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运用与解析几何教学的整合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数理统计中的独立性检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原理,因为5.382>3.841,所以有95%以上的把握认为,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有关。
四、将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教学进行整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促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标》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探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三、将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教学进行整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促成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还指出:“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数学本质的认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指出:“解析几何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
【案例1】笔者在教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节时,充分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强大功能,将直线在坐标系中旋转,利用动态直观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不同直线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直观教学活动里,能迅速理解倾斜角和斜率。
传统的教材呈现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用一种崭新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将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教学进行整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信息技术运用与解析几何教学的整合效应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教学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解析几何;整合
作者简介:费谏章,男,陕西省高中数学特级教师。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省、市级教育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主持并承担的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立体几何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均已结题。
笔者的课题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已证实,将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能够有效地改善教材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教学进行整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可有效地改善教材的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数理统计中的独立性检验基本原理,因为17.828>6.635,所以有99%以上的把握认为,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与学生对数学课有兴趣有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者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11条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59条及第60条也明确指出,“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4】在教学《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一节时,笔者一改常态,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强大交互功能,在计算机上细致地研究了双曲线的渐近线、离心率等。这样做,不仅快速突破了知识难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学习有关数学内容。
【案例5】在处理选修2-1的阅读材料《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时,课前笔者把学生分成了3个学习小组,发动大家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光学性质,然后利用QQ平台互发电子邮件,共享学习成果。课堂上,笔者安排3名组长代表所在小组做交流发言,共同提高认识。这项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有效的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3】笔者在教学《抛物线》时,先借助几何画板画出各种开口的抛物线,再逐个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它们的标准方程。这样不仅推导了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生动形象的揭示数形结合的思想,架起了解决问题的桥梁,学生也认识了数学问题的本质。
长期以来,我校每学期都要就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程度,至少做一次学生问卷调查。笔者从学校教务处得到以下数据(仅高二年级16个班)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的,约占人类信息总量的95%左右。科学家在研究感官与学习、感官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学习效果最佳。对记忆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相同的结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案例2】笔者在教学《椭圆》时,先利用Flash动画展示“神六”的运行轨道,创设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情境,然后再利用几何画板,向学生讲解椭圆的定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椭圆有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且极大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在搞《信息技术与解析几何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中,就数学课堂上教师是否经常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与学生是否有对数学课有学习兴趣,对4个班的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整理成如下2×2列联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