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原则:山川形便VS犬牙交错
山川形便: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 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 分与经济、文化 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犬牙交错: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 入 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 差别较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有限。
——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的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 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答案提示: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因俗而治; 第二段材料表明北面官负责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农耕民族事 务,所以能够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从辽朝的历史发展来看,因俗而治无疑是成功的,既可以使处在不同发展阶 段的各民族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又避免了划一制度可能带来的碰撞和矛盾,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
——王德忠《论辽朝“因俗而治”统治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
(2)制度建设: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②四时捺钵: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千里原山习川俗无,土每著,年四随时季畋节猎转是生换涯定。期
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酪浆心羶。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
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
——(宋 )苏颂《契丹帐》
上(指宋神宗)谓辅臣曰: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 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 比之汉唐尤强盛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历史概念】四时捺钵制度: 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辽朝借此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迁
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其特点是因地制宜、民族特色;有利于进行军事 训练,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党项是羌族一支,居住在黄河河曲一带。8、9世纪之间,党项受吐蕃威逼, 逐步迁移。首领李继迁势力壮大后,向辽圣宗称臣请婚,辽圣宗册封他为夏国王。 从此夏与辽结成犄角之势,困扰宋朝。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疆域, 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关,南至殽关,北至大漠,与宋朝的西北边境接壤。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草原帝国的荣耀与辉煌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
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难点:多角度认识辽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
【特别提醒】尧舜是华夏民族明主的代表,把其比作尧舜说明百姓尤其是中原的 百姓把他当做是中国的皇帝,而不是异族的统治者;作为少数民族,治理中原取 得这样的成就,是值得注意的。
【课堂探究】金朝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迁都中都?
北连朔漠
南控中原
①统治者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 ②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 ③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 ④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
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 模式。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平衡,而且提供比 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更能持久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合作探究】联系辽夏金的制度建设,如何认识其管理制度? ①特点:因俗而治,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 ②原因: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根本);民族习俗,社会生活差异; ③认识: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有利于民族交融。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 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3)金朝盛衰: ①鼎盛: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②衰落:金世宗死后,北方游 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腐化, 金朝统治逐渐衰落。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原则:山川形便VS犬牙交错
秦汉时四川有割据的地理优势,元朝时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 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学思之窗】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 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 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2)制度建设:汉制藩称—基本模仿北宋 一制二称:仿照中原统治制度,官分文武,由蕃、汉人担任; 评价:基本用意在于既保持党项贵族在政府里的主导地位,又
适应汉族地主建功立业的要求,从而实行有效率的统治。
元昊对宋的国书本要直接称皇帝,后通过协商改称“兀卒”。对于西夏国书中 这一僭越的称呼及其他西夏官职宁令、领卢等,双方约定只能音译。音译可以假 装不知夷狄之语的意思,面子上勉强过得去。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的统一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1.辽朝(916—1125年) (1)政权建立: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唐末五代割据时期,契丹就发 展起来;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立为帝,国号大契丹,后改称辽。
公元1111年,辽朝的国土面积达到489万平方公里,疆域东北到达今库页岛, 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俄语 中的“中国”(Kitay)一词,实际上就是“契丹”的谐音。
(2)制度建设: ①南北面官:辽的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 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评价:承认汉法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稳定了契丹的 统治,有利于契丹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世提供借鉴。
