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摘要:东北大秧歌诞生于清康熙年间,起源于田间劳动和古人祭天,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现今广泛流行于东北三省,已经成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之典型代表,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地位要远远高过我们的想象。
东北秧歌在舞蹈风格上既有奔放、洒脱的特点,又有平稳、幽默的特点。
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且不做作。
东北秧歌起源与东北、发展于东北,每一个情节都体现着东北人的质朴、勤劳以及豁达,每一个细节都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东北严格的艺术风格特点加深人们对东北秧歌的认识。
本文从介绍东北秧歌的起源与发展入手,通过具体秧歌作品详细分析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最后介绍了东北秧歌在我国民间艺术舞台上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本文,将为后续继续研究东北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提供有益的帮助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东北秧歌风格特点产生及发展风格形成贡献与地位
前言
东北大秧歌流传于我国东北辽吉黑三省,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东北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经过长时间几代人的积累,把民间艺人的表演升华为现在的东北秧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艺术来源于生活,东北秧歌这一艺术形式因具有浓郁的东北生活气息,在东北群众中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1]。
东北秧歌是民族舞的一种,因此也具有民族舞蹈的共同特性。
东北秧歌具有从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动律特点,与东北人民的信仰、社会生活、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行为习惯是密不可分的[2]。
作为东北地区具有典性的民间文化,东北秧歌素来以幽默、动感、亲切和火爆著称,其艺术风格特点紧紧围绕东北地区和东北人的特性,是东北地区最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东北秧歌舞蹈中,艺术特色通过“三相”(即走、稳、鼓)和道具(主要为手巾)所呈现。
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和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明快的鼓点、独特的体态特征、鲜明动律也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3]。
“艮”“俏”“浪”是东北秧歌最具代表性动作感觉,东北秧歌是具有特殊的指导表演意义,在舞蹈动律的线路方面,体态中的把握、手绢花与动率的配合,步伐在节奏中上的变化都可以看出东北秧歌独具特色的风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东北秧歌的历史与艺术风格进行介绍,旨在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东北秧歌的艺术特点及贡献地位,为其今后在发展中继续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1.东北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其渊源
秧歌是汉民族民间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舞蹈。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起始于康熙三十年。
东北秧歌分高跷和地蹦子两种类型。
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辽宁营口、海城和盖县一带。
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地蹦子又名地秧歌,普及面较广。
就其产生而言,源于田间的劳动生活,主要是插秧耕田这一农活,加之古人祭天祈福要运用歌舞形式,因此,可能就有了最早“秧歌”一词的诞生;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将农歌、民谣、菱歌、武术和民间戏曲等艺术形式不断纳入,逐步演变成了民间舞蹈——秧歌。
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东北秧歌以东北三省为主广泛传播,其主要道具为手绢花。
2.东北秧歌的艺术风格特点
2.1东北秧歌北方地域特色浓郁
东北大秧歌经过悠久历史的孕育,凭借红火的场面、极具内涵的舞蹈语言、引人入胜的姿态以及灵活的表演风格,甚为东北民众所喜爱。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心灵的表达,是生命情感自由宣泄的一种方式。
东北秧歌自产生以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生活积淀,深植于东北这片我吐,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北方地域特色。
东北大秧歌蕴含着东北群众在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上的内涵。
几乎每一个作品都是再通过舞蹈讲述着一个发生在东北的故事,观众每每欣赏完,一般都
会有欢快、强烈、豁达的感觉产生。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总体归纳为“艮、俏、浪”东北秧歌里的手绢花,花样繁多,多姿多彩,节奏也鲜明富有鼓点儿有弹性也是东北秧歌的一大特色特点,加上技术技巧,也对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加以注明。
