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仕昌医案风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仕昌医案
张某某,男性,48岁。
初诊日期:1996年2月21日。
主诉:发热、咳嗽8天。
病史:患者于1996年2月13日淋雨后起病,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伴呕吐两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病历资料显示前医诊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略数。
曾服用“环丙沙星”及“藿香正气散”无效。
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并见咳嗽,痰黄,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改用“大承气汤”等。
2月21日诊时见烦躁不安,咳嗽气促,发热在37.8~38.5℃之间,以下午及夜间增高,右下肺可闻湿哆音。
诊见舌绛,苔少,脉弦细数。
胸部X线透视报告:右下肺大叶性肺炎。
血常规:WBC:15.O×109/L
(二)案例解析
本例发病于2月13日,正是风温病好发季节,为感受风热病邪而致病,符合风温发病较急,初起必有肺卫见证;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病程中常出现邪热壅肺证候的病理变化特点及诊断要点。
故可诊断为风温。
辨治方面本例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2月13日~2月18日。
2月13日起病,开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伴呕吐两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诊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略数。
辨证为风热犯卫,肺气失宣。
呕吐为风热上扰所致,可用银翘散宣肺泄卫,疏风透邪。
呕吐可加枇杷叶、佩兰叶等。
前医只注意呕吐用藿香正气散而无清热疏风作用,故效果不佳。
第二阶段:2月18日~2月21日。
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度,并见咳嗽痰多,心烦,口渴,便秘。
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为邪入气分,其病位以肺胃为主,兼于阳明大肠。
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大黄等清肺胃热盛,兼泄腑实。
而前医只用承气攻下腑实。
未用针对肺胃炽热的药物治疗,故效果不佳,病情恶化。
第三阶段:2月21日以后。
风热病邪由气分进入营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治宜清营泄热,方可选用清营汤加减。
玄参15克丹参lO克水牛角(先煎)3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鱼腥草30克竹叶15克北杏仁 6克大青叶15克紫菀10克甘草6克,一天两剂,水煎服,加用紫雪丹1支.一天3次,及清开灵注射液30ml加输液中静脉滴注.一天一次。
经治疗病情逐渐妤转,痊愈。
刘仕昌医案
王某某,男,53岁,农民。
2005年2月7日首诊。
主诉:发热、头痛、呕吐1天,昏迷1小时。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2月7日上午自诉身体不适,恶寒,发热,头痛,心烦,口苦,干呕,饮食减少,尿赤,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
到晚上9时,出现高热,面色发红,心烦,口干不甚渴饮,突然出现昏睡,下肢皮肤斑疹隐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高热,神志不清,呼之不应,面色发红,呼吸粗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点。
白细胞计数:总数21.O×10。
/I,,中性粒细胞90%,淋巴粒细胞10%。
治疗经过:经采用中医卫气营血理论辨证及结合西医对症治疗后,患者连服四剂中药,于2月12日神志转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食欲渐振而能食形瘦。
经调治后病得转机而渐趋向愈。
(二)案例解析
第一阶段(初期):2月7日上午起病,开始见发热,恶寒,心烦,口苦,干呕,尿赤,脉弦数,为新感引动伏邪.热郁少阳所敛。
可用黄芩汤加减,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但患者末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
第二阶段(中期):2月7日晚上9点时,患者高热,面色发红,心烦,口干不甚渴饮,突然出现昏睡,下肢皮肤斑疹隐隐,病情急剧转化入营。
第三阶段(极期):2月7日晚上9点后,患者急诊入院时高热(体温39.8℃),昏迷神志不清,呼之
分失治,热毒内陷,内闭心包。
治疗可用清营汤合用安宫牛黄丸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第四阶段(木期):2月12日人事清醒,仅热早凉,热退无汗,食欲渐振能食,形瘦,病机系余邪末尽,邪留阴分。
辨证:邪留阴分证。
可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滋阴清热、入络搜邪。
刘仕昌医案
叶某,男,19岁,8月8日收入院。
主诉:发热10小时,伴神志异常1小时。
病史:因患者8月7日午后在烈日下游泳,傍晚自诉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恶习呕吐,随即发热。
