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
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
“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
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
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
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
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
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
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
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
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
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
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
B.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春秋》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妻子的生日
孙春平
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
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
妻子问,琳琳来电话了?我摇摇头,知道她关心的是女儿的祝福。
妻子又问,也没发信息?我说等晚上吧,她白天有课。
妻子在工厂里当质量检验员,车间里对打电话接手机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连手机都不配,生活得倒也清静自如。
那顿日宴有些沉闷,妻子不止一次看表,又不止一次问我,你没把手机关上吧?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
后来她又让服务员将饭菜打包,说回家去,担心琳琳将电话打进家去没人接。
我说,不是有手机嘛,何必?妻子说嫌这儿乱,提起食品盒就走。
那是我们家里格外沉寂也有些郁闷的一个夜晚。
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调换频道,只是不说话,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她也很少搭话。
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给女儿打过去,她坚决地制止,说:“你贱啊?”夜深,睡下。
我将手机一直开着放在枕边,但那一夜,一切都沉闷着,电话没响,手机也没响,我只听妻子不停地翻身,还有她压抑地叹息,直至我沉入梦乡。
清晨,妻子起来准备早点,脸色不好眼圈黑着。
我知道她有心事,便不再提昨日的话题。
我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以前在家时,琳琳每临自己的生日前三五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作舆论准备。
离家去读大学,到了她生日那天,妻子则从早到晚不知要打去几次电话。
怎么到了妈妈生日这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呢?我心里也在抱怨,但我不能再火上浇油。
我在公共汽车上给琳琳发短信:“你妈妈一夜未睡好。
”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
整整一天,我的短信并没有换回任何反馈。
傍晚回家,妻子望我,我把目光避开,她的眼圈就红了。
她说从今天起,你和我谁也不要再给她打电话。
这一夜,妻子睡得很早,连电视也没看。
夜深的时候,我听门锁有哗哗的响动,惊得急起身披衣,刚刚按亮电灯,身上一直带着家门钥匙的琳琳已经站在我们床前。
女儿一手抱着蛋糕,一手提着装在塑料袋里的烤鸭,肩头披着薄薄的雪花,眼里噙着泪水说,妈,爸,我错了,我祝妈妈生日快乐······
那一刻,妻子已醒来。
她揉着眼睛,似乎怀疑这是不是在梦中。
旋即她跳下床,一个劲地拍拂着女儿肩上的雪花,嘴里也是一个劲地埋怨:你这个傻丫头,大老远你跑回来干什么?你不会打电话呀?你不知道天冷呀?你明天不上课啦?······
琳琳只在家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半夜就坐车返回学校去了,她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功课。
我送琳琳去车站回来时,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孩子来来回回吃苦受累的,还得白搭多少钱呀?”这哪里是钱的事,你心里热乎去吧。
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的教育嘛。
因此便说给了许多人。
那天,我给远在家乡的老父亲打电话,也说了这件事。
没想,父亲沉默了好久,才说,“我和你妈的生日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独具慧眼,善于从凡人琐事中透视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围绕生日祝福电话问题呈现了几个生活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B.小说写到了妻子因工作原因而没有配手机,这个交代是必要的,为文中妻子几次询问丈夫是否接到女儿电话做了伏笔。
C.小说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自己的特色,文中妻子的心理由焦急期盼到烦躁失望,到伤心,再到惊喜,情感描写细腻多变。
D.小说两次写到妻子说丈夫“贱”,这样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对女儿关心的渴望更甚于对丈夫关心的需求。
5.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结尾为人称道,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本题共3小题,9分)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错误的一组是()(3分)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同“悯”,忧伤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吊:慰问
②祖母刘慜臣孤弱
..孤弱:孤独弱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强行改变
③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缠绕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职
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逋:逃避,怠慢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平民,百
姓
⑤凡再.变矣再:两次大母过.余曰过:路过
⑥若望.仆不相师望:怨恨用.之所趋异也用:使用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恨:遗憾适.莽苍者适:到,往
⑧彼且.奚适也且:况且信.可乐也信:实在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⑥⑦
C.②④⑤⑥⑧ D.②③⑤⑦⑧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都具有词类活用的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乳.二世②则刘病日.笃
③客逾庖而宴.④谨拜表以闻.
