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下课程标准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下课程标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仅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包括人的由来、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7章。
本单元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
单元页插图的背景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北京地区影像,前面是3个人种的少年;单元引言用《女神》中饱含对地球感激之情的诗句引入,并指出“既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和生理,还要关注人和生物圈的关系”。
这都体现出本单元要研究的是“生物圈中的人”。
一、第一章人的由来
本章包括《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等4节,是按照课程标准中二级主题“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下的“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以及二级主题“人的生殖和发育”、“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经重新组合而构成的。
本章试图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问题放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下思考,内容跨度大,既有人类的由来(起源和发展)、又有个体的人的由来(生殖)的内容,还有作为社会的人的责任(计划生育)的内容。
课程标准将课程具体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阐述,本文对各章的分析也从这3个方面展开。
1.知识方面
第一节是有关地球上人类由来的内容,第二节介绍个体的人的由来,第三节、第四节安排了青春期、计划生育等与学生发育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
“镜头”由远(人类的由来)拉近(个体的生殖),又逐渐拉远——社会中的人。
第一节从回顾有关人类起源的争论引入,简要介绍了由森林古猿演化成人类以及人类的发展过程。
在介绍人类的起源时,突出了环境变化与人类起源的关系;在介绍人类的发展时,突出工具的进化。
第二节研究的是个体的人的由来。
有关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等内容,教材用直观的插图,配以少量文字的形式进行组织。
由于现在学生的发育提前,青春期的内容在七年级安排确有必要。
但是,青春期教育的内容非常多,远不是一节课文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教材只选取最基本的内容,不求全面。
有关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以及遗精和月经的内容,教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对于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教材只是通过对生活中某些场景的描述,点到其中的一些表现,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第四节的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说,重点在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以使学生认同这一基本国策。
教材精选了知识内容,同时注意体现弹性和开放性、注意反映科技进展。
教材将一些学生感兴趣,但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用其他方式呈现。
例如,将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争论作为技能训练的素材呈现;关于胎盘的知识,用楷体字处理,供有兴趣的学生选学;关于青春期发育指标的内容,用课文后练习题的形式作为课文的延伸和补充。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方面,如生殖系统结构的内容,让学生根据正面图,在侧面图上填出各器官的名称,让学生参与学习;各节的练习题中,都安排了和课文内容相关,但需要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去解决的问题,将学生学习的内容由教科书延伸到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
在体现科技进展方面,教材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安排了试管婴儿的内容。
这些特点在其他章节也都有体现,以下各章的分析中就不一一叙述。
教材中各个栏目的内容,包括进一步探究、练习题、科学·技术·社会等,都和正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在教学中灵活掌握。
以下各章节也是如此。
2.能力方面
本章共有2个观察与思考、3个资料分析、1个探究实验、1个技能训练等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并不都是直接告诉已有的结论,而是用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栏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从而构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探究实验“晚育的意义”,事实上是根据设置的数字情境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这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方法。
技能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难度不是很大,但却是学生在今后实际生活中会经常碰到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本章注意利用多种方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也是全书的共同特点)。
第一节课文的最后,用“人类是否应当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呢?”作为结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第二节的课文也以一段既结合本节主题,又引导学生应该尊重母亲的文字作为结尾。
在练习题、科学·技术·社会等处也都注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第一节的练习题第5题告诫人类不应对现代类人猿“相煎何太急”。
有关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的阅读材料,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科学家奉献、敬业精神的教育。
第二节练习题的第3题,在让学生了解孕妇的身体负担并不仅仅是胎儿体重的增加的同时,渗透了尊重母亲、关爱孕妇的情感教育。
有关试管婴儿的阅读材料,既注意了反映科技新进展,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方面的思考。
第三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并思考应该怎样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第四节主要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立意,目的是让学生认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本章是依据课程标准中“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二级主题的要求展开的,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等3节,力求结合环境、社会去探讨有关营养的话题,而不是仅仅讲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知识方面
本章按照“人从环境中获取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食物需要经过消化,其中的营养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的思路编排内容,随后,又将视野投向生活中和食物有关的现实问题——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关于营养物质的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以及它们在细胞生活中的主要作用。
关于消化系统组成的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描述),是为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提供知识基础。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内容,立足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地讲述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注意事项,而是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这一节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现实情况、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教学。
本章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注意体现弹性和开放性,注意反映科技进展:维生素的发现的内容作为选学;第三节资料分析的材料(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放开由学生自己收集、提供;“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反映了膳食纤维、绿色食品等比较新的内容;教材还介绍了近些年才在国内出现的职业——营养师。
2.能力方面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分别是本书的第二、三个探究,它们比第一个探究提高了要求,表现在:注重“讨论和完善计划”,重视对探究方案和探究过程的反思——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的不一致时,要分析原因。
