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文言文的断句练习
高三文言文断句专项练习题

高三文言文断句专项练习题【高三文言文断句专项练习题】一、背景介绍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文言文的断句是阅读理解和解析文意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高三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特别设计了这份专项练习题。
二、练习题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选项)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选项)①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⑤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选项)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⑤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选项)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选项)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高考文言文断句断句方法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⑴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⑵句末语气词: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规律三: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高考文言文试题断句

高考文言文试题断句1. 求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题,急1.(2010届广东省梅州揭阳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这个句群断句。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答案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2.(广东顺德伦教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答案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帝善其对/年老卒官。
3.(湖南省浏阳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用/给文中句子断句。
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答案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 以善雍齿 / 雍齿 / 高祖之仇 / 陵又本无从汉之意 / 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4.(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用斜线(∕)断句: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答案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5.(广东省梅州市 *** 中学2010届高三10月月考)断句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答案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
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6.(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高考专题训练:文言文断句(教师版)

高考专题训练:文言文断句1.(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李迪是贤相。
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2.(09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我看了你所写的一百多篇文章,确实是文章的志趣、气概不凡,文辞情调美妙,追慕古代为文之道并且崇尚仁义的人,如果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再加上渐深的学问,那么古代作者所能到达的境界也是不难达到的。
古代的那些文人,没能在当世有良好际遇,他们把自己的志趣寄寓在文章之中,希望他们的思想能在后世被认同,从两汉以来,富贵之人,成千上百,按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富贵之人的显赫名声哪里比得上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杨雄这些人!当初这些人难道也企求被当世人所赏识?!3.(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文言文断句方法练习及答案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
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第三:看虚词,找位置。
(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高考文言文断句(含答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
2005~2008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回答有关问题,4分。
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知识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方法指津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010年高考语文考点练习:文言翻译与断句(四)

1.(08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答案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参考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
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
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
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
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2.(福建福州5月质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①。
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
有一狙焉,委蛇攫搔②,见巧乎王。
王射之,敏给搏捷矢③。
王命相者趋④射之,狙执⑤死。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⑥予,以至此殛也。
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⑦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庄子·徐无鬼》【注】①狙(jū):猕猴。
②委蛇(wēi yí)攫搔(jué zào):“搔”字以“爪”代“虫”,音zà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
③搏捷:接住。
④趋:通“促”,急。
⑤执:同“即”。
⑥敖:通“傲”。
⑦助:通“锄”。
(1)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2)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译文:答案(1)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着它身子敏捷轻视我(或:不把我放在眼里),以至于遭到射杀。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含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赵简子曰:“吾门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朝收市征。
吾尚可谓不好士乎?”舟人古乘对曰:“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对者六翮也。
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益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高。
不知门下左右客千人者,有六翮之用乎?将尽毛毳也?”(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B.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C.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D.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 D[第一步:聚焦辨析重点。
四个选项第五、七处不同。
第二步:多方推断定答案。
根据第一步找出的每项的不同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
如四个选项的第五处“夫珠玉无足去此”,结合上下文,很明显“珠玉无足”是个主谓结构,其后应该断开,可排除B、C两项;第七处的“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也应该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项,故答案为D项。
]【参考译文】赵简子在黄河上游览感到很快乐,感叹说:“怎样才能得到贤士并跟他在一起呢?”船夫古乘跪下回答说:“那珍珠美玉并没有脚,离这儿有几千里,而它们之所以能来,是因为人们喜欢它们。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文言文断句方法及练习题1.根据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名词或代词在文言文中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便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2.根据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虚词也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就是表示尊敬、敬意的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其中也、矣、哉后一定得断,“也哉”在“哉”后断)“以、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有些关联词常用在句首: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
也有些时间词常用在句首: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课内文章选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句末虚词:焉,也;句首虚词:夫;还有以,则,而;游者众,至者少那部分是整齐句式,这篇文言因为学校进度不一样有的学过,有的没学过,但可以让孩子练一练然后再到课本里找答案。
3.根据对称句式定句读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在文中常用对称句式,可据此断句。
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4.根据顶真定句读古人写文章喜欢用顶真的手法,那么同一个词(尤其是名词)连续出现,只要不是叠词,都应该在中间断句。
例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练习及答案

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练习(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6分)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6分)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6分)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来之有也”。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高三语文断句练习(2)6、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5分)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7.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5分)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专练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专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B.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C.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D.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答案】(1)A参考译文:苏秦迪初以连横政策游说秦惠王,说:“凭大王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车、马队训练得法,士卒作战教育有方,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侵吞天下,称帝而治,希望大王稍加注意,请允许我用实际情况说明其功效。
高考文言文断句50题专项练习

高考文言文断句50题专项练习考查题型:大致命题形式:主观点断,一般只要求在句中关键处断开。
解题策略: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高考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
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这段文字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根据这些内容,点断就很方便。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
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
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
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不能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7、根据文章结构断句。
文言中有些文段,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写的。
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共73页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010北京高三历次大考断句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 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 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 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 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 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 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 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 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 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 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 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 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 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 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 /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 勇必伤。 (评分标准:错两处扣1分,画双线处可不断。)
崇文期末
顾彦先平生好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丧 / 家人 常以琴置灵床上 / 张季鹰往哭 之 / 不胜其恸 / 遂径上床鼓琴 / 作数曲 / 竟 / 抚琴曰 / 顾彦先颇 复赏此不 / 因又大恸 / 遂不执 孝子手而出
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把琴放在灵床上。 张季鹰来吊唁,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就径直走向灵床,弹起 琴来。弹罢几首曲子,他抚摩着琴说道:“顾彦先还能欣赏这 些曲子吗?”随即又大哭起来,哭完连孝子的手都不拉就走了。
东城期末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 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 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 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 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 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朝阳一模
高考文言文断句训练

