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作业:文本对应练第6课 再别康桥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对应练(七)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浓厚的情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无私的爱,又是诗人为大堰河唱响的大爱之歌。

然而诗人并未以他的一己之爱为满足,《大堰河——我的保姆》不仅仅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同时也是这首诗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作为大堰河“乳儿”的诗人,把对________他长大的乳母的那种________的爱,贯穿于字里行间。

大堰河一生辛苦劳作,没有享受到人间的________,把自己全部的爱都投注在乳儿的身上,她对乳儿________的照顾让人终生难忘。

然而无情的现实粉碎了她对乳儿的“美梦”,死后落得个惨淡萧条的结局。

诗人在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性格与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时,文章主题表达出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及对大堰河的赞美之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在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质与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时,文章主题表达出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及对大堰河的赞美之情。

B.诗人在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性格与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时,表达出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及对大堰河的赞美之情。

C.诗人在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质与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时,表达出对大堰河的赞美及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之情。

D.诗人在凸显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性格与她的悲惨命运的同时,文章主题表达出对大堰河的赞美及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之情。

C[原句后半部分偷换主语,应删去“文章主题”;修饰语“勤劳、善良”和“性格”不搭配;“对不合理世界的诅咒”和“对大堰河的赞美”语序不当。

综上所述,C项修改最恰当。

]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的博大胸怀,既表明了文章深化的主题
B.这种深化的主题,使诗人的胸怀更显博大
C.诗人的博大胸怀,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D.这种深化的主题,既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D[补写句子要顾及前后内容的互相照应。

“既……”和后一句中“同时……”相照应;A、C两项中的主语“博大胸怀”和后一句的宾语中心语“社会价值”不搭配;B项中采用“使……”的表述,与后一句衔接不恰当。

]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养育刻骨铭心天伦之乐无微不至
B.抚育耿耿于怀天伦之理无所不至
C.养育耿耿于怀天伦之乐无所不至
D.抚育刻骨铭心天伦之理无微不至
A[养育:抚养和教育。

抚育: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也指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生长。

根据语境应选“养育”。

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

根据语境应选“刻骨铭心”。

天伦之乐: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天伦之理:家庭亲属之间的伦理规则。

根据语境应选“天伦之乐”。

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根据语境应选“无微不至”。

] 4.“你走了,却把岳阳楼的忧思,撒落在我们垂下的头颅上。

”这是人们以“三行诗”的形式为杜甫所写的文字。

请仿照这样的形式,为徐志摩写一首“三行诗”。

要求:能体现人物特点,富有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所给示例的句式,即“你走了,却把……,……在我们……”;然后分析内容,先强调徐志摩已经去世,接着说徐志摩把某种思想或情怀留在了我们的什么地方。

最后结合徐志摩的特点进行添加即可。

[答案]你走了,却把康桥下的青荇,缠绕在我们多情的心扉上。

5.下面的一副对联被打乱了顺序,请将其整理为一副较为工整的对联。

康桥河边旷世伟人多情游子橘子洲头作别西天云彩书写壮志
豪情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基本格式,句式要对仗工整。

其次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文学常识积累。

“康桥河边”与“橘子洲头”地点相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写的是“徐志摩”;“旷世伟人书写壮志豪情”是指毛泽东,人物相对。

按此调整语序即可。

[答案](示例一)(上联)康桥河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橘子洲头旷世伟人书写壮志豪情
(示例二)(上联)多情游子康桥河边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旷世伟人橘子洲头书写壮志豪情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一九七九年三月,上海
6.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诗中“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两句,将“平面”和“深不可测”作鲜明对比:前者一目了然,后者却无法把握;前者是纯粹表象的写实,后者却是对深层内涵的挖掘,融入了诗人的感触。

B.诗人以偶行的简短诗节构筑全篇,其中前三节从侧面描述镜子的特征,后面四节则写镜子的遭遇。

C.《镜子》这首诗在结构上表现了对立化的状态,如关于镜子外形的“平面”与“深不可测”的对比,“醉后酡颜”与“鬓如霜雪”的对比,构成了一种强烈反差。

D.这首诗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但句行的构成仍较为齐整,语言十分简洁,意象之间的关系也清晰如画,从而在表现一种较强的理性色彩的同时,也给人以浓烈的诗韵。

B[B项,“从侧面描述镜子的特征”错,不是“侧面”,应是“正面”。

] 7.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的人生哲理。

B.诗人抓住特征,十分准确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

D.诗歌使用“喜欢”“躲避”“打碎”等词,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做了无情的嘲讽。

D[D项,“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说法错误,这是一首哲理诗,深刻的哲理不是直白说明,而是借助“镜子”这一意象含蓄说出。

] 8.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前应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明白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什么事,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哪些情感。

抓住诗中写该形象的词句并加以理解分析。

通过本诗中“平面”“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
点”“它直率”等词,可以看出“镜子”虽然出身普通,却直言不讳、忠诚,是直言刚烈之士。

[答案]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9.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再分析艺术效果。

本诗中所写的主体是“镜子”,但实际上是用镜子来象征那些敢于直言、忠诚可靠之士。

“喜欢”“躲避”“打碎”等词生动地展现了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待镜子的态度,进而展现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不同态度,赞扬了他们正直无私的品格。

[答案]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以“镜子”象征直言之士。

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3题。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10.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以“一掠颜色”指代疾飞而来的黄鹂,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

B.“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这一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又不作声,写到了黄鹂的外形。

C.“有人说”一句,只用“看,一只黄鹂”,即鲜活地点染出黄鹂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D.这首诗写的是黄鹂,是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

诗人借匆匆飞来又匆匆飞走的黄鹂来抒发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C[C项,“惊慌忙乱之情”错误,这里应该是“惊喜之情”。

]
11.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掠颜色”比喻黄鹂,“一掠”写出黄鹂飞临时速度之快,给人带来视觉冲击。

B.第二节黄鹂“飞了”与我们“等候它唱”“静着望”形成反差,隐含诗人情绪转变。

C.“飞了”“不见了”“没了”用词朴实,平中见奇;语意同中有异,层层加深。

D.全诗两节末句使用了比喻手法,自然熨帖,两句看似完全一样,但传达的情感不同。

A[A项,“一掠颜色”不是比喻。

]
12.诗歌结尾“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一句有何作用?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句与前一节结尾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一节结尾句是写充实感,而这复叠的一句却是写失落感,这句话是诗人自我的勉慰,也是诗人对时代的呼唤。

13.黄鹂象征着什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黄鹂象征着诗人“爱”“自由”“美”的理想。

(2)①对理想的渴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欢欣喜悦之情。

“看,一只黄鹂!”写黄鹂到来带给人们的惊喜;“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表现人们对黄鹂即将欢唱的期冀。

②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之情。

我们的“静着望”却没能获得黄鹂的欢唱,黄鹂“展翅”离去,它“不见了,没了”,希望转为失望;欢乐和期盼为失落和惆怅所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