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校五融合: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校五融合: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机制作者:张丹枫
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2期
摘要: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从注重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的战略转型,其关键在于要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为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幼教人才的需要和“有质量”学前教育的要求,作为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教机构,双方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携手共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培训的新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质量;园校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2-0152-03
教育部等四部门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1]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规模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大,下一步“办好学前教育”[2]的重点必然要“从注重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3],从而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
为此,江苏省强调要“创新机制,强化师资”,特别还提出了要“深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强化实践能力。
”[3]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无疑明确了改革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幼教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目标、模式、途径、方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应该是异质而有各自特色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对“服务面向”的精准定位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前提,把凸显适应职场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关键。
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作为专业人员的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从多年来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入职后的调研与幼教机构的反馈来看,多存在着这样的困局:即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新入职的幼儿教师,虽然在学前教育的理念和理论素养上有优势,但在幼儿园保教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性和所需的实践能力、工作技能往往有欠缺。
这是需要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予以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抓住大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契机,更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价值取向,并科学设计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不仅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更要重视在实践层面切实提高以实践能力为本的学前
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为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要进行“园校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途径上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是大家的共识。
它不仅可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也可为高校教师提供鲜活的教学与科研课题,可以使研究成果得到验证或推广应用,还可使合作的对方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上及时得到来自高校的指导和帮助。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主动寻找、建立和加强与合作方的联系,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合作上的突出作为就是园校合作,而且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幼教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必须要在“园校深度融合”的机制上继续创新。
所谓园校深度融合,系指举办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以幼兒园为主体的幼教机构,不仅是在传统意义上双方要在学生的见实习方面搞好接收和被接收的合作关系,更应在诸如学前教育理论研讨和实践操作的互通互联、学前教育设施设备的共享共用、承担培养培训学前教育人才任务的师资和幼儿园一线教师互相到对方单位兼职业务或管理工作、学前教育学术研讨活动的相互邀约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使园校共同成为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战略转型的生长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园校深度融合要从以下五方面深入推进。
1.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上
学前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学前教育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与检验是办好“有质量”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
从现状看,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努力使人才培养合格达标,在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科研上,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好的功底和优势。
另一方面,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教机构反映幼师入职后的适应期偏长,难以尽快独当一面地开展保教工作,而幼教岗位的不少在职人员动手能力虽然较强,但存在着学前教育理念滞后,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师作为“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的要求存在差距的问题。
因此,承担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和幼教机构必须在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上实现深度的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地为幼教岗位在职人员提升和改善专业理念和专业素养进行专题性、模块化的指导培训,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反向倒逼式”的顶层设计和课程设置,创新以能力为本、以实践为价值取向的“理实融通、道技相长”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幼教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广大在职幼师积极创造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和实训现场,切实加大现场指导的力