上半夜汗出甚多,午夜后已不出汗,但胸腹灼热,气促,口干不多饮,烦躁不安,渐而嗜睡,溲少色黄;入院1小时前偶发谵语。
体查:体温40度,脉搏11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lOkPa。
嗜睡。
呼之能醒,面红气粗,颈项强直,四肢厥冷,心率112次/分、律齐、无杂音。
双肺无哆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不大。
舌红绛,苔薄黄而干,脉细教。
脑膜刺激征阳性。
未引出病理征,肌力、肌张力正常,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脑脊液白细胞数及蛋白量轻度增高。
(二诊)8月12日:经治疗3天后体温逐步下降至38度,神志正常,神疲纳呆,口干欲饮,尿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一天一剂中煎服,连用5天后诸证消失,调治10天后出院,无后遗症。
刘仕昌医案
王某,男,38岁。
9月26日首诊。
主诉:发热干咳6天。
病史:于9月20日出差西北,途中“感冒”,次日即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在出差地诊治,病情好转。
5天后回原住地时身热已退,但仍干咳,口鼻、咽、唇干燥乏津,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数。
咽红,心肺正常,肝牌不大。
胸透正常,血常规正常。
(风热犯卫)
病史摘要:李某,女,3岁。
1984年3月1l日初诊。
发热7天,微恶风寒,头痛咳嗽,住某院:儿科病房。
白细胞总数18.7×109/L。
中性粒细胞80%,淋巴粒细胞20%,体温39.7℃,听诊两肺上野水泡音,诊断“肺部感染”。
住院后用“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热不下。
会诊时,高热,无汗,咳嗽微喘,口渴,舌边赤,苔白干,脉浮数。
西医诊断;肺部感染
中医诊断:风温(风热犯肺,肺气郁闭)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透卫。
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银花15克连翘10克杏仁10克桑叶
lO克甘菊lO克桔梗10克牛蒡子5克
薄荷5克芦根30克前胡5克甘草3克
水煎频频饮之。
药后得微汗,身热稍轻,咳嗽有痰,舌苔薄,脉滑数,表闭已开,里热尚未除,宜清解分利。
处方:银花15克黄芩5克连翘10克前胡5克花粉10克橘红5克枇杷叶lO克桑叶lO克桑皮5克
水煎饮之。
:
药后汗畅出,身热退,诸症皆除。
(张琪.1993.张琪临证经验荟要.北京: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
【案例】
刘某,男,34岁,工人。
1990年11月7日初诊。
病史摘要:哮喘反复发作4年,近一月来持续频繁发作,喉中作水鸡声,痰鸣喘咳,气急,咯黄色黏痰,排吐不利,胸部闷痛,咳则尤甚,咽干作痒,口干,烦热,面赤自汗,口唇、指端微绀,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西医诊断:哮喘急性发作‘
中医诊断:风温(肺热壅盛) :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蜜炙麻黄6克光杏仁10克石膏(先煎)30克炒黄芩lO克知母l()克桑白皮lO克法半夏l0克海浮石l0克芦根20克射干6克地龙l0克金荞麦根15克南沙参l0g。
7剂,水煎服。
二诊(1 1月14日):药服3日哮喘即告减轻.痰易咳出,连服l周,喘平,咽痒,面赤自汗,
胸部闷痛俱见消失,但有干咳,咯痰质黏,咽部干燥,唇红。
证属痰热郁蒸,耗伤阴津。
治宜清化痰热,养阴生津。
处方:蜜炙麻黄5克炒黄芩10克知母l0克桑白皮lO克光杏仁10克海浮石l0克芦根30克金荞麦根15克天麦冬(各)10克南沙参l0克生甘草3克地龙l0g。
7剂,水煎服。
药后症状消失,继续调治巩固半月。
(张文康.2004.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仲瑛.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燥热伤肺
【案例】
王敬贤,35岁,业商,住南街柴场弄。
病史摘要:深秋久睛无雨,天气温燥,遂感其气而发病。
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即咯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干,边尖俱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秋燥(温燥伤肺)
治法:遵经旨以辛凉为君,佐以苦甘。
清肺泄热,养阴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冬桑叶9克生石膏(冰糖水炒)12克原麦冬4.5克瓜蒌仁(杵)12克光杏仁6克
南沙参4.5克生甘草2.4克制月石O.6克柿霜(冲)4.5克。
先用鲜枇杷叶(去毛筋)30克
雅梨皮30克,二味煎汤代水。
次诊:连进辛凉甘润,肃清上焦,上焦虽渐清解,然犹口渴神烦,气逆欲呕,脉右浮大搏数者,此燥热由肺而顺传胃经也。
治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甘寒清镇以肃降之。
处方:生石膏(杵)18克毛西参4,5克
生甘草1.8克甘蔗浆(冲)2瓢竹沥4.5克
原麦冬4.5克鲜竹叶30片,雅梨汁2瓢(冲)。
先用野菰根60克鲜茅根(去皮)60克鲜刮
竹茹9克,煎汤代水。
三诊:烦渴已除,气平呕止,惟大便燥结,腹满似胀,小便短涩,脉右浮数沉滞。
此由气为燥郁,不能布津下输,故二便不调而秘涩。
张石顽所谓:“燥于下必乘大肠也。
”治以增液润肠,五汁饮加减。
处方:鲜生地汁2大瓢雅梨汁2大瓢生
莱菔汁2大瓢广郁金3支(磨汁约二小匙)用
