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
(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日
〔南朝·梁〕鲍泉
露色已成霜,梧楸①欲半黄。
燕去櫩②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注:①楸:(qiū)楸树,落叶乔木。
②櫩:同“檐”,屋檐。
(1)“梧楸欲半黄”一句中“欲半黄”三字妙在何处?
(2)请赏析“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这一联诗句。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
(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1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情感的变化。
请结合具体景物,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14.前人说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洛桥晩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①,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②,月明直见嵩山雪。
【注】①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②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暮热游荷池上
(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侬:我。
②披襟:敞开胸襟。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6.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
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18.诗歌鉴赏
鹧鸪天・咏渔父
〔宋〕王质
一只船儿任意飞。
眼前不管是和非。
鱼儿得了浑闲事,未得鱼儿未肯归。
全似懒,又如痴。
这些快活有谁知。
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
(1)上阙中“飞”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船儿的________特点,又表现了渔夫________的心情。
(2)下阙中词人感慨“这些快活有谁知”,你觉得“这种快活”蕴含了怎样的情怀?
19.诗歌鉴赏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任务。
(甲)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qū)______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zhē)_______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1ǒu)______,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乙)
观刈①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②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A)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③遗穗,左臂悬敞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B),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注释)①刈:割(草或谷类)②覆:________,如:天~地载。
③秉:________,如:~烛夜谈。
感知诗意
①根据拼音,填写(甲)诗中的汉字。
②依据文意,补写(乙)诗中的注释。
(2)探究诗形
艾青诗歌往往不拘泥于形式,极具“自由诗”的特点。
对比(乙)诗,简要说明(甲)诗在形式上有哪些“自由”之处。
(至少两点)
(3)体会诗心
①(乙)诗写刈麦全景,满溢诗人的同情。
请在加点的两个“尽”字中选择其一,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甲)诗为什么专写孩子割草的画面?结合具体文字,探究作者的意图。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
(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
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2.(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3.(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解析】【分析】(1)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2)词的下阙写诗人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白发上插着鲜花的诗人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以议论结尾并抒发诗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
最后一句反问形式发议论,表达出诗人乐而忘忧(贬谪流放、志不得伸的忧愁)、与民同乐、行乐惜春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⑵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炼字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诗句中词语的把握,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和诗歌的艺术表现进行理解,注意分析要有条理性。
4.(1)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2)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感情,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写酒菜的丰盛、精美,但李白却在这么丰盛、精美的酒菜面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当时苦闷、惆怅、犹豫之情,而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意思是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可见李白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情绪又变得乐观向上。
(2)结合典故内容和全诗的写作背景分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⑵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D
解析:(1)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对清明时节西湖(苏堤)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和郊游踏青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意思是游人离开后禽乌在快乐了。
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
现在,“游人去而禽乌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根据这个意思找出诗中的意思相同的句子就只有:日暮笙歌收抬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
“旧墓笙歌收抬去”到傍晚时分吹奏的乐器声才渐渐停止,以游人的纵情表现游春之乐。
“万株杨柳属流莺”,用黄莺的欢快、悠情衬托游人游春之乐。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着。
(2)诗人或栀子花;用诗人的“闲”,衬托出农人的忙碌,也表现出诗人路过山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或农人外出忙碌,无人赏花,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山村农人的忙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注意把山村景色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的特点描绘出来。
如: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意思是: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
赏析表达效果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闲”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栀子花”人格化,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情趣盎然,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着。
⑵诗人或栀子花;用诗人的“闲”,衬托出农人的忙碌,也表现出诗人路过山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或农人外出忙碌,无人赏花,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山村农人的忙碌。
【点评】⑴标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想象联想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
⑵标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炼字的效果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
境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等方面去赏析理解。
7.(1)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2)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
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个“难”指难受。
写出想与心爱之人见面是困难的事,与心爱之人分别也是一件困难的事。
就好比夏天风的若有若无和花落一样,是无可奈何的。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使用双关语和比喻、象征的手法。
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作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据此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⑴第一个“难”意为困难,指客观之难;第二“难”意为痛苦(或“难受”“难舍”),指主观之难。
⑵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按照要求,选取赏析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8.(1)“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2)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梧楸欲半黄”指楸树的叶子将要有些变黄了。
暗示了季节,秋意渐浓,“半黄”写出了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态感,含蓄内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翻译。
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一句是景物描写,抓住了燕子、莲荷两个景物,写其秋季的特有变化,展现秋天的景色。
秋来,燕子南飞,屋檐寂静了,荷花败了,花香消散了,从听觉和嗅觉角度写出了季节环境的变化,渲染了环境的静谧和清冷。
故答案为:⑴“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⑵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9.D
解析:(1)D
(2)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解析】【分析】(1)D项“亲自领兵上阵杀敌”错误。
这是作者梦中的情景。
故选D。
(2)根据理解分析出“醉里”“梦里”的情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
结合“可怜白发生!”分析,从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通过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分析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10.(1)窗有日;夜泉清
(2)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或者通过从果落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11.乡村秋夜苍苍霜草、切切虫声、行人绝迹的凄凉景象,让诗人倍感孤独寂寞;而出门远望,田野的荞麦花在月光朗照下如同一片晶莹白雪的美景,却又让诗人不胜惊喜。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具体景物,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感情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主要是因为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
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故答案为:乡村秋夜苍苍霜草、切切虫声、行人绝迹的凄凉景象,让诗人倍感孤独寂寞;而出门远望,田野的荞麦花在月光朗照下如同一片晶莹白雪的美景,却又让诗人不胜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