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一第4讲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深析语言题练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深析语言题高考对于“小说语言”的考查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是理解层级,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评价层级,即“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这两方面在高考小说命题中,呈现两大题型:一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二是品味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语言离不开对语句含意的理解和对语句所用艺术手法的欣赏,所以,要解答语言题,必须以理解欣赏为切入角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欢乐颂
陈毓
(1)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
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2)有个大妈,我最喜欢。
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
油菜花黄了。
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
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3)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4)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
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
看见我们那么喜欢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
一顿,又一顿。
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
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5)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得安静、快乐、知足。
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了。
(6)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削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
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
从口出,那么地自然而然,如万物生。
蓝的天
...,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
............。
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7)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
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
你小住几天合适。
(8)“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
(9)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10)“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
(11)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
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
大妈停住针
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
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12)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13)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14)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
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
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
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15)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
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
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
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
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16)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
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
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
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
....,弯转绵延,生生不止。
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17)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前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18)“太阳歇歇么?歇得呢。
月亮歇歇么?歇得呢。
女人歇歇么?歇不得。
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
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
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
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
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19)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恍惚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有删改)
精读习惯培养
[先逐段检索加工]
[标题]思考分析:“欢乐颂”仅从表面上看,就蕴涵着幸福、温馨的情感,不由得引发读者一探究竟。
[第段]
要点概括:众多亲戚中,我最喜欢大妈。
思考分析:①一个“赐”字,把“我”欢喜的内心和对婆婆和一大串亲戚的喜欢全部表现了出来;为引出下文写“我”最喜欢的大妈做铺垫。
②大妈捎信,表现大妈勤劳、热情、好客。
[第段]
要点概括:大妈家饭菜丰盛。
思考分析:画线句,语言形象化,“春天”这里指大妈做的饭菜,“装进我身体里”写出了“我”对这些美食的享受,这都表现了“大妈”厨艺以及对“我”的疼爱。
[第段]
要点概括:大妈爱唱歌。
思考分析:①大妈爱唱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满足、感激和热爱。
②第(5)段把大妈比作“磁场”“香樟树”,形象地写出了大妈带给周围人的影响。
③第(6)段加点词描写了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自然之景,衬托出了大妈歌唱的自然质朴,富含诗意,韵味无穷。
[第段]
要点概括:大妈善解人意。
[第~段]
要点概括:叙述对歌,点明大妈这里的人们都爱歌唱,热爱生活。
思考分析:①对歌情节,点明大妈家乡的地域特色。
②歌声蕴涵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充满生活情趣。
[第~段]
要点概括:大妈病重,想听亲人唱歌。
思考分析:①面对死亡,大妈从容淡定;②大妈盼望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再现她生活的乐观态度。
[第段]
要点概括:插叙大妈的悲苦身世。
思考分析:这段插叙有何作用?(①有力衬托人物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性格;②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
[第~段]
要点概括:大妈在亲人们的歌声中离世。
思考分析:①第(16)段中“血脉的藤”运用了比喻修辞,赋予了歌声更多的内涵,既指一种世代传承的家族精神,又指一种不会淡薄的亲情。
②结尾引用“我”唱的民歌,暗示大妈忙里忙外、侍老待幼,突出大妈对大家庭的重要作用,是对大妈勤劳、慈爱美德的颂歌。
③临终前的哭声被歌声代替,人死时的悲苦也被欢乐取代,全文始终处于向上、欢快的基调中,突出文章主旨。
[再理清文章脉络]
[后把握主旨大意]
小说写大妈一生忙碌、善待老幼、热情好客,在大家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身世悲苦,但喜欢唱歌,最终在亲人的歌声中离世。
对这种勤劳善良、乐观豁达、热忱从容的生活态度,小说给予了高度赞扬,表达了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读懂文章·做对题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篇小说一反小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至于板滞。
C.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辛酸的过往,也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D.文章结尾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暗示大妈忙里忙外、侍老待幼,突出大妈对大家庭的重要作用,是对大妈勤劳、慈爱之美德的颂歌,以此照应标题。
解析:选C C项,“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错,写大妈的过往和现状,凸显其乐观豁达、勤劳慈爱的特质,表达对其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赞美。
2.(对点题·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
答:
(2)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答: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见后面[例一]。
3.(回扣题·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大妈”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答题时着重分析大妈的身世经历以及待人接物的言行,分点作答。
参考答案:①身世悲苦,命途多舛:5岁前是流落异乡的孤儿,后被养母(婆婆)收养;30余岁(40年前)失去儿子;40余岁(31年前)失去丈夫。
②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她“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她说“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她爱唱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满足、感激和热爱。
③挚爱亲人,勤劳热情:对“我”,每逢清明捎信相邀,尽展厨艺,不辞辛苦;对家人,带孩子、做饭、浣衣,忙里忙外,任劳任怨。