如大型秧歌舞剧《关东女人》,将一位栩栩如生的“关东女性” 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该剧目中,女主角历经人生一系列悲喜遭遇,最后成长为一为对生活充满热爱、性格满载刚毅的东北女性。
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变化,自始至终,在关东女性的性格特征都得到充分展现的同时,东北的风土民情和地域特色也充分的展示给了观众。
2.2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
将东北群众中最熟悉、最普遍的生产劳动、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进行提炼,产生了东北秧歌的体态。
因为高跷的影响,秧歌的表演者为使重心稳定,在踩高跷时,要前倾上身、微收下颚,出脚提抬有力、收回快且扎实,保证进行动作时的灵活与利落。
正因如此,在东北秧歌中形成了女性体态律动特殊,男性洒脱、豪放、阳刚。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与东北人民坚忍不拔性格相一致的“哏劲”。
扭秧歌的“扭”字有扭腰的意思,扭即扭在咬眼上,扭字最能体现东北人的热情、奔放、豪爽、泼辣、欢乐、乐观、直爽、豁达、浪俏、幽默的性格。
例如,在《大姑娘美》这部作品中,演员王晓燕充分利用了眼睛这一传神器官,颦笑嗔娇的表情和舞蹈动作的爽朗利落,充分演绎了东北姑娘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充分表现了东北大秧歌的风格。
2.3东北秧歌的律动特征
动律分为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三个动律之间的衔接都要经过腰部的下弧线慢移动,然后快速形成舞姿。
2.3.1 走相
“走”是东北秧歌中的一种动态动作,为一种时而呈“十字扭”、十二呈“横8字扭”的基本步法。
在“扭”这一动作进行时,舞者膝部松且顿、脚腕部有力;在进行脚后踢动作时,落地与膝部控制的脚后踢同时进行,整个动作的完成极富艮劲;在步伐上,东北秧歌放中带收,跑时具有极富夸张性的动作;扭动过程中,路线不断变换,队形美观样式多,给人以期待感。
2.3.2 稳相
“稳”,即表现了东北秧歌中的静态动作,是相对于“走”这一动态动作而提出的[4]。
胸前立掌、单扶肘、双扣手等动作都包含在了“稳”中,“动”为“稳”所瞬间转换,两种形态相融相映,带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感。
2.3.3 鼓相
在东北秧歌中,鼓是必不可少的,击打鼓时的节奏更是韵律十足。
不同的含义是由各具差异的鼓点表现形式传递的。
鼓相律动的种类包括叫鼓、连鼓、翻身等。
2.3.4手巾花
作为东北秧歌中的主要表现载体的手巾,其艺术展现由手巾花完成。
手巾花多样的动作和舞法是通过手部、腕部与手巾的结合实现的,其技巧令人称其和赞言[5]。
手巾花拿法、耍法、扭法,融于舞蹈组合中,令观众感受东北人的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心情感和表达方式。
秧歌作品《下雪了》,可以称得上是东北秧歌中手巾花艺术的杰出作品。
在此舞蹈剧目中,“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等唯美的手巾花手法与多变幻化的队形相结合,令现场观众无不感受到了北国雪景的再现。
东北秧歌中对手巾花的运用十分充分,仅是手巾的持巾方法就有六种之多,有握巾(分为两种:全把握巾和半握巾)、捏巾(也可称三指提巾)、抓巾、指挑巾、托巾、夹巾(分为虎口夹巾和二指夹巾等)。
手巾花的各种拿法加上手腕的灵活运动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手巾花。
手巾花丰富的舞法有:里(外)绕花、里(外)片花、碎绕花、小五花、单掏花、抖花、掸巾、甩巾、搭巾、撩巾、立片舀花等,如小五花:握巾,双手体前交叉,右手在上,掌心在下,左手在下,掌心向上,右手向里左手向外划成手心相对,手腕相靠,再左手向里,右手向外继续划,经左手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划至手背相对手腕相靠。
单掏花:握巾,以右手为例,稍架肘,将手巾从右胸前掏向左前上方,先掏手成手心朝上,再顺势翻掌压腕将手巾挑起,可于上身右侧任何一个部位做向外“掏花”。
立片舀花:双手立片舀花是以里片花一次与外片花两次的连续动作组合而成,先将双手于胸前屈臂架肘,手巾面相对立起里片花一次,再双手迅速分开至胯旁边夹肘屈臂、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两次,然后双臂下垂
提肘于体旁,手巾面向下里片花一次,在迅速于体旁屈肘夹臂,手巾面向外立起外片花两次。
2.4东北秧歌的节奏特征
在传统乐曲方面,东北秧歌的节拍一般有2/4拍、4/4拍或1/4拍,其中以2/4拍最为常见[6]。
节拍的重音所在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必须在每一个小节的首拍,有时会落在该节的中间或者落在最末拍。
东北秧歌在节奏方面,附点音符(尤其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可谓其最显著的特征,节奏落差由节奏错位促成,使之富于变幻。
“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 的秧歌舞蹈动作配之以富于特色性的音乐伴奏,堪称韵律协调之典范[7]。
2.5东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步法包括前踢步、后踢步、侧踢步、跳踢步、颤步、顿步,做踢步时膝部的屈伸要短促而有弹性,动作腿的踢要快而小,主力腿交换稳而有力,上身微前倾,胯上提。
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出脚急、落脚稳、重心慢移已经成为了东北秧歌在步法上的主要特征,使“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充分展现。
3.《黑土地的妞》——东北秧歌赏析
