。后悔就是否定我们的初衷,反对我们原来的想法,叫我们四处乱走,。贺拉斯认为,后悔甚至会使一些人否认自己过去的美德:为什么孩提的思想与现在不一样了呢?为什么长大成人后便失去了面庞的丰润了呢?
第三空处,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
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
第四空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取之不尽:形容物质或精神的原料极其丰富。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
语境中有“提供养料”,应选“源源不断”。
故选A。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