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心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与心智
作者:邓维东
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21期
十几年前我认识赵培智时,他还在上大学。
瘦瘦小小的个头很不起眼,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总是令人刮目相看。
之前就曾听其他老师说过,说四年级有个小伙子人体画得很好,中央美院的学生也不过如此。
当我偶然看了他的画作后,发现他的画构图饱满均衡,柔和的暖色调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人体刻画得十分准确、深入,可以看出他扎实的基本功,绘画语言纯正到位。
后来便开始逐步接触、了解赵培智。
赵培智生长在新疆北部的农村,小时候生活的村子紧挨着戈壁、沙漠,他的童年就是在戈壁滩、红柳、骆驼刺、沙果中度过的。
单调、艰苦的环境并不能泯灭人的性灵,赵培智从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迷恋绘画,并且以后从未中断对绘画的学习与热爱,画小人、连环画成为他每日必做的“功课”,这是他一天中最兴奋的时候。
家里能找到的书的空白处都被画满了,内容从水浒、三国中的英雄好汉到聊斋、西游记中的鬼怪、神仙,应有尽有,连环画承载着他儿时太多的快乐与梦想。
五年级时,赵培智开始学习国画。
当时,学校分来一位美术老师,从此,他知道了毛笔、墨汁和宣纸。
了解了国画,进入了水墨的世界,潘天寿、李苦禅、八大山人、徐悲鸿等大家的作品成了他临摹的范本。
在初中时,他就已经临摹和学习过《八十七神仙卷》、《朝元仙杖图》等许多古代名画,这对赵培智今后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赵培智读大二时国画成绩不错,三年级分科时很多同学认为他应该专攻国画,但他最终选择了油画,因为他觉得油画的表现力强、适合年轻人。
与此同时,赵培智狂热地迷上了西方古典主义油画,整天研究欧洲古代大师的作品,对古典油画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和学习,周末和假期,他整天泡在画室画画,没有模特就对着镜子画自画像,十分刻苦。
这一阶段系统的研究和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为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时最触动我的还是他的毕业创作《母亲》,画面中站立着的塔吉克母亲的背影处于画面中心位置,蜷膝而坐的女儿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明亮的暖黄色随着光线的变化洒满画面,整幅画透着静谧、单纯的古典气息。
母亲虽然只是背影,但通过头巾、头饰及人物动作的深入刻画,使整个人物形象生动而可信。
在人物与器物造型的处理上尤为精彩,物体的灰面跳跃着珍珠般的小光斑,这些光斑与平整的亮面和暗面对比着,同时又被统一成一个整体,颇有维米尔的神韵。
我非常吃惊,一个本科生竟然有如此好的艺术感觉,有如此强的画面深入、控制和协调能力,同时也暗喜师大美术学院可能又要出一位不同凡响的人才,当时我就有了将他留校任教的想法。
在赵培智临毕业时,我鼓励他只要坚持绘画创作,努力画出优秀作品必定会有好的出路。
他的确不负期望,尽管工作琐碎繁忙,却从未减弱对绘画的热爱与执著信念,不断进行艺术探索,创作了《高原魂》、《风筝》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十年前,赵培智调回新疆师大美术学院工作。
当时大家意见并不一致,但我坚持认为他是一个极富艺术梦想又有着很高艺术秉赋和顽强意志的人。
回到师大后,他有了充足的时间,这对于赵培智来说是如鱼得水,仅一年的时间他就在家中9平方米的画室里完成了《帕米尔之
光》、《希望——山村小学》、《纺织女》、《惊蛰》等一批很有分量的好作品。
在创作这批作品时,他请我去看画,开始我一张张的看,并没有做出评价,突然一张暗红色调的画吸引了我,虽然只铺了大色调、起了部分的形,但画面整体的气氛已初露端倪,夕阳中一群塔吉克人似乎在放牧而归,又似乎在祈祷、膜拜给予他们生命的祥和之光。
整个画面很满,纪念碑式的构图,画面上半部的人物与天空对比出剪影效果,又与下半部的人物融为一体,仿佛雕塑一般极富视觉张力,与画面中心柔美的塔吉克少女形成对比,处于暗部的众多人物产生了视觉上的节奏变化。
人物暗部的紫红与亮部的橙红、白头巾暗部的粉绿与亮部的粉红对比烘托出整体氛围,塔吉克人深沉、豁达、坚毅的民族品格跃然而出。
创作此画过程中他又数次邀我去看画,我也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最后这张画定名为《帕米尔之光》。
这张画在新疆参评第九届全国美展时,得到评委的一致认同,成为当时惟一一幅获得全票通过的作品。
此时赵培智已逐步形成自己对艺术的基本看法,他不再一味学生气地迷恋古典主义,转而开始关注现实。
作为当代一名优秀的艺术家,首先应该对现实、对其所处的地域具有人文关怀精神,作品应该反映生活、反映画家眼中的现实。
赵培智生长在新疆,他深深眷恋着这片热土,同时也在用画笔描绘着新疆的人与物。
我曾经问过赵培智,为什么总在画塔吉克人,他说:“我第一次上帕米尔高原时,就被塔吉克民族那种朴实、深沉、豁达而又坚韧的独特品质所震撼、折服了,后来又数次上塔什库尔干去深入了解这个民族,并且在以后的创作中主要是画塔吉克人。
”在与他交谈中得知,他此时主要受到了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影响,偏爱苏里柯夫式的宏大结构,这成为他的一个重要的绘画情结与梦想,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生活、艺术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赵培智既有才情又谦虚好学,记得在他的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后,我曾对他说:“年轻是你最大的资本,你这么年轻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是值得庆幸的,但是你不能骄傲,你是土生土长的新疆画家,外面的世界很大,你和老一辈的艺术家及内地优秀艺术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机会要多出去看看,去学习。