曾经参加过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的东北秧歌舞蹈作品《黑土地的妞》,充分的将姑娘们的性格特点通过夸张的艺术表演形式展现给观众,在突出东北秧歌的特点风格时主要选用了东北女孩这一人物类群,充分利用她们泼辣、爽朗、活跃的性格特征;在体现东北人普遍具有的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性格上,运用了东北秧歌中独具的稳中带浪、艮在浪中、艮中含俏等表现手法,在秧歌动作中融入丰富的感情,并充分运用演员的邀腰部功夫,突出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
《黑土地的妞》,展现了一群戏耍、互相追赶的东北小姑娘的内容,将她们进行打闹时的景象用舞蹈的形式进行了演绎,展示她们的本性,最终体现了东北秧歌的风格与特点。
她们生气、开心、好奇全部写在脸上,都是最直接的体现出来。
让标准的动作和到位的情绪贯穿舞蹈始终。
整个作品把东北秧歌的所有特点,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赋予了东北秧歌以活的灵魂,使整个剧目更加具备情节性。
4.东北秧歌在中国民间舞蹈中的贡献及地位
东北秧歌是关东人民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无论是民
间、课堂、舞台无不体现它的风格韵律精髓所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舞蹈工作者更要体会它的本质内容,让它的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不断创新和开拓,打破雅俗界限,直接关照人心,创造一种贴近时代精神、吻合思维状况,体现生命寓意的东北秧歌舞蹈文化。
作为一名东北人,我希望用我对东北秧歌的认识,来充分体现我对中国民间舞的精神,为我国的民族舞蹈的发展、振兴贡献力量。
在东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傍晚和清晨常常会看到扭秧歌的人群。
他们聚在一起,随着欢乐的锣鼓、激昂的唢呐尽情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
可以说,在大多东北百姓心中,唯一可以与二人转相媲美的艺术形式只有东北大秧歌。
现在,随着东北地区的加速振兴和东北民间文化在全国的深入推广,东北大秧歌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对于民间文化的日益丰富也贡献着愈来愈大的力量。
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歌舞,在中国舞蹈界地位不可动摇,它吸收了东北民间人土风情、个性鲜明、专业的技术技能、表演性、富于棱角的地方特色,与其他舞种并存。
它上至大的舞台,小至东北乡村,可见东北秧歌对于民间舞的地位,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从初始的只有锣鼓伴奏的民间舞蹈,发展成为歌舞表演的民歌小唱,再进一步形成比较成熟的载歌载舞方式,再到分扮人物的小型戏曲,东北秧歌一直都在发展变化着。
长远来看,在功能上,东北秧歌迈向多元化是一件极具利好的事。
功能的多元化,一方面使来自各个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增进其群众性这一特点,为将来东北秧歌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属于民间舞蹈的东北秧歌,在教育过程中的更具色彩性,预示东北秧歌只能会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而不是曾经有人杞人忧天般的“唱衰”;另外,东北秧歌已经为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舞蹈做出了远远超出我们所能评估的、较为巨大的贡献。
结束语
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东北大秧歌,已经走过了近300年的历史。
在这三百年中,东北秧歌不断兼容并蓄、逐步完善,向前发展。
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之典型代表,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的喜爱,甚至其在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地位要远远高过我们的想象。
因为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东北大秧歌在东北这片沃土上得到了很好地
继承与蓬勃的发展。
但是,继承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
人们在艺术方面的鉴赏水平和能力正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得到提高,因此,东北大秧歌在进行新的艺术作品创作时,要重点把握如今观众在审美、文化两方面的心理和欣赏习惯;在思想内容方面要体现出时代精神,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在提高艺术表现力方面,要用于开拓、择优吸收其他艺术表现技法,推进东北大秧歌在艺术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潇潇.由地域文化看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魅力中国,2010(3):110-111.
[2]冯瑞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发展分析科技信息,2010 (10):252
[3]李瑞林、战肃容编著:《东北大秧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4]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吉林卷》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7版
[6] 王蓓蓓.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东方文化,2009(7)
[7] 王丹. 浅谈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律.学术探讨,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