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音乐爱我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我音乐爱我课堂
合肥市新庄小学曹玮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爱乐是孩子们的天性。

然而,曾几何时,有些同样具有爱乐天性的孩子们却不那么喜欢学校里的音乐课了。

有同学概括了当前一部分学生对音乐课的看法:
“枯燥无味,老套无趣。

”聆听到这种心声,相信我们任何一位具有爱心和责任感的音乐老师心中都会泛起阵阵酸楚。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

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动着人们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地陶冶作用。

同时,音乐又是一种表现艺术。

音乐课上,学生唱、跳、演、奏等一系列的活动表现,都能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

因此,让学生们做音乐课真正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关注音乐课吧!
一、鼓励提问,保护好奇之心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存在重复教学的情况较为普遍(同一个年级教多个班),这容易导致部分老师千篇一律、墨守成规,从而失去教学的新意和耐心。

而小学中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身心特点,特别好问。

这时,作为音乐老师应不厌其烦,耐心加以引导、鼓励、解答,从而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

因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儿童生来就有对动听、悦耳音响的好奇心,喜欢求新、求异、求奇,对周围的事物相当敏感。

保护好学生的音乐好奇心,为他们营造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音乐学习兴趣的前提。

那些成人司空见惯的现象,对于儿童来说很可能完全是新鲜的。

一位心理学家曾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他在春天的早晨带一个孩子去郊外散步,看到树上有许多“歌唱”的小鸟,孩子被这美妙的“音乐”迷住了,也用一种甜美的声音回应小鸟的“歌唱”。

这个案例说明:好奇心是儿童十分宝贵的内在因素,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少讲、精讲,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让学生多体验,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让他们发挥自己对音乐美感自然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和体验,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二、巧设课堂,关注整体动向
要让更多的孩子关注音乐课,教师首先要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下番功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

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在音乐课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寻求最有利于理解和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轻松走进音乐的殿堂。

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有经验的老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控制意识和控制能力:有才华的教师更多的是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真正出色的教师,她们的课堂却是轻松、活泼,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她们总能找到适合的方式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而且是润物细无声的投入。

在看似随意其实环环相扣、层次鲜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到水到渠成,同时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得到了发掘和提升。

如在执教一年级《小青蛙找家》时有这样一个片段设计: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你能模仿出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样子和声音吗?
学生:能。

(学生高兴地模仿)
老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老师也想来参加,请大家猜猜我模仿的是一个什么形象?
(师带上青蛙妈妈的头饰,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孩子。


学生1:老师扮演的是青蛙。

学生2:老师很着急。

学生3:老师在找小宝宝……(此时教师预设的青蛙找家的故事娓娓道来,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在这一环节中游戏法和故事法已经悄然运用到教学之中,是教师的平易近人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携手进入了歌曲情境之中;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歌曲、融入课堂,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美好。

其次我们还要关注学生整体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有的预设和努力都必须通过全体学习主体的善思、乐学才能实现。

在我们的课堂之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孩子对课堂兴趣盎然、激情澎湃,一些孩子则事不关己、默不关心。

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学,是否有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
务,往往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强迫他们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当发生错误时,对他们的过失不是宽容、帮助、引导,而是冷落、批评,甚至打断他们的申辩、反抗……这就必然导致部分学生消极情绪的滋生,使教学陷入僵局。

如此的学习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是与素质教育的真谛相违背的。

在课堂上我们应关注整体,用理智的看待课上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状态,以判断出他们是否都能享受课堂、都能有所长进和收获。

三、尊重学生,践行赏识教育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

有关陶先生“四颗糖”的教育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不是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抓住学生行为中的积极因素,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赏识和鼓励的策略,使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从而改之。

可见,巧妙地使用教育方法就会收获另一番教育成果。

在我的音乐教学探索中,我恪守着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是泥土,他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他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

”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举行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和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校长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哈佛最引以自豪的并不是培养了众多的总统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枚金子都发光。

是啊,我们是园丁,而不是伯乐。

伯乐的作用在于挑选人才,而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打扮世界。

同时,我认为我们音乐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

我国的教师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极深,往往以知识权威自居,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比学生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且标准答案至上。

可儿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在音乐课上总是试图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眼中露出的往往是不解,久而久之便会对音乐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则遗憾的事例:音乐课上,老师让学生欣赏《空山鸟语》的音乐,然后想象一个标题,一名家住农村的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音乐起名《捉鸡》,结果当即遭到老师的反驳:“空山鸟语怎么可以想象成鸡叫呢,鸟鸣是和谐的声音,鸡叫是噪音,这绝对是
错误的。

”一番话说得回答问题的学生面红耳赤、低头不语。

如此定论,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这一名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吗?
这些都告诉我们,想要让更多的学生爱上音乐课堂,首先我们教师要更多的去关注、关心、关爱整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他们少一点指责,多一份理解;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信任;少一点冷漠,多一份亲切。

相信我们音乐教师工作的细致入微会吹开满园万紫千红的花蕾,绽放他们最美丽的笑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