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2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民主革命的兴起 (1)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人物: 章炳麟 、 陈天华 、 邹容 。 ②内容: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 民主共和 国
家。
(2)革命组织的建立 ①团体: ②政党:
华兴会
同盟会
、 光复会 、 ”。
基 础 导 学
日知会 等。
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将其
教 材 题 解
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1.列强干涉中国革命
(1)武昌起义后在“ 严守中立 ”的伪装下,扶植 袁世凯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采取 外交孤立 和 经济封锁 力,帮袁世凯夺权。 。
军事威胁 、
等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
2.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袁世凯接任。
孙中山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
基 础 导 学
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保障 “ 君上大权 ”,遏
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2.请思考: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答案提示 (1)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武昌起义后,许多省
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与妥协性决定的。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角度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有哪些相同点? 提示 (1)国际背景:发生在重大的对外战争之后。 (2)国内背景:面临着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 (3)历史作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1.阅读下面材料:
1901年,因八国联军侵华而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发布上 谕,公开打起两年前拼死反对的 “ 变法维新 ” 旗号,宣布实 行新政。 请回答:
政治纲领阐发为“ 三民主义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2.民主革命的发展
(1)革命党人与 播。 (2)革命党发动一系列 3.民主革命的高潮: 起义 武昌起义 ,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 保皇 派论战,推进了 民主革命 思想的传
4.民主革命的结果:成立
中华民国
,清王朝结束。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学思之窗
1.想一想:清政府为什么颁布这样一个“宪法大纲”? 答案提示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蓬勃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君 主立宪,颁布 “ 宪法大纲 ”是其重要的举措,目的是为 “皇 位永固 ” 、 “ 外患渐轻 ” 、“ 内乱可弭 ” 借 “立宪法 ” 之名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名师点拨: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拓展1
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
(1)图示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它的落后性表现在何处?
答案 (1)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无法相容。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角度1】清朝末年推行“新政”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目的:推行“新政”是为了取悦于列强(列强要求清政
府有所振作,以便能承担起代理人的职责),同时也是为了安
抚统治阶级的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其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材料二
辛亥革命 …… 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
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1)辛亥革命的爆发具备了哪些条件?
(2)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什么会被袁世凯窃取?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答案
(1)①思想基础:革命党人邹容等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1)“新政”的性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新政”具有客观的进步性? 答案 (1)是由清政府主持和领导的一场带有近代化性质的面
改革运动。 (2)“新政”的举措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
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角度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 (1)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伪装 下,扶植袁世凯 作为新的代理人。 (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的热潮。 ②组织基础:一系列革命团体相继成立,特别是中国同盟会的创 建。 ③时机成熟:与保皇舆论论战,维护和发展了三民主义;多次武
装起义的发动,丰富了斗争经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使其统
治空前孤立,革命形势更加高涨。 (2)①帝国主义列强的扶持。 ②清政府对袁世凯的重用。 ③袁世凯手中掌握着强大的武装、玩弄反革命手法。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课程标准
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 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内容解读 1.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异同。
2.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民主革命 (2)功绩 运动。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封建帝制 ,创建了 中华民国
使

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 斗争精神 。 反帝反封 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
②众多的志士仁人显示了可贵的 ③局限:没有完成 性质。
2.预备立宪
(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 革命形势
(2)结果:成为一种 骗局

,统治更加孤立。
名师点拨 :“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大体出自戊戌变 法,但实质却不一样。①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 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②活动本质具有
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基 础 导 学
知会和中国同盟会。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最终武昌起义
取得了胜利。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二、学习延伸 思 考“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间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议论 文。
答案提示
开放性试题,答案略。
基 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角度2】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提示 (1)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必须有坚强的正确的革命政党。
(3)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发动人民群众。
(4)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5)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 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清末“新政”
(1)目的:对外 取媚洋人 ,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维 持专制统治。 (2)内容:改革 官制 、 奖励工商业等。 兵制 、 学制 ,依法保护和
(3)评价
①没有涉及 政治体制 的变革。 ②在实施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
革命运动高涨。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2)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拓展2
下图为辛亥革命期间的漫画。
(1)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 (2)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拓展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 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2)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它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 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特别提醒 “新政”和“预备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
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预备立宪”? 答案提示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迅速发展,特别是以孙中山为 首的革命党人成立的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 击了清王朝,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专制统 治,以“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2.简述辛亥革命志士反封建专制斗争的主要历程。
答案提示
思想斗争方面,20世纪初章炳麟等,号召人民革
命,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提出了 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民主义;革命党人与抵制革命的保皇舆 论进行论战,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成立革命 的领导组织,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如华兴会、光复会、日
基 础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教 材 题 解
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仅凭一场起义而成功,是不长久的,因此
带有“成亦迅速,败亦迅速”的特点。
(1)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2)辛亥革命的“失败”说主要指什么? 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2 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制订了一 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还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