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高考语文押题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A
①砚是文房四宝之一。
制砚的石料必须坚硬、细腻,既易出墨又不吸水,最.有名的是端砚和歙砚。
砚台表面平滑,
亦有微凹者,一般
..朴实无华,但有的制砚工匠根据石料的形状花纹加以雕琢装饰,..凿有小池蓄水或墨。
实用的砚台一般
创意新奇,制作巧妙者成为收藏之物。
②在砚上磨墨的时候,摩擦声最初有点尖利,渐渐地成为轻柔的滑行声,说明墨汁越来越浓稠,接下来还要继续磨多久,全在你自己了。
书法要求墨色较浓,颜色效果才会好。
但涉及绘画则另有规矩和要求。
③所谓中国画重在笔墨,当然还有意境。
近处要深色,那尖尖的竹叶近得似乎可以触摸;但竹林深处,雾霭缭绕,竹枝、竹叶若隐若现,墨水越淡,竹的枝叶越是影影绰绰,到最后.,化为一片灰白的朦胧,只剩下墨的影子。
④或者也许该换个角度按过程的顺序来描述:开始画的是雾,竹子在其中摇曳,然后人越靠近,竹叶的颜色渐深,制造一种亲近感。
⑤砚从一个实用的工具很早就变成了工艺品和收藏品。
许多中国的画家和书法家,如米芾、欧阳修还为此做过文章。
而在那些皇家的藏品中,砚则有其独特的地位。
那些优美的浮雕、刻文、别具一格的形状、考究的硬木砚盒至今为古董家们所青睐的,来自亚洲各地的赏鉴家们排着长队,翘首等待着珍品出现在市场上。
⑥记得在北京荣宝斋的入口处,有块几平方米大的古砚,大得像张双人床,砚的周边雕着龙,标价十八万人民币,当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仅四千元。
B
①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
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
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
②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
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
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
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
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③以下为端、歙、洮砚石的对比:
1.请对A文中第①段中的三个加点词进行简析。
2.A文中的第③和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绘画用墨比书法用墨要求更高。
B.强调中国绘画特别注重意境的渲染。
C.说明绘画当遵循一定的层次和规律。
D.强调墨汁的浓淡对中国画意义重大。
3.B文中运用的图表不具有的特性是()
A.开放性B.清晰性C.直观性D.客观性
4.请把B文的表格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
5.请从语言特色方面对上面文本中画线的两段文字进行辨析。
6.比较A和B两文不同的使用场所。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不再是隐私权的客体,也不是人格权衍生出的财产权的组成部分,而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享的数据资源。
因此,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不应再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利益或私权保护,应侧重规范信息资产合理开发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应更好地发挥个人信息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公共产品作用。
个人信息作为传统法律上人格权的客体,一直处于静态而稳定的法律关系之中。
然而,近十年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变革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交时代的到来,数据量激增,云计算普遍运用,物联网雏形逐渐显现等,数据资产在政治、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
与在传统隐私权或人格权保护中个人居于主导地位不同,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单个主体作为大量信息流的一个末梢,其可识别性的符号化特征在以关联关系为核心的大数据要求的全样本分析中,已经成为模糊的信息加工客体。
个人信息不是纯粹的私法权利客体,享有与使用它而产生的利益不能仅从私权保护的角度进行狭隘的思考。
就个人信息的范围而言,在个人提供的信息产生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中,既有个人所创建的信息,又有他人参与创建或主要由他人创建的信息(如信用信息和信誉信息等),故而,已经不能完全从隐私权或人格权的私有化属性方面进行边界厘定。
在大数据时代,单一性个人信息的价值越来越不明显。
个人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微观效应,迅速让位于大数据时代全部样本的信息挖掘产生的分析价值和预测效用。
个人信息保护方式必须向此种经济和科技运行模式妥协,由此构建新型的个人信息公开化和可利用化的法律规范。
个人信息经过数据企业的批量或整体性加工,变成符合一定目的的数据资产。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数据资产作为深度把握社会财富流动、维护社会秩序、节约社会资源、预测及避免重大系统性风险的公共数据。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最新立法已逐步放弃个体对个人信息的绝对控制权理论,使个人信息权从绝对性的私法性权利或基本人权,向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公共信息财产转化。
