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采薇图鉴赏》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采薇图鉴赏》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采薇图鉴赏》教学设计与反思《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采薇图鉴赏》教学设计与反思
案例背景:新的课程标准,新的实验教材,给人以振奋:回眸本学期的授课历程,《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采薇图鉴赏》—课令我感触良多:为了切实体现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在认真研习了教科书、教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想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利用便利地信息技术。

看《封神榜》电视剧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和作品息息相关地这一段历史(创作背景);然后由学生创作;再引入正题,对《采薇图》深入欣赏和评述。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对李唐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个人独特的见解;运用联系、比较等方式,了解作品的意义及审美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隐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课件回顾上节课欣赏过的绘画《蛙声十里处出山泉》、《蒙娜丽莎》、《夜巡》等作品
提问,小结:观看、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
1、感悟式鉴赏:
印象,联想
2、形式鉴赏:
形象,构图,空间,形体,色彩,明暗
3、社会学式鉴赏:作品内容,画家生平,文化背景,作画目的意义,价值观
4、比较式鉴赏:
风格,特点,异同
二、运用我们掌握的方式鉴赏李唐《采薇图》
1、查阅资料:“采薇”的意思——采摘,野豌豆果实
2、看视频《封神榜》片段
3、画一幅倡导爱国主义的题材内容绘画
4、多媒体展示李唐《采薇图》分组讨论:
第一组:作品给你产生了什么印象和联想
a 初步印象:画面古朴沧桑
b 画面内容:
画中两个老人在山上席地休息谈天说地品头论足,似乎欢悦,似乎疲惫,似乎悲凉 c 提问:联系你自己的生活,你联想到了什么?
(野炊,小时候到山上摘野果)
d 小结:绘画勾起我们对生活的回忆
第二组:《采薇图》作品形式构成有什么特点?
形象刻画:一个老人:两目凝视,侧耳倾听谈话,神情悲愤不屈,高亢坚毅
另一个老人:蓬头垢面,身体前倾,眼露微笑,神采飞扬构图:人物一左一右,交叉平衡用笔:工整细腻
衣着刻画:衣纹刚劲锐利
环境衬托:一棵松树一棵枫树,画得奇崛刚毅使用技巧目的:表达画面人物的坚贞刚毅的性格第三组:作者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友情提示:了解画面内容,查阅作者资料,思考绘画时间背景,探究作者意图
1、画面取材:
武王伐纣,夺取政权后,改国号为“周”。

纣王手下的臣子伯夷、叔齐不愿做周朝臣子,决心“不食周粟”于是隐居到首阳山,靠着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山里。

2、画状元李唐介绍
李唐(1048—1135年)字欷古。

北宋末担任翰林待诏。

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几乎无一不工,其中造诣最深的是山水画,其次是人物画,被称之为画状元。

北宋灭亡后,北宋许多大臣为了保命都投身金国,李唐辗转逃亡两年到了南宋。

后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大(画)家。

《采薇图》是画家1127年左右的重要绘画作品之一。

3、学生探究:李唐画《采薇图》的目的是什么?
a 友情提示:了解画面内容,查阅作者资料,思考绘画时间和当时发生过的重大事纪,探究讨论作者绘画意图
b 小结:1127年,金兵攻陷汴梁。

北宋灭亡。

北宋许多大臣为了保命都投身金国,李唐义愤填膺,画了《采薇图》等作品,借古讽今,倡导人民“宁死不屈、誓不投降”的精神辩证地看李唐的《采薇图》
三、课堂作业:比较《采薇图》、《刘胡兰就义》两幅作品的异同
教学反思: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用多种方法鉴赏《采薇图》课内容的重大作用。

通过本课教学,我体会到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多种方法鉴赏课的内容的作用。

它一改以前欣赏课上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场面,学生用自己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相对比,直观性强,学生感触深,有利于激发兴趣,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

另外,教学环境的正确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保障了教与学质量。

以多种方法鉴赏的学习方式,尝试性地将造型表现课的绘画内容融入欣赏课。

《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欣赏课怎样上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在具体到教学中怎么改变?教师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了。