第二个探究没有直接列出要探究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给出的提示自己提出问题(实在提不出有
探究意义的问题的学生,也可选用提示中的问题探究);还以色块的形式提出是否每个探究都需要作出假设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提出重复组设置的必要性。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和阅读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的资料分析,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本章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的资料分析,明白查阅资料、进一步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本章安排了“解读曲线图”的技能训练,训练学生解读较为复杂的曲线图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以后要经常用到的。
“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的设计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第三节出发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问题;“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应落实在“为家长”,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关心长辈。
三、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本章包括《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空气质量与健康》等3节。
既有呼吸过程及气体交换的内容,也有环境中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内容。
1.知识方面
本章是按照气体进入肺的过程安排前2节内容的——空气先要经过呼吸道的处理才进入肺、在肺内气体交换,之后,又引导学生关注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空气质量问题,紧扣“生物圈中的人”的主题。
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知识,只要求学生了解(描述)。
教材在这方面没有用很多篇幅,而是在展示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图之后,将重点放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上。
教材将吞咽与呼吸的关系、声带与发声的知识编为选学内容。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要求学生理解(概述)。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先通过测量胸围差的实验,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阐述膈肌的运动,说明呼吸时胸廓容积有变化。
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内容,教材先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差别的资料分析入手,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关于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内容,教材通过4份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问题,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学生可以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去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
本章的科学·技术·社会安排了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等比较新、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的内容。
2.能力方面
本书的第四个探究“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是一个要运用科学调查方法开展的探究活动。
教材对这个探究活动采取了和以往探究活动不同的组织形式——将所要用到的实验方法先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订探究计划。
在制订探究计划方面,教材没有像前几个探究那样给出一个参考方案,而是由学生自己去设计。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会涉及到怎样科学地取样的问题,教材用色块介绍了五点取样法。
技能训练“测量和计算”,使学生明白除了直接进行测量外,有时需要进行间接测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肺容积测量的结果,不是取平均值,而是应该像测肺活量一样取最大值。
本章的2个资料分析,提供的资料都比较多,对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在测量胸围差的实验之前,教材提出有时感觉不一定可靠,准确的测量非常重要,这是在科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因此教材用色块列出,予以强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本章第一节在介绍呼吸道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认识到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
本章将空气质量与健康作为第三节,目的是突出人的健康与空气质量息息相关,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主要立意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方面,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就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四、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通过对第二、三章的学习,学生获得了有关人体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这些营养物质和氧被人体细胞吸收利用,以及人体细胞将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最终排到环境中的基础知识。
那么,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是怎样运输到人体细胞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如何运离人体细胞的?本章以生物课程标准中“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等具体内容标准为依据,并参考“观察血涂片”、“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等活动建议,通过《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以及《输血与血型》四节介绍了有关的基础知识,并结合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有关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1.知识方面
本章依次简要介绍了血液、血管、心脏、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基础知识。
关于血液,教材先后介绍了血浆的形态和组成的特点及其生理功能,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关于血管、心脏和血液循环途径,教材先后介绍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以及心脏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本章还以选学(楷体字编排)的形式介绍了房室瓣和动脉瓣以及冠脉循环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关于输血与血型,教材依次介绍了血型的发现、同型献血以及血量和输血的基础知识。
本章还注意通过课外阅读资料,如“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科学·技术·社会”栏目)和“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等,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知道与血液及血液循环有关的生命科学技术新进展,以及有关科技知识在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2.能力方面
本章依次安排了对人血常规化验单的“资料分析”、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观察心脏模型或猪羊的心脏和观看血液循环录像片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了解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进一步获得使用显微镜等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具备观察、实验和实习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进一步增强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本章结合探究心率与运动关系的内容,专门进行了有关如何设计表格和记录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以及如何为自己家人测量血压的“课外实践”,目的都是引导学生通过这类探究活动,知道便于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记录方式,并初步学会测量血压。
这些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
本章的练习题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多种能力的培养。