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在世界范围内多因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与数据企业关系的变化,而由特别法实时进行调整与更新。
在这个大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下,静态的、以个人隐私的绝对保护为中心的传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已经很难适用。
(摘编自《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需改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不再狭隘地局限于个人利益或私权保护,就可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B.单个主体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成为模糊的信息加工客体,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C.个人信息不再是隐私权的客体,享有与使用它而产生的利益,不能从私权保护的角度进行狭隘的思考。
D.世界范围内,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由特别法实时进行调整与更新,大多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证结构是“总分总”模式,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归结论点,论证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模式需改变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在论证过程中提及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这是文章立论的前提,同时,也有其现实的意义和指向。
C.文章主要从个人信息的客体性、个人信息享有与使用、个人信息的保护三个角度进行论述,逐层推进,逻辑严密。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提及世界上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最新立法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调整和改变,为文章观点提供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最近十几年来,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的改变,就没有必要探讨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改变。
B.在个人信息传播和处理过程中其他人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所以,在利益界定中应该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其对应的保护模式也应有所改变。
C.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方式必须做出必要的妥协,构建新型的个人信息公开化和可利用化的法律规范,由此,个人必须放弃自我利益。
D.原来我国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是静态的、以个人隐私的绝对保护为中心;今后的调整方向是动态的,注重个人以及相关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均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驮马
施蛰存
我第一次看见驮马队是在贵州,但熟悉驮马的生活则在云南。
那据说是所谓“果下马”的矮小的马,成为一长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了。
当我乘着汽车,从贵州公路上行过,第一次看见这些驮马队在一个山谷里行进的时候,我想,公路网的完成,将使这古老的运输队不久就消灭了罢。
但是,在抗战三年后的今日,因为液体燃料供应不足,这古老的运输工具还得建立它的最后功业,这是料想不到的。
西北有二万匹骆驼,西南有十万匹驮马,我们试设想,我们的抗战乃是用这样古旧的牲口运输法去抵抗人家的飞机汽车快艇,然而还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这场面能说不是伟大的吗?因此,当我们看见一队驮马,负着他们的重荷,在一个峻坡上翻过山岭去的时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
一队驮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十二匹。
每一队的第一匹马,是一个领袖。
它是比较高大的一匹。
它额上有一个特别的装饰,常常是一面反射阳光的小圆镜子和一丛红绿色的流苏,项颈下挂着一串大马铃。
当它昂然地在前面带路的时候,铃声咚咙咚咙地响着,头上的流苏跟着它的头部一起一落地耸动着,后边的马便跟着它行进了。
或是看着它头顶上的标帜,或是听着它的铃声,因为后面的马队中,常常混杂着聋的或盲的。
倘若马数多了,则走在太后面的马就不容易望到它们的领袖。
你知道,驮马的行进,差不多永远是排列着单行的。
管理马队的人叫做马哥头,他常常管理着四五个小队的驮马。
这所谓管理,实在不很费事。
他老是抽着一根烟杆,在马队旁边,或前或后地行进着。
他们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或者还不如说是一两个声音的吆喝指挥着那匹领队的马。
与其说他的责任是管理着马队,还不如说是管理着那些领队的马。
马哥头也有女的。
倘若是女的,则当这一长列辛苦的驮马行过一个美丽的高原的时候,应和着那些马铃声,她的忧郁的山歌,虽然你不会懂得他们的意义——因为那些马哥头常常是夷人——会使你觉得何等感动啊!