【特别提醒】南北面官制,不是以民族来区分,而以地理空间进行区分,这就体 现了差异性。虽有地理空间上的差异,但南北面官都是处于辽同一政权之下,采 用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即“因俗而治”。
这些北方民族的政权某种程度上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的,同时又都带有 他们自身的王朝政治统治特色,比如“二元政治”。他们统治的范围也不再限于本 民族原来活动的地带,而是越来越深地拓展进入到汉族地区。“二元政治”也正是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形成的。
——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二、元朝大一统重建·因地制宜:元朝的统一
1.崛起与建国: (1)汗国建立: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 (2)版图扩大: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 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西亚、东欧地区;
此阶段:蒙古完成从部落到汗国再到统一帝国的蜕变。
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一员,忽必烈有着宽广的情怀和世界的视野。金国 的强盛与衰落,金世宗号称小尧舜的业绩,宋朝的经济繁荣与发达,都令他熟捻 于胸,志向满满。必须学习中原的管理经验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使自己在政治 上高人一筹。“祖述变通”和“以汉法治汉地”成为施政的纲领。
的措施: (1)中央官制:一省两院—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一省指的是中书省,其长官享宰相职权;二院指枢密院和宣政 院,枢密院为军事机构,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
元朝:相权反弹
由于元朝君臣关系中长期保持着来自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和身分差 异,大臣不过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其权力在大多数时候部被看作皇权的外化和 延伸,不被视为威胁。皇帝委任责成,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
辽一百多年中,北部没有发生太大的民族纠纷。在南部以汉族为主的农业地 区,大量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并仍然按照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进行 生产,使广大汉族农民过着农耕生活,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因而缓和了阶级矛 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摘编自冉守祖《略论辽朝“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西夏(1038—1227年) (1)政权概况: ①部落:党项出自古羌人,原居于四川西北、青海东部、部落甚众。 唐时因吐蕃逼迫内迁,拓跋氏居于陕北,力量渐强。 ②藩镇:唐时助平黄巢有功,授夏州节度使,赐姓李,成为藩镇。 ③国家: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张帆《论蒙元王朝的“家天下”政治特征》
(2)交通:驿站制度 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急递铺:官方邮递系统,负责传递文书;保障物资运输和政令传达。
◎元代急递铺令牌
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 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 舟。……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而梯航 毕达,海宇会同。
——《元史·卷一〇一·兵志四》
(3)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①含义: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 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②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③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省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 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行省之间犬牙交错,可以有效地 防止地方割据。
——殷继红《元上都文化》
1.崛起与建国: (1)汗国建立: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 (2)版图扩大: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 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西亚、东欧地区;
此阶段:蒙古完成从部落到汗国再到统一帝国的蜕变。
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一员,忽必烈有着宽广的情怀和世界的视野。金国 的强盛与衰落,金世宗号称小尧舜的业绩,宋朝的经济繁荣与发达,都令他熟捻 于胸,志向满满。必须学习中原的管理经验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使自己在政治 上高人一筹。“祖述变通”和“以汉法治汉地”成为施政的纲领。
——韦兵《完整的中国经验:天下的“夷狄之维”》 元昊模仿宋朝制度建立政府机构,行政机关叫中书,军事机关叫枢密,财政 机关叫三司,监察机关叫御史台,此外管理首都事务的叫开封府……夏的官制和 辽一样,也是藩汉并行,藩汉分治。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因俗而治:辽、西夏、金
3.金朝(1115—1234年) (1)概况: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主。 (2)建立: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 皇帝,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也称上京。
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亡辽虽小, 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京都之选首也。
——《金史·梁襄传》
【问题探究】分析辽夏金政权分布有何特点?(地理空间坐标) 特点:横跨农耕区和游牧区;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
区,长期与两宋对峙;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平局面为主导。
女真族,今称满族。史学家多数认为女真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 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 “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
(2)制度建设:猛安谋克——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作用: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加速了 女真族封建化进程。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形成了地方政 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
问题探究1:契丹辽政权的特点与成因分别是怎样的?
①民族成分复杂:取得幽云十六州和渤海郡后推行的蕃制遭到当地 早先已经成熟的汉制的强烈抵制; ②经济形态多样:辽的疆域辽阔,涉及的经济形态既有畜牧经济、 也有农耕经济,强行推行游牧经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③历史基础深厚:辽的统治区域历史上既有北魏的汉化,也有唐朝 的统一,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共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