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 成功使用“新教材”巧妙处理“五”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使用“新教材”,巧妙处理“五”问题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仍然让一线教师感觉不是很“顺”,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究其原因,主要存在这样几方面因素,我们也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认真研究解决策略:教师要以新视角面对教具与学具;教师要有民主观念面对课堂组织教学;教师要有新知识高度面对教材资源挖掘、升华;教师要能够多元思维面对教材直观化、生活化。

关键词:使用教材巧妙处理问题
我们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面简称“新教材”)已经有几年,在这几年里,我们这些第一线教师感触最深莫过于教材“新”“深”“难”。

新,教材编排新颖别致,一改以往板着脸孔来说教,而是通过活生生生活实例去阐述高深道理;深,表面上看起来教材浅显易懂,可在教学实践中却感到不是那么回事;难,有几个方面难,其一,教材讲容易,课后练习也简单,可考起试来却让人手足无措;其二,组织教材难,感觉到教材东拉西扯,可面对数学,要求却是严谨规范,怎么处理松散与严谨矛盾,“无序”与规范矛盾,让很多教师感到茫然。

这里就自己几年来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以教方家,以起言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新视角面对教具与学具
“新教材”对比以前教材,在教具与学具方面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不管是程度还是范围都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新教材”来说,生活中任意物品,信手拈来都是教具学具。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大学具”观,“大教具”观,不能狭隘地认为,仪器室堆放那些才算教具学具。

这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我们周边物品,要善于挖掘我们生活中教具学具资源。

会用,用好我们身边教具学具。

如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1页,文具就可以用来做学具;第28页课桌椅等就可以现成拿来做教具;第50页求复杂长方形周长(两个长方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用桌子拼凑来做学具……。

很多教师不习惯,这种“图解”数学,根源就是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新课程”强调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陈清容吕世虎主编)所以这种从生活实例出发“图解”数学,既“好玩”又实用,还非常容易找模型,何乐而不为?
2、民主观念面对课堂组织教学
好课堂纪律是质量保证,“新教材”因为整本教科书都充满着“生活化”,到处都是操作,到处都是实验,这些对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一节课就是一窝蜂,一节课下来就是一塌糊涂一无所获,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我听过好几位教师这样讲:“‘新教材’不好教,你那里做几个实验,让学生多操作几次,课堂纪律就乱。

”我自己也有这样体会:“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时,我让每个同学用直尺量一量自己桌面,看一周长度有多少?量一量数学课本封面一周长度,结果闹哄哄,这个说桌面周长280厘米,那个说数学书封面周长90厘米,不一而是。

”课后我进行反思,为什么出现这样情况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想来想去,觉得在组织教学上出问题:如果不是让每个同学去量,而是分成小组,小组里面分好工,有人测量有人记录,然后一起计算,课堂就不会闹哄哄。

在以后教学中,我
按这个思路去组织教学果然大有改观。

3、新知识高度面对教材资源挖掘、升华
用几年“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本上鲜见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数学定律等,这就让我们用惯原来那种经过精心组织、条理清晰、结构严密、具有系统化数学理论教科书教师,无所适从。

因此我们教师要站在比较高高度,对教材进行提炼、升华。

就像讲“周长”一样,课后有教师跟我说,怎么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课本上却没有周长计算公式?怎么让学生掌握?以后怎么算?我说这好办呀: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7、48页讲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学生算出来以后,可以让学生来归纳计算公式,归纳后有条理地把它板书出来:
长方形周长:
第一种方法34+12+34+12=92(分米)→计算公式: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第二种方法34×2+12×2=92(分米)→计算公式:长×2+宽×2=长方形周长第三种方法(34+12)×2=92(分米)→计算公式:(长+宽)×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第一种方法:60+60+60+60=240(厘米)→计算公式: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
第二种方法:60×4=240(厘米)→计算公式:边长×4=正方形周长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个计算公式都可以算出长、正方形周长,学生也不必要像以前一样死记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哪个适用用那个。

其实这正是“新教材”神来之
笔,让学生思维有自由腾挪空间,能放飞学生思维之灵翼,激烈碰撞思维火花,我们教师要做就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及“火花”点燃者。

4、多元思维面对教材直观化、生活化
生活是丰富,生活是精彩,生活又是直观。

正因为如此,我们“新教材”才要时时处处与生活接轨,要“来自于生活,用于实际”,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时时处处还数学于本来面目,让数学直观化,让数学生活化。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2页通过比较面积大小,进而引出小数乘法,在这里教材就让生活化与直观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还可以直接运用脚下教室地板(如果地板铺瓷砖就是现成教具与学具),这样讲解小数乘法比起以前枯燥讲解有趣多,也易懂易掌握。


5、严谨数学观面对解答过程
很多使用“新教材”教师,感到另一个棘手问题就是运算过程规范化问题,感觉到“新教材”就是“散”,不好处理“格式”“步骤”等类似问题,因为数学解答过程往往是一个严密推理过程。

其实这也是一个对文本解读,以及对数学驾驭问题,有经验老教师在这方面比较有心得。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1页解方程时候,在学生合作探究尝试解答完成后,有一位经验丰富数学教师是这样对我说:“我着重把解方程过程在黑板上板书。

”第91页求未知数y:
y+8=10
解:y+8-8=10-8
y=2
从这里可以看出,既有书本上有趣游戏,又有黑板上严谨板书,“格式、步骤、规范”等问题自然解决。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不是“新”“深”“难”,它也不是“杂乱无章”,只不过它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仅解读文本上理论知识,而要我们把丰富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而要我们把数学生活化,把数学平民化,而不是让数学建筑在高雅科学殿堂上成为一朵无人欣赏奇葩,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像一位纵横捭阖外交家,在数学、生活中游刃有余。

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