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温庭筠背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江南温庭筠背景大全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望江南温庭筠背景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望江南温庭筠背景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希望丈夫(抑或情人,于理解词意并无大碍)归来的思妇形象,意思直白,很简单理解。

但是要读出它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认真琢磨一番的。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这位女仆人公早上起来,匆忙梳洗后,独自倚在望江楼上远眺。

从这了了的八个字中,应当可以读出几层意思:①“梳洗”点明白时间是早上,对下文的傍晚(斜晖)来说也是个伏笔。

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说这是午睡后的梳洗,时间短去了半天,则下文的“过尽千帆”极言等待之久便无着落,似不行取。

②“梳洗罢”,隐含着女仆人公盼归的期望,假如不是有这份心情在,她可能就会象温庭筠在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中所说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了。

“女为悦己者容”,这容是为了心上人才有意义的,正由于她期望中丈夫会回来,盼望他发现自己的美妙容貌,所以她才会仔细梳洗。

③一个“罢”字之后,紧接“独倚”,反映了女仆人公急迫的心情――她黎明即起,刚一梳洗完毕就匆忙的赶去江楼了。

④从她一早就去江楼远眺绽开一点,就应当还会想到,她的思念应当不会是早上起床后才突然产生的,她昨天夜里可能是长夜不眠,一夜相思,
受尽煎熬;抑或昨夜她梦见吉兆,所以她才急不行耐地早早赶去望江楼。

⑤再进一步,由今日而昨天,由昨天而前天,她是不是日日如此都来这江楼上盼归呢?
⑥一个“独”字,不仅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别,而且也与下面象征分别的“白苹洲”(详解见下)遥相呼应。

“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她盼望与绝望交替的过程。

远处每有一船现影,她便引颈长望,心儿随着船的渐行渐近而慢慢紧急,盼望也慢慢高涨,可是船到楼头无情地连续前行,当她意识到这并不是她等待的船儿时,她的绝望情何以堪!
可是这时的她还没有完全绝望,幻想促使她把目光再次投向远方……就这样,在很多盼望与绝望的交替中,她内心的摧伤越来越惨重。

同时,这一句也表明白她希望的时间之久,她的痴情和执着。

“千帆”是“千船”的代指,但是这又不仅仅是修辞方法的差别。

船在水上,越向远处,越是只能发现帆而不是船。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去船,把它倒过来,不就是这位思妇希望来船的过程么?所以,一个“帆”字把读者的目光引领到了远处,使读者也像词中的思妇一样极目远望,企盼人归。

“斜晖脉脉水悠悠”,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早上满腔的期望都随落日慢慢黯淡。

这斜晖尚且脉脉含情,无限怜悯女仆人公不幸境遇,为什么她希望的人却如此薄情寡义,弃她于不顾呢?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仆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不也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
“肠断白苹州”,在愁情满怀、斜晖渐去的时候,女仆人公的目光偏偏又遇到了他们当年分手的白苹州,这怎么能叫她不肝肠寸断呢?朱光潜认为“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

”因前几句已写出一个倚楼等待离人归来却一再绝望的思妇形象。

“斜辉”句景中有情,足以给人无限联想的空间,再以“断肠”涂饰,便一泻无余,神形俱失,遂成败笔。

这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需要留意的是,“望江楼”和“白苹洲”都确有其处,望江楼在四川成都东门外的锦江河畔,白苹洲是唐代的称呼,今称莲花庄,在浙江湖州东南的苕溪之畔。

但是在本词中,两者都不是确指。

望江楼在这里指江畔思妇远眺之楼,不能单单理解成一个地点。

白苹洲,是指江中长有白苹的小渚。

白苹是水中一种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苹花赠别,故古诗词中常用白苹洲指代分别之处。

全诗的另一个特色是情感张弛的运用,①“过尽千帆皆不是”里面蕴含了千百个小的情感张弛;②从这一日来说,又是一个大的张弛过程--从早上第一帆满怀期望的紧急远眺,到斜晖中令人断肠的失落;③限于篇幅,词人撷取的只是思妇一日的希望镜头,但是思妇与情人的分别当不是一日,那么她的思念自然也非一日。

在这常年累月的思念中,她的情感不又是一个更大的张弛过程么?
二.望江南温庭筠背景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希望丈夫(抑或情人,于理解
词意并无大碍)归来的思妇形象,意思直白,很简单理解。

但是要读出它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认真琢磨一番的。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这位女仆人公早上起来,匆忙梳洗后,独自倚在望江楼上远眺。

从这了了的八个字中,应当可以读出几层意思:①“梳洗”点明白时间是早上,对下文的傍晚(斜晖)来说也是个伏笔。

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说这是午睡后的梳洗,时间短去了半天,则下文的“过尽千帆”极言等待之久便无着落,似不行取。

②“梳洗罢”,隐含着女仆人公盼归的期望,假如不是有这份心情在,她可能就会象温庭筠在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中所说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了。

“女为悦己者容”,这容是为了心上人才有意义的,正由于她期望中丈夫会回来,盼望他发现自己的美妙容貌,所以她才会仔细梳洗。

③一个“罢”字之后,紧接“独倚”,反映了女仆人公急迫的心情――她黎明即起,刚一梳洗完毕就匆忙的赶去江楼了。

④从她一早就去江楼远眺绽开一点,就应当还会想到,她的思念应当不会是早上起床后才突然产生的,她昨天夜里可能是长夜不眠,一夜相思,受尽煎熬;抑或昨夜她梦见吉兆,所以她才急不行耐地早早赶去望江楼。

⑤再进一步,由今日而昨天,由昨天而前天,她是不是日日如此都来这江楼上盼归呢?⑥一个“独”字,不仅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别,而且也与下面象征分别的“白苹洲”(详解见下)遥相呼应。

