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鲁迅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鲁迅作品
作者:常晋波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
一、强化发现,拉近与作品的距离感。
海德格尔深刻指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主动的阅读是前提,教学实施中师生一起更为广阔的背景性资料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反过来保证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得到拓展,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由于鲁迅的作品在不同的视角具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自己思考的空间,对作品有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拉近了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其实也就体现除了阅读中的体验性和主动性。
加上教师的引导,达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双重的自我。
以自己的视角发现作者同时也发现自己。
另外,除了“让学”消除学生对作品的距离感外,可以利用鲁迅在作品中的儿童视角来拉近学生与鲁迅,与鲁迅作品的距离。
例如在《风筝》一文中,鲁迅说弟弟从小躲在屋里制作风筝,被自己发现就踏扁了,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后来读过外国儿童教育专著,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就自责当年对弟弟粗暴。
体现出了鲁迅对孩子的童真天性的理解,这就去掉了鲁迅在学生心目中冷峻的脸谱,让学生更全面立体的认识鲁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
二、解放思想。
打破“统一见解”。
对于求知欲望特别强,创造意识活跃的中学生来说,要扭曲他们自己对某一事物独到的看法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思想,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因为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引导,不能硬性的反驳某位学生的观点,也不能要求统一见解。
课文的解读,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像力和深刻的见解力,唤起和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因此,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不但要注重“有
用”“有益”“有力”,还要注重“有趣”“有味”“有度”,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
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可能“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自己学会“占有、挑选、拿来”,并且“放出眼光”,这就需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水
平,要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入手,从他们的性格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出发。
否则,“封建制度”“国民劣根性”将成为他们面前的黑是名词
术语的堆砌而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更不要说领悟和文学鉴赏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的经验思维,潜意识的把鲁迅的作品与战斗檄文捆绑在一起,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忽略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向,强硬的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学生,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消减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多侧面分析,拓展收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