⑤太上不辱.先⑥臣不胜犬马
..怖惧之情
⑦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⑧襟.三江而带.五湖
A.①③/②④⑥/⑦⑧/⑤
B.①⑧/②③⑥/⑤⑦/④
C.①③/②⑥⑦/④⑤/⑧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
9.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①使不上漏②是以见放
C.①之二虫又何知②奚以知其然也
D.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②彼且恶乎待哉
(二)课外文言短文考查(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
少贫贱,好学。
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
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
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
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
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
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
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
”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
..十四年,校猎同州。
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
常日赘调,已有所妨。
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
少延一旬,使场
圃毕劳,陛下
..六飞徐驱,公私交泰。
”玺书褒纳。
拜新安令。
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
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
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
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
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卒年八十五。
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
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
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
”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
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宫廷台阶下,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觞”是古代一种盛酒器。
除此之外,表示盛酒、饮酒器具的词还有“尊”“爵”“觥” “卮”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
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饱学之士。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
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刘仁轨就用刑杖将其打死。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
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
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
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5分)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5分)
(三)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l4~15题。
东屯①北崦②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①东屯: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
大历二年(767)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
②崦:山。
14.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
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不忍久看而回首。
15.诗歌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2)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心境类似于庄子《逍遥游》中的:“,”。
(3)《逍遥游》中,庄子用“,,”三句阐释了真正的逍遥之境。
(4)庄子《逍遥游》中以一种植物和动物来为例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话是“,”。
(5)庄子《逍遥游》中写描写列子御风而行轻快美妙的样子的两句话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7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的瓷器。
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而()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各方力量应该携手,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能详美轮美奂拍案叫绝张冠李戴
B.有目共睹精美绝伦拍案叫绝南辕北辙
C.耳熟能详精美绝伦赞不绝口张冠李戴
D.有目共睹美轮美奂赞不绝口南辕北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B.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C.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D.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B.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C.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D.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年画极富中国古典美学,其特征是明快畅亮。
,。
……
①年画最擅长制造气氛
②年画不仅能提人的精神,还可以提房间的精神,提窗户、大门、院子的精神
③大红大黑大绿大黄随意跳跃,洒脱得很,有啥说啥,一点都不矫揉造作
④左右两扇黑漆大门上,分别贴着两张门神,一个黑脸浓髯的尉迟恭,一个白面疏髯的
秦叔宝,金盔甲钢鞭银枪,老远一看,嘿!整个房子都神气活现了
⑤试想,若换成八大山人的山水、齐白石的写意,行不行?必定奄奄欲绝,气若游丝
⑥一看见年画,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热闹,感到过节的气氛,感到喝酒的兴奋
A.①③⑥②④⑤ B.③①⑥②④⑤ C.③①④⑤⑥② D.①③④⑤⑥②21.仿照下面的例句,以“爱心”为话题,另写两个句子。
(6分)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①。
②。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女儿、儿子、妈妈、爸爸一家四口谈到了“亲情”问题。
女儿最先发言,她说:“世间最美的是亲情。
”儿子接着说:“亲情是把双刃剑。
”妈妈想了想说:“亲情常常创造奇迹。
”爸爸最后说:“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
对以上四种说法,你认同哪一种?请结合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题目自拟,不得套作或抄袭,书写工整。
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B 2.D 3.B 4.D
5.①体贴妻子的丈夫。
妻子过生日,他“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把手机放到妻子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找有趣的话题逗妻子开心。
②懂得教育孩子的父亲。
给女儿发短信,委婉批评女儿不关心妈妈。
③忽略父母情感需求的儿子。
自以为做得挺成功,却多次忘记父母生日。
6.①情节结构上,由妻子过生日这条主要情节线,陡然转向父母过生日,结尾出乎意料的转折,把小说推向高潮。
②人物塑造上,由“自以为做得很成功”的“我”突然转向,原来自己做得并不好,从
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③主题上,结尾内容反映了普遍的社会问题——子女教育应从自身做起,引发了读者的
反思,深化了主题。
7.C 8.C 9.C 10.B 11.C 12.B
13.(1)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则天皇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
(辞疾:称病辞职;因:乘机;规:规劝;赍:携带;勉:勉励;)
(2) (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
(尝:曾经;为……所:表被动,引决:自杀)
【参考译文】
刘仁轨,字正则,是汴州尉氏县人。
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
遇上社会动乱,他不能安心学业,每当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凭借学识渊博而闻名。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
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下文书补任他为息州参军。
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
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
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太宗李世民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
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
”太宗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升他任咸阳县丞。
贞观十四年,太宗准备到同州打猎。
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劝谏说:“今年雨水丰沛,各种庄稼都长得茂盛,现在仅仅收割了十分之二。
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就已对秋收造成妨害。
还要为打猎做准备工作,维修桥梁平整道路,劳力即使尽量节省,还是不能少于几万人。
稍微推迟十来天,让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从容出动,于公于私都得到安宁。
”太宗发下诏书对他的劝谏表示赞同采纳。
后来任命他为新安县令。
多次升迁到给事中,他被李义府憎恨,离京任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国。
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
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
永隆二年,任太子少傅。
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同意他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
则天皇后主持朝政,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
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则天皇后派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
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终年八十五岁。
则天皇后诏令全体官员登门哀悼,颁发诏书追认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在乾陵墓地。
刘仁轨虽然官高位显,但是从不自高自大,接待亲朋故旧跟当平民时一样谦虚恭敬。
(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
等到他任大司宪时,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