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麻醉学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师需要具有坚实的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教学采用以学科为主体,以知识点为中心,期望
学生在学校就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而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观点、新诊疗技术的出现,单纯依靠统编教材进行学习已不能满足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麻醉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麻醉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的逐步接轨,21世纪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结
构与教学质量都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
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
长学制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医学人才需要长达8年的培养过程,其中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麻醉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麻醉学本科教育现状
麻醉学本科教育始于1985年,此后全国部分医学院校开始单独开设麻醉本科专业。
由于
彼时麻醉学专业尚未成为临床二级学科,麻醉科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和知识层次较低,全国大
学本科学历者不足10%,大部分是大学专科和中等专科毕业。
因此,麻醉学本科专业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当时麻醉专业人才匮乏和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旨在加强我国麻醉队伍的人
才储备。
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麻醉学本科教育也确为我国各级医院麻醉科培养了大批麻醉
学专业人才,对推动麻醉学科的人才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麻醉科在保障患者围手
术期安全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核心作用的显现,医疗单位对麻醉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临床
能力方面的高要求,与目前麻醉学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围术期知识碎片化和临床思维局限
化的矛盾日益突出。
2.2本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设置麻醉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约40余所,大部分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基础
和临床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
以下方面:第一,由于大量麻醉专业课程的设置,使部分临床和基础公共课程均不同程度压缩,如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和儿科学等。
学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基础结合临
床的能力不足;第二,由于麻醉是一门与外科手术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学生在学习麻醉临床
课程之前对各类手术和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缺乏基本的了解,造成在学习《临床麻醉学》、
《危重病医学》等课程时无法结合临床进行理解记忆,而多靠死记硬背;第三,由于目前实
习基地的多点化,学生在硬膜外穿刺、全麻插管等临床操作的培训缺乏同质性,甚至部分示
教操作存在不规范。
3、麻醉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1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内容的整合首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
教学方法,将灌注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有益于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
问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方案,必然需要新型的教师团队。
在
教学工作中,根据需要将各学科的教师重新组编成以临床麻醉为单位的课程教学小组,尝试
在教学工作中试行课程组负责人制,在科研工作中推行学术带头人制或课题组长制。
改革之初,由小组成员担任主要教学工作,开展以临床麻醉为中心的考试方法研究,研究包括学生
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讨论课的表现、重要知识点笔试成绩、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意见评估,
并将其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通过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改革,对不合
适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形成成熟经验,定期组织专家对年轻教师进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
方法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并带动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活动,
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任课教师间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使教师更
好地掌握学科间的交叉知识及不同点,提高其授课水平。
3.2重组课程体系,编写新教学大纲
相似课程的合并是医学学科内部整合的重要方式,它适合内容相似而且内在联系紧密的学科。
我们通过进行课程整合,将麻醉解剖学、麻醉药理学、麻醉生理学三门课程取消,这三门课
程与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相同的内容不再重复讲授,基础课中未讲的内容分别整合入临
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疼痛治疗学相关章节,不仅可以降低周学时,也给学生增加了更多
的自主学习时间。
通过提高实践学时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的能力。
根据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编写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新的教
学大纲以临床麻醉为主线,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减少课程间的重复,加强了基础医学与临床
医学学科内容的相互融合、渗透。
采取集体备课形式讨论各章节相关知识的衔接问题,既能
保证重要知识点的连续性、循序渐进性,又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节省了教与学的时间。
3.3改革实践课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麻醉学核心技术操作性强、创伤性大,熟练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必须借助现代科技,加强实
践教学。
实践课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临床实践教学手段改革、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互动
式学习等三个方面。
在课堂理论授课、床边见习教学等传统医学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构
建以临床技能中心为主要场所的培养平台,充实并充分发挥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
等现代医学教育手段的作用,提升学生进入临床前的动手能力。
见习课程中强化以标准化病人、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探索问题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适当增加课外学时,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临床能力。
4、结语
实践证明,以提高麻醉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有助于麻醉学本科毕业生竞
争力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借鉴改革的手段,从教育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结构调整,
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将医学的理念贯穿麻醉学临床教学全过程,是提高未来麻
醉学专业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也将是麻醉学本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进.中国麻醉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趋势[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2):1-3.
[2]刘杨,熊利泽.围术期医学是麻醉学的发展方向[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