④面对死亡,从容淡定:认为死是“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最后在“我”的歌声中离世,“脸上恍惚积满笑意”。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说说文章标题的意蕴,并简析其作用。
(6分)
答:
解析:分析标题意蕴,要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和深层义;简析标题作用,要抓住标题对情节结构、情感基调、突出主题等几方面的作用来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1)标题意蕴:①《欢乐颂》本为贝多芬所作的一曲名,作者借此指文中所引的大妈所喜欢的民谣,是一曲曲歌唱生活欢乐的颂歌。
②大妈乐观热忱的生命如同一首欢乐的颂歌。
③大妈一直在用歌声颂赞生活的欢乐(或劳动和爱的美好)。
④本文是作者献给大妈的一首颂歌,是作者对其尽管身世悲苦却乐观豁达、热忱从容的生活态度的礼赞。
(答满三点得3分)
(2)标题的作用:①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全篇先后有几处引用歌谣或提及歌谣,分别由他人唱、大妈唱、亲人唱、“我”唱,情节得以推动,人物活动得以组织。
②揭示作品主题:赞美乐观豁达、热忱从容、勤劳慈爱的生活态度;赞美劳动和爱的美好。
③奠定作品情感基调:故事在欢歌中行进,在赞歌中收束,全篇洋溢着欢快、向上的情感基调。
(答满两点并能简析得3分)
题型一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一、什么是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理在书中]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语句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再次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二、怎样考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题在书外]
三、怎样答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学考贯通]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3步骤”
[例一]阅读《欢乐颂》(原文见本讲“课前自主精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
[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
(2)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
[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由题干中的关键词“两句话”“含意”可知,本题重在考查作品中作者叙述语言的含意,这就预示答题要仔细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
第二步,抓角度,析内涵
根据句子的特点,理解其含意宜从修辞手法和关键词两个角度入手分析。
句(1):
达出了“大妈”对“我”很疼爱,也表达了“我”对“大妈”所做的乡下饭菜很享受,很感激“大妈”。
(2)运用对比手法,还有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看似矛盾但并不矛盾。
“过一生”,感觉幸福满满,享受一生;“打了个盹”,感觉幸福太短暂。
整个句子写出“我”对安静、知足、快乐生活的喜欢和“我”从内心发出的幸福感。
(意思对即可)
[易错提醒]
1.就句论句,不重视句中关键词语的分析理解;不注意从写作背景、上下文的语境中去理解句子的含意,尤其不能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相联系。
如上面句(1),不结合上下文语境,就很难正确理解关键词“春天”的含义,从上文看,“春天”应是对“大妈”用心做的饭菜的形象概括;再如句(2),不结合上下文语境,也解读不好“一生”和“打了个盹”的含义。
2.不善于借助修辞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如句(2),需辨识出“过了一生”和“打了个盹”所主要运用的对比手法,准确解读这看似矛盾但并不矛盾的说法。
题型二品味语言艺术
一、什么是品味语言艺术[理在书中]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
三、怎样答品味语言艺术[学考贯通]
品味语言艺术“3角度”
根据句子(段)内容,判定其特色和运用了什么技巧。
作答时可以采用“3角度”法全面
赏析语言艺术,具体做法如下:
另外,语言风格的分析还要注意三个特色:
(1)时代特色。
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如“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等词语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共享汽车”“手机支付”“云计算”则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
(2)地域特色。
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
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3)语体特色。
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例二](2018·全国卷Ⅱ)阅读《有声电影》(文本见P130),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
[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有“语言的幽默效果”,表明该题属于赏析语言风格题;再看题干中的“多种手法”“分析”等字样,可判定本题要求从语言运用的手法角度分析。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易错提醒]
考生在解答本题时,片面理解题干中“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中的“语言”为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不知道“语言”还指作者的叙述语言,造成考生在回归原文寻找相关文字时遗漏信息,进而不能全方位解答本题。
——“小说语言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 七 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一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
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
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
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
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
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
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
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
”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
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
”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
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
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
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
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情节曲折。
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
D.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让人读起来拍案叫绝。
解析:选B B项,“‘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分析错误,从全文来看,首先苏七块医术非常高明,其次结尾也表明他并非不善良,也谈不上没有医德。
★2.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请结合句子含意和背景谈谈你对“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答:
解析:从题干来看,此题是理解句子的含意,而且点明了理解的方向和内容:句子含意和背景。
含意要指出表面和深层的含意,分析“背景”要从苏大夫立规矩的原因入手,这肯定不全是为了钱,而是他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
参考答案:①苏大夫他心里是愿意帮助张四的,但他立的规矩不能动。
(表面义)②苏七块表面上面对弱小的“冷酷”,不过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善良,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当时社会的现实。
(深层义)③民国初年是一个没有“规矩”的时代。
苏七块要在没有规矩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就必须立下有他“格色的规矩”。
(背景义,时代义)(每点2分) 3.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解析:此题是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描写人物的角度。
从
“苏七块”这个绰号可以看出其医术、规矩、为人,包括肖像描写都体现了“奇”的特点,答题时可分点作答。
参考答案:①医术奇。
侧面写苏七块的医术高超,“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正面写了他高超的医术水平,“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喀嚓喀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速度之快,手法之精,简直让外行人看到瞠目结舌的程度。
②外貌奇。
先是远景“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接着近景“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最后又来个特写“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把一个有个性、精神、干练的人物活脱脱刻画了出来。
③看病规矩奇。
故事交代他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不论远近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
因此得了个挨贬的绰号“苏七块”。
④为人处世奇。
苏七块在给张四治病这个事上一分钱的便宜没占到,从中可以看出苏七块做人原则性极强,但内心深处又不乏善良的一面。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题外设题·多练一点——品味语言艺术
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6分)
答:
解析:答题时要先明确描写技巧和作用,再就是点明语言风格,以短句为主,节奏轻快,有力地烘托了“苏七块”的高明医术。
参考答案:①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2分)②传神的动词有“触”“隔”“截”等,形象的比喻是“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表现了“苏七块”动作的娴熟,再加上快节奏的短句叙述,都写出了“苏七块”医术的精湛。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年味
许心龙
从县屠宰场回到村里,我顾不上喝口水就急慌着去找四叔和四叔的杀猪锅灶。
是屠宰场的聂总安排我的事儿。
在村里我养猪多年,小打小闹,一年百十头猪,跟县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