我选择这一学习方式,设计了欣赏图片、观看短片、讨论、等活动,改变了以往欣赏课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得欣赏课出现了气氛热烈的场面。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此次课改的目标之一。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这一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节课中,使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加强了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学习的普遍兴趣;“一名教师恰如一位导演,教材、教参好似剧本,学生就是演员和观众。

”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相互建构,创设出一种理想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第二篇: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与反思
桃源三中
张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思路,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

能力目标:熟练的运用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体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

难点——结合实例鉴赏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
1、导入:用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引导学生自由说出不同见解: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故事:2011年六月一号分散了三百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历史性的合壁展出……)
2、明确:由此可见,欣赏一幅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且不同的欣赏角度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

3、揭示课题—《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二)欣赏探讨阶段:
1、欣赏《蒙娜丽莎》:先让学生说一说所了解的关于这幅画的信息和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的不同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介绍,丰富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

从而提出:美术鉴赏是要通过感悟、观察、研究、比较的方法才能全面的认识美术作品。

教师指出美术作品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1)感悟式鉴赏
(2)形式鉴赏
(3)社会学式鉴赏
(4)比较式鉴赏
(明确:社会式鉴赏不能凭想象完成,而需要依靠图书馆和一定的资料来完成。


2、感悟式鉴赏:
(1)集体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现代)
问题: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画家是怎么表现的?作品联想到了什么?学生看图连线,从而加深理解
(2)明确:感悟式鉴赏从观者经验出发,通过想象和无限激情去欣赏美术作品。

适用于写意性和表现性作品(如国画)。

(3)小组欣赏、交流感悟:《荷花影》——齐白石(现代)
3、形式鉴赏:
(1)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笔法、构图、形体等,形式鉴赏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和把握。

(通过具体的作品体现,同时对其中的构图和笔触重点讲解。


《莲池》——(法国)莫奈
《水图》——(南宋)马远
(2)完成P9“思考与交流”,加深学生对形式鉴赏的认识。

4、社会学式鉴赏:
(1)学生自行研修教材上关于“社会学式鉴赏”的内容,并欣赏作品:(播放轻音乐)
《写生珍禽图》——黄荃(五代)
《夜巡》——伦勃朗(荷兰)
《墨龙》——陈容(南宋)
《乾隆帝月白缎绸云龙袷朝袍》
(2)集体交流:社会学式鉴赏着重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五代、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鼎盛期。

《写生珍禽图》为画家教子习画的范本。

(不同创作目的)
伦勃朗由于《夜巡》创作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改变了其辉煌
的人生。

(社会背景影响)
龙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帝王权势的象征。

(意义)
明确:社会学式鉴赏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适合对再现性、故事性或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的鉴赏。

(3)完成教材p10“思考与交流”
5、比较式鉴赏:
比较的方法:横向——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
纵向——比较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
(1)师生集体比较《丽人行》与《宫女》,完成表格。

题材材质构图线条色彩人物画风
(2)学生分组比较《竹子》与《丛竹》,从表现手法、材质、色彩、画风、等方面进行。

再集体交流比较结果。

6、阶段小结:在鉴赏活动中往往是多种鉴赏方式综合运用的。

(三)发展体验阶段
1、再次展示《蒙娜丽莎》,并播放轻音乐。

2、学生尝试选择一种或多种鉴赏方式,用150或3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蒙娜丽莎》。

(四)品评总结阶段:丽人行(皮纸)
(长方形,空页)(明丽,清雅)(格调高古)
宫女(生宣)
(正方形,塞满)(忧郁,强调令暗)(典雅的抒情)(公主,宫女出行)(宫女群像)
(细劲圆转,舒缓)(简练流畅,潇洒)(面目丰盈,秀美)(拉长变形,宁静)
第三篇: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美术欣赏的基本思路,从多层面、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突破思维定势和惯常的欣赏态度,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欣赏美术作品;
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美术欣赏的四种基本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体验。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

