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政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L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1走进文化生活
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
作为公民,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②选择有个性又新潮的文化③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B个性新潮的文化并不一定是健康优秀的文化,故排除②。
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属于文化生产,不属于文化消费,故排除③。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①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④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D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虚拟、现实、文化存在、折射、改变,都在对应着②或④。
①③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
如果说几年前,中小学生上学带手机多半是为了时尚,现在则更加偏向了“实用”:上网、聊QQ、玩游戏……一些孩子沉迷于手机上网,也成了不良信息的受害者。
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让家长头疼的问题。
这说明在文化生活中仍然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
对此,作为学生应该() A.加强对手机网络的管理,正确取舍信息
B.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能力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远离网络,防止不良信息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
B本题设问指定的对象是学生,A的主体是国家。
C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合。
D没有看到网络的积极影响。
31.L1下表是某地不同群体对所喜爱的文化活动的选择情况
群体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活动听戏曲、打太极拳…看电视、阅读书报…上网、听音乐…
某班同学分析表中信息后提出下列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
A.倡导高雅文化,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
B.提高文化素养,缩小人们鉴赏水平的差异
C.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
D.增加经济收入,改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
31.C本题考查发展大众文化的知识。
从表中可知,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对文化活动的选择不同,体现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所以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就必须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C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高雅与否、文化素养的高低以及收入状况对文化选择的影响等内容,故A、B、D三项与题意无关。
有人说:“草根文化”植根于群众,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鼓励其发展。
也有人认为:“草根文化”长于民间,缺乏高雅,应控制其发展。
针对这两种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改革开放以来,“草根文化”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草根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健康积极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先进文化的有益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不可否认也会给先进文化带来冲击。
④我们应该剔除“草根文化”中的糟粕,倡导和发展那些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草根文化”。
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分析时应坚持辩证的观点,看到“草根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然后再分析怎么办。
L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9.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2)L2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
试举文
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
实例(略)。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本题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方面的相关知识。
本题第一小问文化惠民工程举实例,如:城乡文化一体化工程、“新市民”文化温暖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
第二小问应从“为什么”、“怎样做”两方面来回答,具体从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两个方面来回答。
23.L2穿越剧以“穿越”的手法演绎历史,满足了不少人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以“穿越”的方式解读历史也引来了更多的反思,甚至受到批评。
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
A.满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B.提高人们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C.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
D.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3.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穿越”的手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受到社会的批评,要求影视创作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故选D。
A与题干的意思相反,B、C不符合题干的指向性和规定性。
24.L2 2012年4月,某地干洗店店主全家不幸罹难,店主姐夫含泪通知顾客前来取衣退卡还钱,被人们誉为“信义姐夫”。
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市民,欠账的顾客也赶来还钱,商户们还自发挂出了“崇尚诚信,传递温暖”的横幅。
这件事情表明诚信()
A.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B.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C.能够引领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建设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
24.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信义姐夫”的行为感动了许多市民,商户们自发挂出了“崇尚诚信,传递温暖”的横幅,表明诚信能够引领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建设,C 正确。
A没有体现。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B错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是爱国主义,D错误。
他是爱写诗的文艺青年,他是知名度最高的普通士兵,“雷锋”这个温暖的名字,半个世纪
后仍然保持着魅力。
对陌生人的关怀、友善的捐助、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奉献……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雷锋精神()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③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④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D②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经济价值。
③错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
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
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科学执政③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教育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D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②正确。
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④正确。
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①错误。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③错误。
L3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2020年我国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5年。
这是()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③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C②错误,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上世纪初,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这一史实启示我们,当前在进行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必须()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④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A材料中关键信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中国共产党”。
③④与题意指向不符合。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2)L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培育“四有”公民;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本题要求是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把要点限制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范围内,用“有利于……”形式回答,根据材料涉及的信息,从道德模范榜样、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谐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等角度回答,角度要广,点到为止,没有必要展开分析。
40.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
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
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L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W村开展的“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
“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荐自评、互荐互评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解答本题要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道德建设这个角度分析说明,主要从思想道德建设地位、重要性、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等角度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