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全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全诗翻
译赏析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译文] 因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静静地细数落花久坐;因慢慢地寻找碧绿的芳草而回家晚了。

[出自] 北宋王安石《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
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陂(bēi):池塘。

堑(qjàn):这里指水渠。

回:弯曲。

堑:沟渠。

回塘:弯曲的池塘。

滟滟: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译文1:
北山绿色的山泉涨满山塘,笔直的沟渠和曲折回环的池塘里的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因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静静地细数落花久坐;因慢慢地寻找碧绿的芳草而回家晚了。

译文2:
北山将绿波投满了横塘岸边,溪沟池塘水色波光摇晃动荡。

因细细数数落花才坐了很久,缓缓寻觅芳草才很晚回家。

赏析:
这首诗反映的幽闲意境,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

清·康熙时吴之振在和吕留良合选的《宋诗钞》中,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于闲淡之中。

”这自是明眼人洞察肺腑的评论。

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高于一切,伴君如伴虎,王安石在仕途中是倍尝了其中辛酸的。

诗的末句自叹并无超众之才,这当然是聊以解嘲的违心之论了。

王安石学禅的契机于此可见。

苏轼的和韵之作更为出名,他表达了同这位政敌兼诗友彻底和解的诚意,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宽容和仁爱的情怀: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两年后(1086),王安石去世。

而早在他去世之前,朝廷旧党就已经复辟,新法全盘被废。

此时,苏轼因主张对新法区别对待而与昔日同党——此时重登相位的司马光发生严重冲突。

宋哲宗追赠王安石太傅之位,苏轼代拟了一份敕书,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兼诗友:“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的《北山》写于他晚年退居北山,也就是南京的钟山之后,这是我们解读的背景。

前人称这两句诗的妙处是“言随意遣,浑然天成”。

也有评论家认为这两句诗达到了“物我两忘,闲适自得之至”的境界。

其实他这两句诗,我以为妙处恰在于它表面看来是闲适的,而骨子里却充满了惆怅;外弛而内张,甚至无妨说它的“弛”,正是为写他那胸中胀满了的一种失落之“张”的。

试看这“久”和“迟”,自然是一种悠长的感觉。

谁的感觉?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诗人自己。

果真那么“物我两忘,闲适自得之至”,他也就不会感到时间这么长得难以打发了。

这“久”与“迟”,不就分明已暴露了他有一种光阴虚掷的感觉吗?唯其虚掷,是以才觉其漫长。

再细味落花而要“细数”,分明是写出了一种无聊
的状态。

而“缓寻”虽说是寻的“芳草”,又何尝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行动?而最能写出作者内心的,是“坐久”与“归迟”,不必那么急着回去,因为已无什么事要等着自己去干了。

诗充满了喟叹,而之所以写得这么美,也正是不甘寂寞的一种表现。

装点失落,正是深伤于失落。

正是这种蓄意的掩饰,把他那怅然一往之情泄露无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