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和美术家的认识,开阔视野,发现美、体验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美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三、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四种鉴赏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探究、比较、练习、合作、讲述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五、教学用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以两段视频《3d绘画大师》《世界视错觉大赛一等奖作品》导入师:看完视频之后想到了什么?初步印象怎么样?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2)、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

一副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你去品位。

师:怎样品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2、探求新知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观看、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谓繁多,但基本上是以下四种: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1).感悟式鉴赏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

”同样,面对一件动人的美术作品,我们也会激情澎湃,任由思绪飘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欣赏。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副中国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背景:此图是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

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师:这句话出自哪里?生:《次实君溪边步月韵》
查慎行
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

渐沉远翠峰峰淡,初长繁阴树树圆。

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师:如果你是老舍,你对这幅画满意吗?为什么?生:。

师:这幅画中到底有没有蛙声?蛙声又是从何而来呢?师总结:老舍当时对这幅画相当满意,(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师:那如何理解感悟式鉴赏呢?
师生得出结论:这种思维与激情深切投入画面的观看方式,可算是感悟式鉴赏.(也就是说大胆,直接,准确的说出你对作品的第一感觉,印象。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对象,而是通过主观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师:我们来做两个小的练习《呐喊》《面包》用感悟式鉴赏方式来鉴赏。

《呐喊》这里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是有些恶心。

画里的线条也是扭曲的,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觉沉闷、焦虑并且孤独,《面包》饥饿、悲痛
欣赏一幅作品我们首先看的是第一感觉,其次我们来看下形式感。

(2).形式鉴赏
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内容,P4“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图”。

定义:最直观的的鉴赏方式之一。

与感悟式鉴赏相比,形式鉴赏理性的成分要多些,侧重于形式分析(艺术形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

出示图片《蛙声十里出山泉》
师:艺术形式上分析——主要指从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鉴赏作品
艺术形式点线面:墨点:蝌蚪墨线:泉水墨团:山石色彩:传统黑白水墨
构图:传统卷轴、“s”型构图练习:出示《秋的节奏》《红楼梦》《九色鹿》从形式鉴赏的角度来描述着三幅作品
连环展开式构图(九色鹿)
人物结构比例准确(红楼梦)
敷色清丽(红楼梦)
平涂(九色鹿)
线条和色彩相互重叠和渗透(秋的节奏)映示《莲池》图片师:莫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莲池》是他的代表作品。

作者用画笔表现出一幅睡莲小桥的美景,给人的眼睛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

当我们不能靠表面观察来了解一幅作品时,我们就会去深入的探究和追问,这就是我们我们要学习的社会学式鉴赏。

(3).社会学鉴赏
大家来找茬:出示不同年代的三幅《开国大典》背景:董希文是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油画家。

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一生画了很多暴露日社会黑暗、革命历史画,1952年初,董希文怀着满腔热情,只用两个多月时间,创作出油画《开国大典》。

师:从画面中能认出几个领导人?
生: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师:为什么会有这三幅的变化?生:。

总结: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出党。

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

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
上,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

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在画面上去掉刘少奇。

董希文此时已得了癌症,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体力衰弱,实在难以负担这样繁重的精神和体力劳动。

然而他仍然抱病奉命到博物馆亲自进行修改,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了董必武。

很遗憾,等到刘少奇得到平反昭雪之日,董希文已不幸逝世,他再也不能亲自在《开国大典》上恢复刘少奇的形象了。

师:什么是社会式鉴赏?
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这种提问的方式就是社会学式鉴赏。

这一类型的鉴赏方式主要偏重于对作品的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

这种方法适合于对再现性、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的鉴赏。

练习:展示《夜巡》师:这张画我们应该怎么去鉴赏?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
伦勃朗的群像《夜巡》,用了一种舞台式的光线把总舵人物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构图,每个人安排的错落有致。

在画家眼里,画中的人物是有等级的,并且用光线来体现,在光线最强的地方画的是队长,其他人物随着光线逐渐推远,隐退在光线当中。

但是这幅画几乎让伦勃朗名誉扫地,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出来同样的钱,但光线造成等级是他觉得不公平。