在荒野的山林里终日前进的驮马队,决不是单独赶路的。
它们常常可能集合到一二百匹马,七八个或十几个马哥头,结伴同行。
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们每天走六十里,总可以获得一个歇站。
那作为马队的歇站的地方,总有人经营着马店。
每到日落时分,马店里的伙计便到城外或寨门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赶站的马队,这是西南一带山城里的每天的最后一阵喧哗。
马店常常是一所两层的大屋子。
底下是马厩,楼上是马哥头的宿处。
但是那所谓楼是非常低矮的。
没有窗户,没有家具,实在只是一个阁楼罢了。
马店里的伙计们帮同那些马哥头抬下了马背上的驮鞍,洗刷了马,喂了马料,他们的职务就完了。
马哥头也正如一切的西南夷人一样,虽然赶了一天路,很少有人需要洗脸洗脚甚至沐浴的。
他们的晚饭也不由马店里供给,他们都随身带着一个布袋,袋里装着包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马匹,他们便自己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点开水,把那些包谷粉吃了。
这就是他们的晚餐。
至于那些高兴到小饭店里去吃一杯升酒,叫几个炒菜下饭的,便是非常殷实的阔老了。
行走于迤西一带原始山林中的马队,常常有必须赶四五百里路才能到达一个小村子的情况。
于是,他们不得不在森林里露宿了。
用他们的名词说起来,这叫做“开夜”。
要开夜的马队,规模比较的大,而且要随带着炊具。
差不多
在日落的时候,他们就得在森林中寻找一块平坦的草地。
在那里卸下了驮鞍,把马拴在树上,打成一围。
于是马哥头们安锅煮饭烧水。
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们必须捡拾许多枯枝,烧起火来,做成一个火圈,使野兽不敢近前。
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时还会有猛兽在半夜里忽然袭来,咬死几匹马,等那些马哥头听见马的惊嘶声而醒起开枪的时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
所以,有的马队还得带一只猴子,在临要睡觉的时候,把猴子拴缚在一株高树上。
猴子最为敏感,到半夜里,倘若它看见或闻到远处有猛兽在行近来,它便会尖锐地啼起来,同时那些马也会得跟着惊嘶,于是睡熟的人也都醒了。
在云南的西北,贩茶叶的古宗人的驮马队是最为雄壮的。
在寒冷的天气,在积雪的山峰中间的平原上,高大的古宗人腰里捎着刀和小铜佛,骑着他们的披着美丽的古宗氍鞍的马,尤其是当他们开夜的时候,张起来的那个帐幕,使人会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发生许多幻想。
二万匹运盐运米运茶叶的驮马,现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岖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个坡,翻下一个坡,又走上一个坡,在那无穷尽的山坡上,运输着比盐米茶更重要的国防材物,我们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里会感到怎样沉重啊!
一九三九年六月
(文章有删节)
1.本文作者曾写过五律《驮马》,首联是“巴滇果下马,款段耐登山”,“款段”形容马行动迟缓,从本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2.赏析文章第二段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心中的“感动”之情的。
3.试分析文中马哥头的形象。
4.“驮马”在文中有多重意蕴,试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
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
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才二寸,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而邺为“大冠杜子夏”
云。
时帝舅大将军王凤以外戚
..辅政,求贤知自助。
凤父顷侯禁与钦兄缓相善,故凤深知钦能,奏请钦为大将军军武库令。
职闲无事,钦所好也。
钦为人深博有谋,时有日蚀、地震之变,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士,合阳侯梁放举钦。
钦上对曰:“陛下畏天命,悼变异,延见公卿,举直言之士,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臣闻日蚀、地震,阳微阴盛也。
唯
陛下正后妾,抑女宠,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致晨昏之定省
..。
如此,即尧舜不足与比隆,咎异何足消灭?唯陛下
忍无益之欲,以全众庶之命。
”征诣大将军莫府
..,国家政谋,凤常与钦虑之。
镇抚四夷,当世善政,多出于钦者。
顷
之,复日蚀,京.兆尹
..王章上封事求见,言凤专权蔽主之过,宜废勿用,以应天变。
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章,与议,欲退凤,凤甚忧惧。
钦令凤上疏谢罪,乞骸骨,文指甚哀。
太后涕泣为不食。
上少而亲倚凤,亦不忍废,复起凤就位。
凤心惭,称病笃,欲遂退。
钦复说之,凤复起视事。
上令尚书劾奏京兆尹章,章死诏狱。
章既死,众庶冤之,以讥朝
廷。
钦欲救其过,复说凤曰:“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言罪下也。
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凤白行其策。
钦之补过将美,皆此类也。
优游不仕,以寿终。
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传第三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
B.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
C.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
D.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戚”又称“外家”“戚畹”,指帝王母亲和妻妾方面的亲戚,属于皇族宗亲。
B.“定省”是古代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的一种礼仪,即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C.“莫府”即幕府,本指将帅营帐,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又指高官的幕僚、幕宾。