”后来我们在上海九届全国美展油画展览上碰面了,他感慨今后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百倍的努力。
之后的几天里,他总是带上面包和水早上进展厅晚上最后一个出来,细细读画、品画,认真细致地观看、揣摩每一张作品。
同时,仔细分析优秀作品的内容、形式、技法和语言特征,找出其优势所在,通过学习,他大大开阔了眼界,并把所看、所学、所想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视觉经验。
这是他从学画之初就培养起的习惯,他时常告诫自己,要谦虚好学,但绝不盲目迷信,要客观对待、冷静分析,即使面对大师的作品也是如此。
赵培智平日少言寡语,给人的感觉是平静的,在创作中他十分理性,但同时他的内心又有波涛汹涌、激情澎湃的一面,他是个勤于思考、不肯安于现状、积极进取的人。
有一段时间,由于教学的需要,他开始接触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及当代艺术,过多地关注艺术表现与绘画语言的问题,观念变化较大。
这一阶段也是他最为困惑的时候,关注的点很多,自己的创作方向何去何从?他很犹豫,也很迷茫。
我们多次叙谈,我告诉他应该冷静地分析自我,看清自己的优点与弱势,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发现个性很重要,但把这种个性和某种适合自己的独特手法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着急,要冷静对待。
赵培智经过长时间痛苦而冷静的思考后,调整了创作的思路与理念。
此时他对创作的思考更为深刻、成熟了,不再是浅显地表现新疆少数民族风情、风俗,而是更多地从精神层面去审视民族生存状态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驰骋的心》就反映出他的这种艺术创作关
注视角。
作品表现了几个在骄阳下站立的塔吉克青年,画面构图很简洁,处于画面中心的一个人处理得很大胆,人物脸部完全处于帽子的阴影中,破解了构图的平板,人物的表情也很平静,难以猜测他们的心理活动。
这些塔吉克青年是牧民是学生还是无业者?我初看这张画时有些费解,但看了题目后就逐渐明白他的创作意图了,他表现的是最为普通的人,不管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如何,哪怕是最卑微的人也有自己的心灵空间,有自己的向往与梦想,正所谓一花一世界。
这幅作品后来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后,又被选为优秀作品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油画精选作品展”。
四年前,赵培智前往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国所有重要的博物馆,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博物馆里,在大师的作品前流连忘返、细细品味。
这些大师有伦勃朗、鲁本斯、丢勒、维米尔、安格尔、达维特……在大师作品前,他被深深震撼了,也更深地体会到了古典绘厕的精髓,他在饱读大师的绘画艺术的同时,也在一一映证着当初学习时对大师们的理解与猜测,赵培智说:“我在大师的作品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在美术史上的位置,首先最让我感动得是画家那种平和、超然而又虔诚的心态,其次才是高超、娴熟的技艺,与古代大师相比现代画家就显得浮躁空洞得多,缺少的正是这种对待艺术的心态,就我自身来讲也是如此,以前我看待传统更多的是在关注技艺和形式,浅显的认为传统不能更直接的反映现实和对应现代了,因此就产生了浮躁的心态,现在看来是极大的错误。
”欧洲之行让他再次深深感受到了传统的力量和重要性。
另外,在学习期间,他也跑遍蓬皮杜、慕尼黑现代馆、柏林现代艺术中心、马德里现代博物馆等重要的西方现代艺术馆,在柏林时恰巧又赶上一个美国的现代艺术展,可以说他对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做了全面的了解,体察西方艺术发展的脉胳。
回国后,他闭门不出,认真回味、思索这次欧洲之旅,觉得自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突然狂扫一顿大餐美食后吃得太饱被噎住了,需要慢慢消化、吸收。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他感觉思路开始渐渐清晰,并且深深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他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油画,比较中西方绘画的异同,他认为中国油画不应该一味盲从和跟随西方,应该有一条属于中国油画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他努力传达出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和中国人的意趣。
在《心灵空间》、《老羊皮》、《致未未》、《家园》系列等作品中,他试图将挥洒自如的笔触和写实的造型、意象的空间结合起来。
赵培智认为现实主义应该有新的表达方式,虽然他的这些想法和尝试可能还不成熟,但是这种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2008年的一天,我在新疆首届青年油画展上看到了赵培智的新作《盛装》,感觉眼前一亮。
他在绘画语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他仍然在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思路,应该说他的创作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他在坚持现实主义道路的同时,力求在表现手段上能有个性。
他把新印象派的色彩理念同中国写意与西方表现主义笔触结合起来,注重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对造型的表现上即放松又控制自如。
并且把西方现代主义的结构转化为他作品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