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河北省黄骅市黄骅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 6页,第Ⅱ卷7 至8 页。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
注意事项: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及准考证号等分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和涂在答题卡上;不能将题直接答在试卷上。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2.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

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3.《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五谷开始出现
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土地私有出现
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4.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

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

这一变化说明()
A.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
B.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
C.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5.宋代,虽然商业的触角已延伸到农村,但绝大多数农户能用以交换商品的剩余农产品很少。

农户的大宗生活用品,如粮食、衣物仍主要还是靠自己。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走向破产
C.商品经济的困境尽显
D.经济结构根本性变动
6.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

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度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7.据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明代中后期,松江地区一年上交政府的赋税总额比南宋时期增加10倍多。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明代松江地区()
A.农业发展迅速
B.非农产业发展较为迅猛
C.对外贸易兴盛
D.民众的赋税大为增加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9.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10.明代福建德化县及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冰莹如玉,白度胜过象牙等自然物品,欧洲人将德化白瓷誉为“象牙白”“中国白”。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明瓷器曾经垄断世界市场
B.明代制瓷技术享誉世界
C.制瓷业出现多项重大发明
D.民营制瓷技术已超过官营
11.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制瓷业开始兴起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12.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1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14.ABCD四位同学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A.官营手工业在古代一直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流
B.官营手工业使手工的发展比较有序,但也限制了手工业者的自由
C.相对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发展趋势日益萎缩
D.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
15.南宋时期许多官窑迁到南方,如著名的修内司官窑设与临安凤凰山下,景德镇已经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业中心,产品销售各地,所烧瓷器极其精美,有“饶玉”之称。

这表明当时南方()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经济发展氛围宽松
C.瓷器成为消费新宠
D.制瓷技术水平高超
16.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

”这是因为汉代()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农业经济相对发达
D.盐铁官营阻碍进程
17.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18.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据材料判断宋朝()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税总量超过农税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商业发展不受监管
1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2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补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

材料说明了()
A.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
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
C.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
D.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
21.明代后期,广东一位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业等行均可。

这反映了他()
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22.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前,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

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

”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
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
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
23.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4.据孔泾源教授研究,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

上述制度的推行()
A.使得一大批富商大贾富甲一方
B.使工匠和商贾变成官府管理下的奴仆
C.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配合
D.拓展了地方官凭土贡而晋升的机会
25.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

反映了当时()
A. 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B.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 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D.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6.鸦片战争后出国的华工,绝大多数是闽、粤两省沿海各区的农民。

如广东南路各县,一般雇农或佃农,以田租太贵无法承佃,以工值太廉且无工可做,相率卖身当猪仔到南洋去当苦工者,每年约以千万计。

据此可知()
A.闽、粤农民预见到国内商业发展暗淡
B.商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农民下南洋经商
C.经济发展使南洋劳动力数量极度缺乏
D.闽、粤两地区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27.据苏南地区某些方志记载:自光绪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
“邑人服装朴素,大率多用土布及绵绸府绸”。

到40年代末,“旧时农隙之时,均纺纱织布,除供一家衣着外兼以出售,协助家用,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

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工业化导致苏南农村的贫困
B.土布业与商品市场共同发展
C.近代工业的影响主要在城市
D.农村自然经济很少受到洋货冲击
28.中国江浙,过去“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

这种变化
主要反映出当时当地()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D.农民运动的冲击
29.1874年李鸿章指出:“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疑。

商困民穷,势已岌岌。

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征收厘金
C.兴办民用企业
D.向外国银行贷款
30.张謇从“通州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思想出发,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精心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这反映了()
A. 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 个人努力程度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C.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
D.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1.有学者研究发现,1895-1911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速度年均百分之十五,比一战期间的发展速度还要略高一点。

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C.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D.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32.据记载,1879年,全国输入的洋布“泰半系为天津、汉口、烟台三商埠所吸收”。

此情形“实受华北旱荒终止之赐”,盖灾民“须借重洋布,以应急需”。

材料表明()
A.西方商品已遍布广大农村市场
B.清政府大量采购洋布以赈灾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D.洋布较之土布更受灾民喜爱
33.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人数就达1000多人;到1881年,江浦司一带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已有10家。

这说明()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3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

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

”这反映出()
A.“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
B.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
C.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
D.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
35.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

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开始实施币制改革。

材料表明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动机是()
A. 统一货币,保护经济发展
B. 抵御冲击,防范侵略
C. 趁机敛财,积累个人资本
D. 稳定物价,控制金融
36.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骛”的局面。

对以上情况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37.据20世纪初我国海关统计: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

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约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C.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
D.民国政府鼓励大量出口
38.清末新政时期,在呈请注册手续方面,清政府规定商人不得直接呈请注册,必须通过商会转呈,商务总会“上达官府之德意,下达商贾之隐情”。

这表明()
A.商务真正代表了工商业者的利益
B.清末民族工业发展条件相当优越
C.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
D.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仍十分艰难。

39.自1902至1911年,中国自行设置的厂、矿数是19世纪70年代至1901年的2倍多,其中1905年至1908年为最高峰。

这主要是由于()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实行奖励实业政策
D.收回利权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0.1938年,以上海申新纱厂为代表的一些沿海纺织企业及其设备陆续迁到陕西。

到1943年,关中经济带已设有大小纺织厂106家,总资本法币3437万元,动力设备3641马力,分别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三、百分之四十九和百分之五十一。

据此可知,当时关中地区()
A.成为工业的主要迁出地
B.改变了内地的落后面貌
C.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发展
D.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Ⅱ卷(共 40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 2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41.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6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8分)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现代学者李长莉在对近代国内外的货品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后总结道: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

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号和标志。

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如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大生毛纺厂的“魁星牌”棉纱等。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 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

1915 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

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4 个城市和地区。

1925 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

(6分)
(3)简要指出近代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6分)
黄骅中学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一年级第一次月考答案
1—5 CCDDA 6—10 DBBDB 11—15 ABABD 16—20 DDCCC
21—25 CBDCC 26—30 DBACD 31—35 CCBDB 36—40 DADCD
41(1)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6分)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灾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8分)
不能(2分)封建国家特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4分)
42(1)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工艺不断成熟,洋货产品质量较高;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下、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生产手段落后;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阻碍下,民族工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中国处于传统经济向近代工业的转型期,起步晚,发展慢。

(8分)
(2)特点:与政治(事件)有关;充满爱国色彩(属于反侵略运动);规模比较大,群众性强;比较频繁;以抵制英美和日货为主。

(6分)(任意3点6分)(3)作用:抵制洋货运动,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从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痛斥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有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意识(或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给分)(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