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检测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传递
池莉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他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就在这时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生活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放学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拿出车内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 ①________→重拾希望→ ②________→十分感激
(2)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意?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氤氲豆角香
王一如
①我一直以为,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几乎不曾享受过什么好的东西。
②以前,每当我独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想到这一点时,抬头总会看见外婆忙碌的身影。
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勾着背,捯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
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与土地融为了一体。
我也看到了土地最温顺的一面:(A)裸露在外的黝黑皮囊,似隐隐泛着油光,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
③农作物、土地和老屋,几乎构成了外婆生活的全部。
这便更加印证了我对外婆的看法——除了这些土到根里的东西,外婆确实是再无其他了。
只是当我看到外婆仰起头露出的比太阳还灿烂的笑脸时,又不由得怀疑起来——外婆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④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外婆对书籍的渴望,一早就被时代和艰难的生活变作泡影。
外婆早早地学会下厨做饭、挑水洗衣,操持家务,大一些又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后来便随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最后嫁人、生子……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外婆一出生,命运便被长辈固定在了一条路上,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⑤那时,外婆嫁给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待有些余钱,外婆便在屋后开垦了一片地,买了些豆角种子,清明前后种下去。
豆角好活,产量又高。
几场春雨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
正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豆角,这些油油的绿意,给外婆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似将她的生活都点亮了。
即使在更艰苦的岁月里,有了豆角的陪伴,外婆也不曾退缩。
⑥外婆感慨豆角生命力顽强,我看外婆又何尝不是呢?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時,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
这是一种尽管“天欲雪”,也能笑问“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⑦外婆种豆角的习惯,保持至今。
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还未收获时,便时不时到地里看看。
每当这时,她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欣慰和期待。
(B)她有时翻翻几片叶,有时端详几朵花,有时松松脚下的土,有时勾起几片草屑。
当她做完这一切时,便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她勾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今年又是个好收成。
”风一吹,豆角叶儿沙沙作响,伴着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
⑧成熟的豆角,外婆把它们摘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另一部分晒干,囤起来。
(C)温火,三勺油,一勺盐,几味调料,少顷,醉人的香便在厨房里漫开了。
小时候耐不住,每每此时,我便跑到外婆身边,扯扯她的衣角,迫不及待地讨一口吃,身旁的母亲“噗”地笑出声,把我拉过来,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额头:“这都等不及呀?”
⑨待豆角上桌,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她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
我夹起一根小咬一口,泛着油花的香便在口腔中弥漫,那是源于土地,源于自然,源于爱的最纯
粹质朴的香,回味悠长。
仿佛自己此刻正站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肆意、随性、自由。
这是我尝过的,最接近故乡的味道。
⑩我抬起头,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而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
(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22期,有删改)(1)有人想把文末“我”抬头眺望远方的场景做成一幅版画,并在画上题一句诗。
你觉得下面哪句诗最适合?请说明理由。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从画横线的(A)(B)(C)三处句子中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方法提示)可推敲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可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短等;也可推敲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细读本文,你会发现作者喜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请在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说说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话题预设)①外婆的身影②外婆的笑③吃豆角
(4)本文以“氤氲豆角香”为题,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贴士)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也可指气味(多指香气)弥漫。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种爱叫九小时
①有一次要送父母回家,却无意中听到他们的对话,那情真意切的话语瞬间抚平了我埋藏在内心多年的不解与积怨。
②小时候,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一生的小镇,他们要终其所有的力量,让我们过上他们曾经无数次梦想的生活。
③为了父母的愿望,我和姐姐都很努力,也终于在高考后陆续接到让他们一次又一次为之流下热泪的录取通知书。
姐姐离开了小镇,可大学毕业后又因没找到理想的工作而返回。
只有我,承载着父母的无限希冀,在那座璀璨得近乎耀眼的城市里追寻着自己和他们的梦。
毕业后的五年时间里,我拼尽了全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隅。
我第一次带他们离开从未踏出一步的小镇,第一次带他们坐飞机。
然而,没到一个月,父母就嚷嚷着要回去。
④我执拗不过,只好送他们回去,可这一次,父母说什么也不坐飞机,甚至高铁也被排除了。
后来,我从电话里得知母亲的血压有点高,再接他们小住时也不敢强迫他们坐飞机了。
⑤一次回家,我问起母亲的血压控制得如何时,姐姐一怔,她说前几天刚陪父母做过体检,母亲的血压不仅不高,还有点低,倒是父亲的腰一直不好,有时疼得直不起来。
我心里一阵雀跃,想这次带他们去城里我不用再和父母在那狭窄的火车车厢里煎熬十几个小时了。
当我提出坐飞机时,还未等母亲说话,父亲就厉声拒绝了,理由依然是母亲的血压。
⑥我很不悦,一路上也很少和父母交谈,就是一周后父母要回小镇时,我也没表现出
以往的不舍。
我想到楼下去买杂志,好在火车上打发无聊的时光。
刚下楼发现钱包没拿,走回门口时,竟听到父母大声地争执。
母亲说:“还是坐飞机吧,你的腰不好,也别让儿子跟着受罪了。
”父亲的声音很犀利:”不行,飞机只有三个多小时,比火车少九个小时,那可是咱们这一年唯一和他能多待的九个小时。
”母亲叹了口气;“哎,真后悔把他送出小镇,不能天天……”