净白蜜30克,同四汁重汤炖温,以便通下为度。
四诊:一剂而频转矢气,二剂而畅解燥矢,先
如羊粪,继则夹有稠痰,气平咳止,胃纳渐增,脉
转柔软,舌转淡红微干。
用清燥养营汤,调理以善
处方:白归身30克生白芍9克肥知母
9克蔗浆(冲)2瓢细生地9克生甘草1.5
克天花粉9克蜜枣(劈)2枚
效果:连授4剂,胃渐纳谷,神气复原而愈。
(何廉臣.1985.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
拯华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肺热腑实
盛某,男,52岁。
1980年12月18日初诊。
病史摘要:因发热,伴咳嗽胸痛,住院已17天。
发热,汗出,咳嗽胸痛,咽红,恶心呕吐,腹痛便结。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时体温39.3℃,右肺呼吸音减弱,白细胞18.6×lO9/L,中性粒细胞83%。
胸透:右下肺可见片状阴影。
西医诊断:大叶性肺炎
中医诊断:风温(肺热腑实)
治法;宣上通下,脏腑同治,以利邪热外达
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减
生石膏45克瓜蒌30克大黄5克杏仁l0克知母15克苍术lO克赤芍15克
柴胡10克前胡10克芦根30g
2剂后体温降至36.5℃。
诸证均减。
继进4剂,症状消失。
胸透复查:炎症吸收。
痊愈。
(史宇广等.1999.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温病专辑.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
(四)肺热发疹
王某,男,3岁。
1960年3月3日就诊。
病史摘要:惠儿昨晚起发热,且伴咳嗽,喷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全身皮肤遍起红疹。
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诊时体温38.6℃,双肺无哆音,胸透正常。
西医诊断:麻疹
中医诊断:风温(肺热发疹)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透疹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后下)5克
豆豉6克牛蒡子lO克桔梗5克竹叶6克
芦根15克浮萍6克。
2剂。
随访:服上方2剂后,热退疹消而愈。
(张文康.2001.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五、热郁少阳
【案例】
江某某,女,28岁。
1984年2月16日初诊。
病史摘要:发热38.9℃,头痛耳痛,两眼红肿疼痛,右胁肋痛,心烦,口苦口干,小便短赤,舌苔干黄,脉象弦数。
中医辨证:热气沸郁,胆火亢盛
治法:清肝泻胆
方药:黄芩汤加减
龙胆草lO克柴胡6克黄芩lO克栀子l0克木通lO克茵陈15克虎杖15克
二诊:热减为37.3℃,各症均有程度不同减轻。
龙胆草10克柴胡5克黄芩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紫草10克丹皮10克
虎杖10克木通lO克白芍15克
4剂后诸症悉除。
(漆济元。
2002.医案珍藏录.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六、热盛动风
【案例】
吕某某,男,9岁。
·
病史摘要:高热2日,头痛呕吐,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昏不知人,经医院抽脑脊液检查,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是”。
治疗两日未见好转,情势危急,口噤未见舌苔,六脉细数无伦。
西医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中医辨证:邪热燔炽,热极动风
治法:泻肝清热,辛香通窍。
以复神志,姑拟:清热镇惊通窍法治之。
营热阴伤
曾某某,女,6岁。
1993年5月22日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素瘦弱,于2天前突然高热,39.8℃,伴有头痛,咳嗽,流涕,欲呕,烦躁不安,胸腹隐见针尖样大小的红点。
其母即找西医治疗,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随即给予“复方安基比林、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U经皮试后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口服“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 0.1克,泼尼松5毫克,每日3次”。
经上述治疗约半小时,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可是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时,体温又高达40℃。
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青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U,继续观察1天。
结果患儿病情白天用药暂时缓解,体温也基本正常,但到了晚上又依然高热。
血常规:WBC8×109/L,N:O.5,L:O.48,E 0.02。
由于患几已反复高热2天,其母邀余中医会诊。
刻诊症见:患儿面色红赤,胸腹红疹隐隐,烦躁不安,口渴,壮热,舌红绛而干,脉细数。
2.治法处方清营汤加味。
水牛角(先煎)60克银花6克连翘5克竹叶5克玄参10丸丹参l0兜麦冬lO克
生地黄10克黄连3克板蓝根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