高考文言文断句训练高考文言文断句训练,这可是个让不少同学头疼的“大麻烦”!但别怕,咱们一起来搞定它!我记得之前有个学生,叫小李。
他呀,一碰到文言文断句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有一次考试,文言文断句的题目全军覆没,那叫一个惨!他来找我诉苦,说:“老师,这文言文断句怎么比登天还难啊!”我笑着告诉他:“别着急,咱们一步一步来。
”首先咱们得明白,文言文断句就像是给句子“切蛋糕”,要找到合适的地方下刀。
那怎么找这个下刀的地方呢?咱们先来看虚词。
像“夫、盖、若夫、至若”这些开头的词,往往就是断句的信号。
比如说“夫战,勇气也”,“夫”字一出现,咱们就可以考虑在这里断一下。
再说说对话词,“曰、云、言”这些,后面通常要断句。
想象一下古人对话,一个人说“吾曰”,另一个人回答,这中间不得断开嘛。
还有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岂、乎、哉、也、矣、焉”等等。
“岂不闻古人云”,“岂”字开头,得断;“此乃吾之过错也”,“也”字结尾,断!除了这些,咱们还得注意对称结构。
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比如“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两边结构相似,那就在中间断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语法结构。
主语、谓语、宾语得搞清楚。
“吾爱读书”,“吾”是主语,“爱”是谓语,“读书”是宾语,根据这个结构来断句。
咱们回到小李同学,我给他讲了这些方法后,让他做了几道练习题。
一开始还是错不少,但慢慢地,他找到了感觉。
有一次课堂小测验,他的文言文断句题居然全对了!他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总之,高考文言文断句训练需要咱们多练习,多总结。
别被那些古文字吓到,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像有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轻松打开文言文断句的大门。
相信同学们都能在高考中拿下这关键的几分!加油吧!。
高三断句练习

高三文言文断句练习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
一法布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其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5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6分)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5、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
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駰、服虔、应劭诸家之诂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三四焉。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6、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题型练

文言文断句题型练Llt32100一、高考题型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
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
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中文言文断句练习及答案

断句练习答案(朝一)11.(6分)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崇一)11.答案:忠臣之事君也 / 莫先于谏 / 下能言之 / 上能听之 / 则王道光矣。
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
违而不谏 // 则非忠臣 / 夫谏//始于顺辞 / 中于抗议 / 终于死节 / 以成君休 / 以宁社稷。
《书》云:“木从绳 // 则正 / 后从谏// 则圣。
”(“/”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东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断句: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妾有一首诗//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作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丰一)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5分)孽摇之虚 //有鸟焉 /一身而九头/ 得食则八头皆争 /呀然而相衔/ 洒血飞毛/ 食不得入咽 /而九头皆伤 /海凫观而笑之//曰/ 而胡不思 /九口之食// 同归于一腹乎 /而奚其争也?——《郁离子·九头鸟》(海一)11.(5分)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西一)11、(5分)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
(宣一)11.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评分标准:本题5分,断对1处给1分。
在不当断处断,则倒扣分。
](朝二)11.(6分)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崇二)11.答案:弹棋,二人对局 / 黑白各六枚 / 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 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 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 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 鸣者。"
• 7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黄羊 对曰解狐可平公问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 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 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 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 氏春秋· 孟春纪》)(注:令,邑的行政长官。尉, 朝廷的军官)
• 8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 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 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 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 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 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 施到今。(李斯《谏逐客书》)
参考答案
•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 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 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 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 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 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参考答案
•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 "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问:"解狐非子之仇 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 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 "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 "对曰:"君问可,非 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 善焉。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 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1)(2):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 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 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 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3)参考译文: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 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 勇气,一往无前。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吴 兵法,他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 不必学古人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 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 法考虑家的事!”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 他了。
• 6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 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 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 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 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 不材之间(《庄子· 山木》)(注:这里的"雁" 是 "鹅 ")
•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之世而其 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 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niu)于治平 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 身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 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苏轼《晁错 论》)
参考答案
•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之世而 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 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 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 士,为能出身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 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 也。
2.(1)(2):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 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 ?”帝曰:“岂过魏 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 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 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 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 刘觫《隋唐嘉话》) (3)参考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 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 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 ?每次朝会 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 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 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 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 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 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
• 4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 国之安臣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者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 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在下愚,知 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演 稿
示 1
文
2 3 后 等
盘石 盘石网盟 久屰夻
• 5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 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 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 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 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 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 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 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 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 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 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 以濯我足。’ 孔子曰: ‘小子听之!清斯 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 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 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 此之谓也 。”
高考专题辅导
第三模块: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十五:文言文的断句练习
1.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 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 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 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 ①不至:可译为“不必”。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 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 符号。 (3)翻译这段文字。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德后贺太宗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 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 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 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 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在断句的基础上,给这段话标上标点符号 (3)翻译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