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
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环滁.(chú)岩穴.(xué)琅琊
..(lángyá)
B.林霏.(fēi)晦.明(mèi)山肴.(yáo)
C.野蔌.(sù)弈.者胜(yì)阴翳.(yì)
D.翼.然(yì)酒洌.(liè)饮少辄.醉(zhé)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C、D.正确;
B.“晦明”的“晦”应读“huì”。
故选:B。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蔚然而.深秀B.溪深而.鱼肥
C.泉香而.酒洌D.而.不知人之乐
【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解答】ABC.表并列;
D.表转折。
故选:D。
3.对课文第三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分析】考查语段分析,本题关键分析“颓然”的含义,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第三段,是写醉翁与滁人一起饮酒,与平同乐,心情愉悦,因乐而醉。
【解答】“颓然”的含义,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第三段,是写醉翁与滁人
一起饮酒,与平同乐,心情愉悦,因乐而醉。
所以B项的解析是错误的。
故选:B。
4.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在乎.山水之间也
【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仅分析“用法”,不要分析词义。
【解答】A中“之”皆为助词“的”;
B中“而”一表示时间一为连词“却”;
C项中“于”皆为介词“在”;
D中“乎”皆为“在”。
故选:B。
二.基础知识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识记。
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词类活用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解答】(1)句意为:沿着山路走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句意为:像鸟张开翅膀高居于泉上。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句意为:取名的是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句意为:自己取名为醉翁。
号: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句意为:但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答案:
(1)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意动用法,以……为乐
6.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顺承
(3)临溪而.渔连词,表修饰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
【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解答】(1)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而:连词,表并列。
(2)句意: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而:连词,表顺承。
(3)句意:到溪边钓鱼。
而:连词,表修饰。
(4)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而:连词,表转折。
答案:
(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顺承
(3)连词,表修饰
(4)连词,表转折
7.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
(3)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
(4)谓太守自谓.也命名太守谓.谁为,是
(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把握。
【解答】(1)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秀:秀丽。
句意:好的树木发融滋长,形成一片繁密的绿荫。
秀:茂盛。
(2)句意: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归:聚拢。
句意:太守回来宾客跟从。
归:返回。
句意: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归:投靠,依附。
(3)句意:以欣赏山水的乐趣为乐。
乐:乐趣。
句意: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
乐:欢乐。
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4)句意:太守自己命名。
谓:命名。
句意:太守是谁。
谓:为,是。
(5)句意:山上的僧人智仙。
之:结构助词,的。
句意:命名的是谁。
之:代词,代指醉翁亭。
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1)秀丽;茂盛
(2)聚拢;返回;投靠,依附
(3)乐趣;欢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4)命名;为,是
(5)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醉翁亭;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按照要求填空。
(1)《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为全文写景抒情奠定了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昆明翠湖海心亭有这样一副对联:“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这副对联上联巧妙地化用了本课的几句话。
你知道是哪几句吗?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注意学习时的积累。
【解答】答案: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注意“幽”的想法)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①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杂然而前陈.者②宴酣.之乐
③有风飒然而至.者④庶人安.得共之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玉之言,盖有讽焉。
(3)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
【分析】甲文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文译文: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
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指陈”摆放;“酣”指尽兴地喝酒;“至”指到(来);“安”指怎么。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话,注意这句话是判断句,“以”指来;故翻译为: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②句话,注意“盖”是指是;“讽”指讽刺;故翻译为: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与民同乐”的含义即可。
结合甲文内容可知,“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答案:(1)①摆放;②尽兴地喝酒;③到(来);④怎么。
(2)①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②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3)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10.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②四时之.景不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分析】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解答】解析:
(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词本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
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作出解释。
①“名”此处用作动词,命名。
②本题考查“之”的词义辨析,“之”
可当代词,代指人、事、物;可当结构助词“的”;还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往”。
此处解释为:的。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
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①题中的重点词有:得:领会。
寓:寄托。
这还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该是“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本句解释为: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句中重点词有: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本句是一个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
本句解释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对比理解。
解答时需要读懂两篇文言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里太守的“乐”是在乐民之乐,体现了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体现了作者心怀百姓,济世安民的思想。
所以在思想上两位作者是想通的。
对于现在而言,心系百姓的民生思想依然重要。
答案:
(1)①名:命名。
②之:的。
(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②,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③《北湖》之诗云。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⑤,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⑥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⑦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背景资料】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波及,被贬出京,至滁州当地方官。
曾巩这篇文章,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含蓄地反击当时的政客,并借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
【注】①涯:旁边。
②嘉:秀丽。
③韩子退之:即韩愈。
④夷狄:边远地区。
⑤宜:适当合宜。
⑥寄:寄寓。
⑦托:寄托。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径直
②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生
③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怨恨
④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角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②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3)曾巩在文中认为“醒心亭”能够“醒心”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议论长于记叙。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修筑亭题名的含义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分析】译文: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
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汽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事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
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它们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
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狄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
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欧阳公的贤德,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
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以后的数百上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公的难得。
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在他的文章之后寄托名声,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之后又径直在丰乐亭往东几百步。
直:径直;
②句意为: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
滋:生;
③句意为: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憾:怨恨;
④句意为: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
隅:角落。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或,有时;劳,劳累;则,就;必,一定;即,登上。
句子翻译为:有
时(游人)喝醉了,劳累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得,能够;于,在;次,之后。
句子翻译为: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在他
的文章之后寄托名声,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
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可以看出第二段具体介绍了“醒
心亭”得名的原因,作者在中表述: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
所以可从中筛选出“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一句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由文中语句“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岂公乐哉?”可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故选:C。
答案:
(1)①径直②滋生蔓延③怨恨④角落
(2)①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②而我又可以借着文章在他的文章之后寄托名声,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
(3)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4)C
12.【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横无际涯
..边际
②朝晖.夕阴日光
③日出而林霏.开弥漫的云气
④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