“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她盼望与绝望交替的过程。

远处每有一船现影,她便引颈长望,心儿随着船的渐行渐近而慢慢紧急,盼望也慢慢
高涨,可是船到楼头无情地连续前行,当她意识到这并不是她等待的船儿时,她的绝望情何以堪!可是这时的她还没有完全绝望,幻想促使她把目光再次投向远方……就这样,在很多盼望与绝望的交替中,她内心的摧伤越来越惨重。

同时,这一句也表明白她希望的时间之久,她的痴情和执着。

“千帆”是“千船”的代指,但是这又不仅仅是修辞方法的差别。

船在水上,越向远处,越是只能发现帆而不是船。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去船,把它倒过来,不就是这位思妇希望来船的过程么?所以,一个“帆”字把读者的目光引领到了远处,使读者也像词中的思妇一样极目远望,企盼人归。

“斜晖脉脉水悠悠”,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早上满腔的期望都随落日慢慢黯淡。

这斜晖尚且脉脉含情,无限怜悯女仆人公不幸境遇,为什么她希望的人却如此薄情寡义,弃她于不顾呢?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仆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不也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肠断白苹州”,在愁情满怀、斜晖渐去的时候,女仆人公的目光偏偏又遇到了他们当年分手的白苹州,这怎么能叫她不肝肠寸断呢?朱光潜认为“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


因前几句已写出一个倚楼等待离人归来却一再绝望的思妇形象。

“斜辉”句景中有情,足以给人无限联想的空间,再以“断肠”涂饰,便一泻无余,神形俱失,遂成败笔。

这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需要留意的是,“望江楼”和“白苹洲”都确有其处,望江楼在四川成都东门外的锦江河畔,白苹洲是唐代的称呼,
今称莲花庄,在浙江湖州东南的苕溪之畔。

但是在本词中,两者都不是确指。

望江楼在这里指江畔思妇远眺之楼,不能单单理解成一个地点。

白苹洲,是指江中长有白苹的小渚。

白苹是水中一种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苹花赠别,故古诗词中常用白苹洲指代分别之处。

全诗的另一个特色是情感张弛的运用,①“过尽千帆皆不是”里面蕴含了千百个小的情感张弛;②从这一日来说,又是一个大的张弛过程--从早上第一帆满怀期望的紧急远眺,到斜晖中令人断肠的失落;③限于篇幅,词人撷取的只是思妇一日的希望镜头,但是思妇与情人的分别当不是一日,那么她的思念自然也非一日。

在这常年累月的思念中,她的情感不又是一个更大的张弛过程么?。

三.温庭筠的背景资料
温庭筠,古籍上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唐代闻名文学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国晋丞相桓文之门客。

[编辑本段]1、唐代温庭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灵敏。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1]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

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颜色之美。

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爽,犹存风骨。

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致,清爽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2]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

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

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

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

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习,除了善
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

《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

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

《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明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在我国古代,文思灵敏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其次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

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近40岁时开头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与。

究其缘由,大约是受宫中政治斗争之害。

由于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

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希望中进士。

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

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

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

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

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

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

大事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外号,即在考场关心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殊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

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

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

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

从今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

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

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

当时唐宣宗喜爱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叮嘱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

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

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非常愉快,予以赏赐。

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

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

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

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

由此可知温庭筠始终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

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德不好的坏名声。

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

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

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

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
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次。

四.秦淮的诗词
一、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唐朝·杜牧
解释:浩渺寒江之上充满着迷漫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二、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折桂令·问秦淮》清·孔尚任
解释: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三、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清·王士祯
解释: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

四、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
解释:傍晚的天气慢慢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五、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春江花月夜词》唐·温庭筠
解释:秦淮的水是多么的无情啊,还向着金陵荡漾着春色。

六、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苏轼
解释:昨夜度过扬子江查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

七、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

——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宋代·邓剡
解释:虽然后来失败被俘,但我决心要象蔺相如痛斥秦王、诸葛亮吓退司马懿那样,勇敢坚韧地同敌人斗争究竟,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

这样想着,我再也难以入睡。

四周是那么安静,只有秦淮何上的孤月,在地陪伴着我啊。

五.泊秦淮这首诗的解释和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唐朝闻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相互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最终丢了江山。

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特别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秦淮一隅,寄予如此肤浅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状况下,影响仍旧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怀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发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发现藩镇的拥兵自固,发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其实,这是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
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译文
迷漫的烟雾、银色的月光覆盖着寒江、小舟白沙,
夜晚我停靠在秦淮河岸,正接近酒家在的地方。

正在唱歌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
依旧在对岸吟唱《玉树后庭花》。

六.泊秦淮写作背景
一、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怀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发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发现藩镇的拥兵自固,发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渐渐成为奢侈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力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二、全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解释迷离月色和轻烟覆盖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靠。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七.梦江南(温庭筠)写作背景
温庭筠精通音律,熟识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一派“花间词”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制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他擅长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

写思妇的离愁别恨。

第一首,写思妇深夜不寐,望月怀人。

其次首,写思妇白日倚楼,愁肠欲断。

两首词以不同场景塑造同一类人物。

一个是深夜不寐,一个是晨起登楼,都写得朴实自然,明丽清爽,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但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技巧纯熟,既擅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有凝练的绝妙好词。

八.温庭筠的《望江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背景:
这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很多想像的余地。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预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心情(喜悦和感动)的反映。

2、原文: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3、译文: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视着滔滔江面。

上千艘船过去了,所希望的人都没有消失。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渐渐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4、:
《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

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全词表现了女仆人公从盼望到绝望以致最终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

5、: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
人。

富有天才,文思灵敏,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

精通音律,诗词兼工。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进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带你见识更多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