度,避免出现对见实习的幼师只接待而不放心、不放手使用的现象,使广大幼师真正通过“试岗”而尽快“适岗”;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上适当降低学时比重、提高理论学习有效性和在实践教学上加大力度园校双方要达成共识。
除了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见实习安排,要适当增加各学期中的实践教学比重,甚至可在每周(或每双周)安排学生自主进行一日见习或半日见习,并建立有要求、有考勤、有指导、有反馈的“四有”保障机制。
2.学前教育设施设备的共享共用上
学前教育设施设备是开展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和“有质量”幼教实践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
从现状看,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普遍购置了大量的设施设备,特别是在学前教育类的图书资料、数据库资源购买和实训室建设上,往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以实训室为例,很多高校设有卫生保健实训室、儿童行为观察室、手工制作实训室、教玩具制作实训室、蒙氏教育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等,堪称豪置,但这些设施设备不仅极少主动对幼教机构开放,而且有些实训室在校内的利用率也不高,甚至不少实训室往往更多的是作为对外展示的“门面”;另一方面,幼教机构在开展保教活动的设施设备上虽显不足甚至欠缺,但在提供自制教玩具、室内区域材料、室外活动器械配置等方面很有特色,实用性、环保性和装饰性较强,而幼师生参与制作和布设的力度往往不够。
所以,建立园校在学前教育设施设备的共享共用非常重要。
承担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幼教机构要加大相互开放、共享共用的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学前教育设施设备共享共用利用率的最大化。
3.培养培训学前教育人才师资上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办好“有质量”学前教育的关键因素。
从现实看,一些承担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对鲜活的幼教实践缺乏感受,往往闭门造车,对来自学前教育实践的相关专业理论言之滔滔而乏物,高校的一些教师深入幼教机构更多的是出于自觉而非机制保障;不少幼教机构的教师在一线长期工作,虽经验丰富而学理不足,制约了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和学前教育领域拔尖人才的涌现。
所以,非常必要建立一種园校深度融合的师资激励机制,即激励承担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特别是承担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侧重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放下身段”,愿意主动深入幼教机构,或进行实地调研,或作为园长助理,甚至或作为幼儿班级的配班教师,进行为期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深入体验和保教实践感受,并反哺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激励经验丰富的优秀幼儿教师乐意到相关高校承担一定的专业课教学指导任务——特别是诸如幼儿园活动设计、环境创设、游戏指导、幼儿园管理等侧重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并使其自身在高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专业氛围中得到熏陶,专业化不断提升。
4.学前教育学术研讨活动上
学前教育学术研讨活动对于树立学前教育工作者正确理念、交流工作经验、促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兼有教学与科研任务并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组织开展学前教育学术活动方面一般具有站位高、立意远、视域宽、范围广、讯息新等优势,在把握甚至参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学术交流、理论探讨等方面往往高屋建瓴,而对学前教育鲜活的生态与实践上的具体做法不足。
另一方面,幼教机构所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一般具有接地气、主题实、重方法、人员少、重能力等特点,在学前教育的实践层面往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前瞻性有一定的局限。
所以,在学前教育的学术教研活动上,要建立相互深度融合的机制,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学术活动和幼教机构教研活动的双向融通,不仅使广大幼儿教师有机会在学术活动中接近大师、提高学养,也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多的教师亲临幼教实践现场,在沟通交流和指导帮助一线幼儿教师的同时厘清幼教现状、提升专业水平。
5.学前教育园校合作的组织机制上
现实中,举办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幼教机构的园校合作,往往肇始于双方接受各种评估验收工作的需要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实习的需要、隆重于双方合作签约的仪式、体现于学生的见实习阶段,却淡薄于日常的沟通和诸方面的深度融合。
究其原因,双方的园校合作缺乏组织机制保证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切实促进园校在以上诸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园校不仅要签订相互协作、互利共赢的协议,还应建立责任心强的固定联系人制度、由双方主要领导及业务骨干参加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区域学前教育研究联盟(研究中心)制度。
作为桥梁,固定联系人可在及时沟通园校双方相关事务方面发挥作用,而联席会议制度可就园校双方相关的重要工作进行及时而精准的沟通协商,从而确保园校深度融合的落实,区域学前教育研究联盟(研究中心)制度则可在对学前教育工作的深度研讨方面发挥协作攻坚的作用。
三、“园校深度融合”是办好“有质量”学前教育的客观要求
实现学前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的战略转型,办好“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则是其中的关键。
如果单靠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校或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教机构,往往事倍功半;同样,如果园校双方只是满足在传统意义上的对见实习学生搞好接收—被接收的合作,也无法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职业需要和“有质量”学前教育的社会要求。
园校双方都必须要不断激活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和在职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思路,特别是在深度融合上,双方都要想实招,出实力,办实事,重实效,携手共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与有质量学前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DB/OL].[2019-05-06].http:///srcsite/A06/s3327/201705/t20170502_303514.html.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9-05-06].http:///2012-11/19/c_113722546_7.htm.
[3]江苏省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DB/OL].[EB/OL].[2019-05-06].http:///xxgk/jcms_files/jcms1/web1/site/art/2015/6/23/art_261_5042.html.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虞永平.王春燕.学前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牟映雪.刘焱.学前教育学[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7]张晓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7(2).
[8]黄福涛.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与比较研究——理念、制度与课程[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9]王汉民.“全实践”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刍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