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1. (6分) (2019高一上·六枝特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李白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宏伟意象。

他的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气势磅礴,雄奇壮伟。

李白拥有极广的胸襟和极高的视野,他蔑视权贵,睥睨一世,这体现在山水诗中,便形成了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

他山水诗中盛唐气象的第二个特征便是意境开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高山随着平原的到来而逐渐隐去,大江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视野是何等的开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

盛唐诗歌的神韵,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

“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指出了豪迈、飘逸是李白的一大风格。

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那样美的湖水,那样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字字流淌出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早在青年时期,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希望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惊天伟业,而后功成身退。

他这种“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正是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

他幻想“平交王侯”“一匡天下”,仰慕鲁仲连、郦食其、范蠡,希望在风云际会中能遇上明德圣主。

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当中,现实生活当然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李白热衷功名,但是他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

他渴望摆脱束缚,融入自然,毕生追求不受约束的逍遥的境界。

在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是最直接的表白。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称赞他的傲岸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
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把盛唐气象融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运用在山水诗的创作中,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选自陈立群《李白山水诗与盛唐气象》,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宏伟意象是李白山水诗的一大特征,体现了盛唐气象。

B . 李白山水诗中开阔明朗、浩淼空旷的意境是与他拥有极广的气度和极高的视野有关,与蔑视权贵,睥睨一世的胸襟无关。

C . 李白诗中的山水画面,写山的巍峨雄姿,写水的浩浩汤汤,视野开阔,一望无际,使人心旷神怡,这恰好体现了盛唐气象。

D . 盛唐时代中的大气魄、大气象,体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为意象宏伟和意境开阔两大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李白山水诗中,美的湖水,美的传说,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凸显其意境开阔的风格。

B . 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被李白用山水诗以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而流淌出来。

C . 李白对盛唐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是他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而后功成身退的生命理念。

D . 李白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虽然现实生活不断遭受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山水诗中直接表现出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的一个例证。

B . 李白的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格,既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又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

C . 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在李白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独立不羁的人格和豪放洒脱的气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D . 李白虽然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狂放洒脱,但是盛唐时代的开放包容成就了他,让他谱写了中国山水诗光辉灿烂的一页。

2. (10分)(2017·南充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遥望费孝通
①他的身上,凝结了三四年代知识精英的智慧与道德勇气。

②29岁时,费孝通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江村经济》。

整整四十二年之后,这本薄薄的小书,令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获取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③像那一代很多杰出人物一样,生于一九一零年的费孝通不仅身经二十世纪中国种种磨难与挫折,更表现出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面对挑战时的生命力、智慧与道德勇气。

在《江村经济》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书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④一九三八年回国后,费孝通先后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工作。

在炮火声中,几千名年轻人与他们的老师,唱着歌,忍着饥饿,徒步从北京穿越中国,来到昆明的大后方,在空袭的警报中,他们创造了学术史上最繁荣的时刻。

半个世纪后,费孝通回忆那段时光时说:“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是我的一生里最值得留恋的。

时隔越久,越觉得可贵的是当时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工作时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那一片真情。

战时内地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够严酷的了,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思的事。

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

那种一往深情,何等可爱。

这段生活在我心中一直是鲜红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表现的风貌,似乎已成为旷世绝响。

⑤费孝通晚年,在“行行重行行”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忆师念友的文章。

深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当年洋溢着的“兢兢业业的学风”的神往,对“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的眷恋。

更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事的隐忧。

⑥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新时代,历经磨难,已错过最旺盛的创造年华的费孝通开始帮助中国开创自己的社会学。

他先后担任不同的学术领导职务,还曾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

但在众多的光环面前,费孝通始终认为自己“老来依然一书生”,没有什么比教书、写作、实地研究,更让他兴奋的了。

⑦他的工作态度是:“知行合一”,“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

⑧他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

⑨在北京大学,费孝通自称旧燕归来,未名湖周围很安静,适合回忆和展望一点什么,这里有他年轻岁月的美好回忆,二十岁那年,他在燕京大学读社会学,就是现在这个校园,后来燕京大学被北京大学兼并了。

七十岁以后,他回归“旧址”重建社会学,到了这个年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以为他就是上上课而已,可是他人坐在校园里,心里却想着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1998年前辞去所有职务,只保留北京大学教授一职,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大可以放下一切。

他没有停止行走,还保持手拿纸笔记事的习惯,依旧说:“我是来学习的。

”一位接待过费孝通的定西市领导石晶说:“这是一种消失了的文人气度,老而好礼,模样可爱。


⑩当时中国正从一个封闭的、乡土的、传统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甚至是后现代的社会,正像费孝通所说:“重大的社会改革理应在思想领域引起相应的激情,孕育一代文章。