例如,要求学生通过设计一个表格,将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有助于学生
设计能力的培养。
又如,分析中国足球队选择昆明作为集训地的原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本章教科书设计了“将来等你长大成人了,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来”的问答题以及“为你的家人量血压”的课外实践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生命,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乐于为挽救他人生命奉献爱心的高尚情感。
本章在做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后,要求学生珍惜生命,将小鱼放回鱼缸。
本章还通过介绍血液循环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不畏艰险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查当地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有关社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五、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排到环境中。
那么,人体产生的尿素和粪便等废物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本章以生物课程标准中“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以及“描述其他排泄途径”等具体内容标准为依据,通过《尿的形成和排出》以及《人粪尿的处理》两节,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做了简要的叙述,并结合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有关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1.知识方面
本章依次介绍了排泄和排遗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以及人粪尿的价值与无害化处理的基础知识。
关于泌尿系统的组成,教材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挂图或动物肾脏以及讨论的形式,十分简要地介绍了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形态特点和主要功能,而没有讲述过细的结构等知识。
关于尿的形成,通过“资料分析”和课文叙述的形式,同样在避免讲述过多名词、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原尿和尿液的形成以及尿的排出。
课程标准中没有如何处理人粪尿的具体要求。
本章安排这一学习内容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力求比较完整地体现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以及这些废物是如何进入环境,进而参与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二是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简介人粪尿的价值以及生产沼气和高温堆肥、建立生态厕所等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措施和科学道理。
2.能力方面
本章依次安排了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泌尿器官功能的“观察与思考”,分析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与分析粪便和尿液的成分以及分析沼气池、高温堆肥原理的“资料分析”。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进一步具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以及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本章的练习题除了使学生巩固有关的基础知识外,还有利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如分析表格中汗液、尿液等的数据,解释为什么运动时汗液增多、尿液减少等生活实际问题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本章教科书通过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课外阅读资料(“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给学生渗透了关爱他人生命、自愿向某些患者捐献器官的情感教育。
本章教科书通过介绍我国农民自古就有施用人畜禽粪尿以肥田的优良传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本章教科书还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当地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建议,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六、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以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呼吸、血液循环、泌尿等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所以,在学习了前五章基础知识后,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中“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等具体内容标准为依据,并参考“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等活动建议,通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激素调节》四节介绍有关的基础知识,并结合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有关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1.知识方面
本章改变传统教科书先讲述神经系统,再讲述感觉器官的做法,而是先介绍眼和视觉、近视及其预防以及耳和听觉,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等。
编者设计这种编排体系时有两点考虑:一是从眼、耳等感觉器官入手,避免了传统的从学科知识体系入手,这有利于体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利于突出全套教材的主题;二是眼、耳等感觉器官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这种编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还需要提及的是,本章同样注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力求突出重点,减少不必要的、过多的名词术语。
例如,教材只介绍激素调节,而没有提及体液调节。
本章还以选学的形式,介绍了有关保护耳和听觉的注意事项、脑干、预防糖尿病和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等与人类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章还注意通过课外阅读资料,如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和神奇的CT——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均属于“科学·技术·社会”栏目)等,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知道与眼和视觉以及神经系统等有密切关系的医疗技术的新进展。
2.能力方面
本章依次安排了对比观察人眼球结构与照相机结构示意图的“观察与思考”、探索人的瞳孔大小能否改变的“进一步探究”、分析听觉功能的“观察与思考”、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探讨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功能的“资料分析”、做膝跳反射的“实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以及分析三种激素及其功能的“资料分析”。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进一步加强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推理、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章还结合视觉形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探讨观察和测量区别的“技能训练”;结合介绍科学家探讨甲状腺功能科学实验的“资料分析”,介绍了有关设计对照实验的“技能训练”。
显然,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本章在介绍了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后,设计了分析人行道中盲道和电视中哑语节目用途的练习题、向盲人献爱心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介绍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在介绍了激素调节之后,简介了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牛胰岛素的先进事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本章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章。
本章的编写意图是,在前面各章分析了生物圈对人体营养、呼吸等生理功能的影响后,反过来探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章以生物课程标准中有关“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等具体内容标准为依据,并参考“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等活动建议,通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