这就引起了一场纷争。

这幅画原本画的是白天,由于长时间烟熏顾名《夜巡》。

师:有比较,才有鉴别。

用比较的鉴赏方法来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比较式鉴赏
试着比较两幅作品(艺术特点、色彩、笔触等)阿列卡《油画静物》、艺术特点:“视像”是阿列卡是侧重把自己的视觉经验直接地转移到画面的。

色彩运用:阿列卡则在画面运用更多的高纯度颜色,画面的黑白灰反差相对于莫兰迪要大笔触运用:都是施运上的拖泥带水和运笔心态的自然随意。

但阿列卡的笔触变化更多,方向也不一。

莫兰迪《油画静物》,艺术特点:“心像”、莫兰迪的作品具有
形而上的意义,着重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色彩运用:莫兰迪擅长用灰色,在和谐的灰色中寻找变化
笔触运用:都是施运上的拖泥带水和运笔心态的自然随意。

莫兰迪的就显得统一和单纯试着比较两幅作品(题材、构图、线条、色彩、人物、画风)《宫女》《丽人行》教师提问:
⑴画面有哪些不同?
⑵这些内容仅靠观察是否能够完全了解?⑶如何才能运用比较式鉴赏?
教师总结:特别要指明比较式鉴赏要在熟悉作品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并且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比较。

(5)、练习:
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描述纸条上的作品。

其他同学根据他的描述来猜一猜这是哪一幅作品。

关于蒙娜丽莎的各种传说(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到底是谁?蒙娜丽莎是不是达芬奇自画像?蒙娜丽莎是不是有孕在身?蒙娜丽莎的创作者达芬奇是不是同性恋?蒙娜丽莎……
再一次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学生深入观察并思考,利用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感悟式鉴赏三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哪些角度去认识作品。

(6)、总结
感悟式鉴赏侧重情感,形式鉴赏离不开观察,社会学式鉴赏更需要探究,光凭想象是不够的。

比较式鉴赏要多思考多比较。

美术鉴赏既强调从形式出发去欣赏,又要对内容主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鉴赏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鉴赏活动中往往是两三种鉴赏形式综合运用。

这节课我们只要学习了美术鉴赏的四种鉴赏方式以及它们的运用范围。

(7)、板书
(一)导入
(二)感悟式鉴赏
第一印象
(三)形式鉴赏
线条、色彩、笔法、构图、(四)社会学式鉴赏
社会背景
(五)比较式鉴赏
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
(六)课堂练习
《蒙娜丽莎》,利用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感悟式鉴赏三种方法认识作品?
(七)作业
(八)总结
第四篇:《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案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师:熊珂职称:中教一级
学校单位:宜昌金东方学校·高中
课题名称:湖南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一单元第3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课型:新授课教学年级:高一教学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尝试性分析,系统地获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意识,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

本课介绍的就是美术作品的四种鉴赏方法。

这个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的内涵。

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

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过渡。

学情分析:在与高中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兴趣并不大。

究其原因:第一,是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背景了解不够;
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会欣赏作品;第三,学生的文化学习压力很重,没有时间对作品做深入了解;另外,经典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它所表达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也是造成学生没兴趣的原因之一。

《蒙娜丽莎》是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对于这件已经被反复讲述的作品,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比如说“蒙娜丽莎非常美”,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很迷人”,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人们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了。

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赏蒙娜丽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赏这幅作品——以一种鹦鹉学舌的方法复述对于作品的评价。

但这种态度显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

事实上,蒙娜丽莎的美是有时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

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丰富对这幅作品的认识,发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
技能目标: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

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教学难点: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 教材,笔记本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在巴黎的罗浮宫里,它被称为第779号画座。

它是描写一位不知名的意大利女士微笑的画作,它的名字叫做蒙娜丽莎。

从它被画下来的那一刻到现在已有五百年。

全世界都受它吸引被它神迷,这位神秘女郎究竟是谁?她为什么会成为今日的超级巨星?她的微笑隐藏着什么秘密?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走近《蒙娜丽莎》,一起感受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