⑦我的心被濡湿了,那一刻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父母给了我许多无私的爱,而有一种爱最为弥足珍贵,因为它叫九小时。
(1)文章前面说“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姐姐和我送出那个泅渡他们一生的小镇”,但是在后文母亲却说真后悔把“我”送出小镇。
这样写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2)联系上下文谈一谈第⑥段中“我很不悦”的原因。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请分析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
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
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
“你找谁?”她疑惑地问。
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
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
”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
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
”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第⑤段中“她所料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3)文中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
(5)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
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
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
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
花人两相映。
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
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
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
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
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
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
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
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
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
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
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
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
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
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
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
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
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
鸟儿也不甘寂寞。
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
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
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
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
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
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
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
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
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
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
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4)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造屋记
蒋曼
①二哥刚刚说要修房子,爷爷就收拾好城里的细软,马不停蹄地回家。
即使他跟我们在城里生活了五年,即使他打牌的牌友都凑得够一桌,他还是心急火燎地回家。
他要修房子。
②爷爷八岁时就没了爹娘,歇息在山神庙里。
到别人家做工,随便一块空地,就能蜷缩着睡过去。
醒来时,做不完的活。
凑合着长大,一长就长到了八十几。
成了家,有了五个孩子,又有了大大小小的孙子、重孙子。
过年时,拍照,一张照片装着满满的子嗣和岁月。
③爷爷常常把照片拿出来端详,看着看着,就乐呵呵: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我这根独苗,长了好大一枝。
④爷爷除了种庄稼,还会编篾,把后山上的翠竹像变戏法一样,编成大半个家。
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
安稳的家。
然后编箩筐、晒席、簸箕、筲箕,给丝瓜、四季豆、豇豆搭好竹架子,扎菜地边的篱笆,做刷锅用的竹刷子。
⑤爷爷夜以继日地编,像院坝边高树上那只勤劳的喜鹊,编一个巢,编一座房,遮风挡雨就能让人满意。
一个人一辈子睡烂两床竹篾席就差不多了,爷爷说这话时比划着两根手指,胸有成竹。
爷爷对生命如此笃定,却从来没想过一生会修三次房。
⑥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
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
⑦爷爷种的都是要几十年才成材的树。
树长,孩子也长,一天一个样,只等孩子长成劳力,树长成栋梁。
土是早已摸热了的熟土,用最好的木材,烧上几天几夜的窖,红彤彤的热窖把湿软的黄土变成了硬实的青瓦,一片一片排成长队,围成层层的瓦圈,等着上梁。
后山的石岩上凿下来的片石、方石,整整齐齐码在该在的地方。
地里的泥巴长得出庄稼,也能长出房。
爷爷那身气力,硬是把躺着的泥垒成竖着的土墙。
⑧木柱子下面的础石凿成象棋样的圆饼,侧面雕刻着胖头鱼,鱼鳞细密而清晰,还有寿桃和繁花,在灰白色的石头里鲜艳欲滴。
墙虽然是泥土夯的,也厚实方正,冬暖夏凉。
爷爷坚持要刷上青色的灰底,在青色的灰底上,爷爷和工匠一起用石灰水画出青砖的样子,一笔一笔,上下错缝,横平竖直。
⑨把泥土夯成的青瓦房画成结实、规整的青砖房。
爷爷就好这样的面子,那些辛苦的日子和漫长的等待终究等到了快活自得。
画出来的青砖瓦房毕竟不在纸上,在麦苗青青的山间地头。
炊烟升起,一缕一缕熏老了岁月。
⑩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
人走空了,房子就老去,木梁、石板、青瓦悄悄颓圮。
老家的房子垮了,这人到哪里,心都不踏实。
⑪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混凝土,钢筋现浇,三层小楼。
二哥的房,终究还是修在老屋的地基上。
爷爷哪里闲得住,说是守工地,从给工人烧水开始,几个月后,成了标准杂工。
哪里缺人手,就顶上去。
⑫他和工人都忘记了年龄。
现浇水泥要用大量的木板支模,模具成型后再拆木板。
爷爷把木板上的钉子挨个取下来,一张板子几十颗,取了一百多张,每张板子节约了好几十的成本。
爷爷觉得自己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掐着红肿的指头在心里算了好几遍。
少睡点觉又有什么关系呢?爷爷这一辈子没吝惜过自己的力气。
⑬爷爷看着楼房一天天从地里长出来,钢筋都是指头粗,楼板厚实。
爷爷粗糙的手摸着扎实的楼房,心里踏实:绝对要管一百年。
爷爷守着偌大的三层楼房,满足而空荡荡地睡下。
⑭儿孙满堂的盛况一年只有几天,爷爷自作主张把十几个房间都安排好。
一楼背阴的房放粮食,二楼的床垫放在二哥的房里,小孙女喜欢三楼的阳台房,新安好了纱窗。
重孙子们的书房刚好避过下午的太阳。
回娘家的女儿房里堆着棉被,随便来多少都能睡下。
⑮爷爷在楼房旁边种了花树,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
爷爷从此生活在儿孙满堂,花团锦簇的楼房里,他每天巡视着这扎实厚重的家当,一生的圆满与期望把空荡荡的楼房装得满满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7日20 版)(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爷爷一生造屋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