我们不应辜负这个伟大时代。

”一直到90岁时,费孝通仍在继续写作。

⑪他在《万象》杂志上发表的《重温派克学派》系列笔记,借助对芝加哥大学派克学派的描述,他似乎又重回年轻时代,生气勃勃地探索社会的秘密,充满想象力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⑫我总是忘不了那一幕场景:二十七岁的费孝通在伦敦经济学院外闹哄哄的街头闲逛;躲在马林诺夫斯基的讨论会的角落里。

他的苏州口音的英语暂时还插不上话,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的各种口音的英语发音,他也经常听不懂,他只好一个劲儿抽烟。

在长期的烟雾缭绕之后,他似乎抓住了些什么。

⑬遥想当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这位书生心中保持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从此以后,他实践自己的诺言,留下了标记为费氏的一行足迹,一门学问,一个思想,一种精神。

时间无多了,生命可曾有永恒?费孝通回答说:“生命如他所言,‘但愿我这滴乡土水,融归大海中’”。

相关链接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
对原文画线语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在《江村经济》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书中,费孝通饱含深情地写道:“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B .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时代的原因,让费孝通历经磨难,错过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C . 费孝通先后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工作。

他后来回忆说,战时生活虽然严酷,但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工作,心怀国家,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一片真情,永生难忘。

D . 他的工作态度是:“知行合一”,“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

他人坐在校园里,心里却想着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A . 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反映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也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世的忧虑。

B . 《江村经济》这部皇皇巨著,是费孝通多年心血的结晶,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书当年就获取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C . 第12段插叙费孝通咋留学之初语言交流尚有障碍的情况下学习的情形,抓住他“躲在……角落里”,因为插不上话“只好一个劲儿抽烟”的镜头,刻画了一个求知者、探索者、思考者的形象。

D . 年青时,费孝通曾在北京大学读社会学,七十岁以后回母校重建社会科学,他延续了自己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直到九十岁仍笔耕不辍,留下了大笔的精神财富。

E . 本文撷取了费孝通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在治学、工作等方面的人生片段,以点带面地展示了他对科研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国家对人民无尽的爱。

(3)
费孝通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书生”,晚年也仅保留“教授”一职,请结合文章内容探寻他给自己这样定位的原因,并说说费孝通这样的人生定位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3. (12分) (2017高一下·新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致于晚上都睡不着,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

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

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

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

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

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

就没有去。

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

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

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

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

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女儿是旅游结的婚。

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

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

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

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

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

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

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 . 老歪自接到儿女都要接他去城里逛一逛、住一住的电话后,就兴奋的睡不着,主要是因为这让他在村里十分地有面子。

B . 从儿女没少给老歪打钱、寄东西、打电话,请他进城等事件,可以看出儿女对老歪的关心和孝顺,懂得感恩。

C . 老歪打定主意后,一番收拾,这处细节描写体现了老歪内心的兴奋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后的安心,为下文埋下伏笔。

D . 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是因为两张车票同时送来,使得原先打定的主意无法落实。

(2)小说中的老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

小说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2017·安庆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
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

”拱喜曰:“得之矣。

”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

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

继以荒旱,饿莩枕藉。

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

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

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

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

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

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

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

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

民困赔累者,②以其赋抵之。

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

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赔钱亏累。

(1)下列对文中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 .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 .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 . 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的正职。

B . “振恤”,“振”通“赈”,即赈济与抚恤。

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 “致仕”,指的是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

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 . 张学颜恪尽职守,治理有道。

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项措施,巩固边防。

C . 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

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 . 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

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

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

继以荒旱,饿莩枕藉。

②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5. (10分) (2016高一上·武汉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树①
杜濬
闻道三株树② ,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③。

孤撑休抱恨,苦楝④亦成阴。

【注】①杜濬:明末清初诗人。

明崇祯时为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

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

②三株树:隐士邱至山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

③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苦楝:诗人家中所栽之树。

(1)
诗中的古树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四、默写 (共1题;共6分)
6. (6分)(2016·淮北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现实生活中,表示见到有长处的人要善于学习,见到有缺点的人要善于自省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 ,________”。

②韩愈《师说》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③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 ,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五、填空题 (共3题;共6分)
7.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旧城区的街道进行改造,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努力优化道路设计,规范停车位置,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让群众满意。

B . 欧洲多国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的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C . 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入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D . “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