D.“京兆尹”是中国古代官名,为负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辅之一。
“三辅”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钦少好读书,才能外扬。
他年轻时喜好儒家经典,与茂陵人杜邺都以才能扬名京师。
被大将军王凤奏请为大将军军武库令。
B.杜钦学识渊博,勇于进言。
当时发生两次日食、地震之变,杜钦都上奏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C.杜钦谋化国是,能出善政。
在大将军幕府,杜钦参与谋划国家大政,当时好的政治措施,大多出于杜钦的建议。
D.杜钦善于补过,助成好事。
京兆尹王章因弹劾大将军王凤被下狱,并死在狱中,引发百姓讥刺朝廷事件。
杜钦为王凤出谋划策,助其消除流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见公卿,举直言之士,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2)钦令凤上疏谢罪,乞骸骨,文指甚哀。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①
刘过
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6、(1)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
....,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小吃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能承载着你的经历、记忆或情感。
请你介绍一种北京小吃,与朋友共同分享。
②不久前,《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这让作家王蒙难以理解:“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
”你是否同意王蒙的观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要求
观点鲜明,自圆其说。
③请以“家”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150字。
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
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
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
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
答题格式如下:
③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于危难之中。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
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
9、作文
工艺品的制作、房屋的修建等往往会用到涂层,将一些材料涂于物体的表层,以起到保护、美化或绝缘的作用,但这有时也会遮蔽一些东西。
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类似的“涂层现象”,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最”表示顶级的;“一般”指大多,不排斥特异性。
这样的用词客观有分寸显出其科学性。
2.D
3.A
4.端、洮、歙三种砚台相比,端砚硬度最软,所以发墨最好;歙砚硬度最硬,所以下墨最好;洮砚硬度居中,下墨优于端砚,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综合角度上恰到好处。
5.第一句:描写性语言,形象可感,富有文学性;第二句:说明性语言,客观准确,其中的科学术语,增加了语言的严谨度。
不同的语言特征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
6.A文表述流畅、生动和全面,适用于对一般诸者的介绍和普及;B文对砚的有关数据量化,表述科学,适用于专业领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其表达的效果和作用。
本题中,“最”,是一个副词。
表示在程度上达到极点,超过一切同类的人或事物。
结合语境“最有名的是端砚和歙砚”可知,“最”字用词准确而科学。
“一般”,是一个副词,指一样,普通,总体上。
分析语境“一般凿有小池蓄水或墨。
实用的砚台一般朴实无华”可知,“一般”使语言表达准确而严密。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作用。
分析可知,第③和第④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用第③段的段首语概括:“所谓中国画重在笔墨,当然还有意境”,意思是,强调墨汁的浓淡对中国画意义重大,与D项相符;
A项,只强调用墨;
B项,只强调意境的渲染;
C项,与“用墨”和“意境”的话题无关。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文中运用的图表不具有的特性”,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B文是端、歙、洮砚石的对比得到一个表格,表格对比项目内容清晰;“弱于洮、歙”“强于洮、歙”等用语准确、具体、客观性强;“2.9”“3.1”等数字运用直观而具体准确。
故排除BCD。
故选A。
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提供的材料是表格,首先要读懂表头文字,整体把握表格,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解答本题,首先分析原文语境,即图表的上文文字,如理解“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
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能帮助我们分析图表的大体内容。
表述时需要注意几个表述的细节:一是重视表头文字,分析“端、歙、洮砚石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