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20年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统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生成CO 2和H 2O
B .石油与氯仿都有固定的熔、沸点
C .甲烷和氯气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D .丙烷的一氯代物有两种
2.在一定温度时,容积为5L 的某密闭容器中将1mol A 和2mol B 发生如下反应:A(s)+2B(g) C(g)+2D(g),
经5min 后,测得容器内B 的浓度减少了0.2mol/L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5min 内该反应用C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2mol/(L·min) B .5min 时,容器内D 的浓度为0.2mol/L C .5min 时容器内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3mol
D .当容器内压强保持恒定时,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在一定温度下,将等量的气体分别通入起始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Ⅰ和Ⅱ中,使其发生反应,t 0时容器Ⅰ中达到化学平衡,X 、Y 、Z 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则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 +2Y ⇌2Z
B .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Z 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则Y 为固体或液体
C .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的体积V(Ⅰ)<V(Ⅱ),则容器Ⅱ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小于t 0
D .若达平衡后,对容器Ⅱ升高温度时,其体积增大,说明Z 发生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4.许多元素有多种核素,如氧元素存在168O 、178O 、188O 三种核素,氢元素有11H 、21H 、31H 三种核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168O 、11H 、21H 三种核素最多可能组成4种水分子
B .10.0g 由21H 、168O 组成的水分子其中含质子数为5N A
C .10.0g 由31H 、168O 组成的水分子其中含中子数为5N A
D .由 31H 和168O 两种核素组成的水分子,其摩尔质量为18
5.中国最新战机歼-31使用了高强度、耐高温的钛合金材料,工业上冶炼钛的反应如下:
42TiCl +2Mg Ti+2MgCl 高温,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4TiCl 是还原剂
B .Mg 被氧化
C .4TiCl 发生氧化反应
D .Mg 得到电子
6.下列过程只需要破坏共价键的是
A.晶体硅熔化B.碘升华C.熔融Al2O3D.NaCl溶于水
7.下列关于反应2Na2O2+2H2O=4NaOH+O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氧化钠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B.过氧化钠是还原剂,水是氧化剂
C.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水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8.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固定体积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
应∶2A(g)+B(g)2C(g)。

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s)
B.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1.4 mol/L
C.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D.2 s时物质A的体积分数为14 27
9.下列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B.镁和二氧化碳反应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钡晶体反应D.碳酸钙髙温分解
10.X、Y、Z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Z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单质中,X的单质最稳定
B.Z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定是一种强酸
C.Z单质在Y单质中燃烧可反应生成ZY3
D.Z单质与Fe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显+3价
11.短周期元素A、B、C,A3−与B2−、C+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A3−>B2−>C+
B.等物质的量的A和B的简单气态氢化物,共用电子对数A>B
C.A和B分别可以与氢原子形成18e−分子
D.原子半径:A>B>C
12.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该试剂是
A.NaOH溶液B.Na2CO3溶液C.碘水D.新制氢氧化铜
13.“可燃冰”的组成可表示为CH4·(H2O)n,经研究测定,1m3的可燃冰可释放出200m3的CH4气体。

下列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可燃冰燃烧值高,污染小;
B.可燃冰作为燃料,说明水可以变成油
C.可燃冰将成为新的能源;
D.在海底和冻土层中,可能存在可燃冰
14.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B.在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称为一周期
C.元素周期表中,总共有18个纵行,18个族
D.第IA族的元素又称为碱金属元素(除了H),第VIIA族的元素又称为卤族元素
15.某温度下,化学反应A = B + C中反应物A的浓度在5s内从2.0 mol•L—1减少到1.0 mol•L—1。

在这段时间内,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A.0.4 mol•L—1B.0.2 mol•L—1
C.0.4 mol•L—1•s—1D.0.2 mol•L—1•s—1
16.下列关于燃烧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就是该反应的燃烧热
B.1 mol可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就是燃烧热
C.1 mol可燃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就是燃烧热
D.在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
17.工业制硫酸中的一步重要反应是SO2在400~500℃下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这是一个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

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述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上述条件下,SO2不可能100%地转化为SO3
B.使用催化制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C.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应适当提高O2的浓度
D.达到平衡时,SO2的浓度与SO3的浓度一定相等
18.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不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装置
实验设计探究SO2的氧化性和漂
白性
实验室制氨气并收集干燥的氨

验证苯中是否有碳
碳双键
用乙醇提取溴水
中的Br2
A.A B.B C.C D.D 19.(6分)下列“油”中属于酯类的是
A.豆油B.酱油C.煤油D.甘油
I可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

该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是
20.(6分)131
53
A.53 B.25 C.78 D.184
二、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1.(6分)1.5 mol 氧分子中含有_________个氧分子,__________mol氧原子,质量为_________g,_________个氧原子,标准状况下体积为_______ L。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2.(8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1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1NaOH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
(2)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泡沫塑料板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上下搅动
(3)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 L 1 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1·℃-1。

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记录数据如下: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
实验序号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
1 20.0 20.1 23.2
2 20.2 20.4 23.4
3 20.5 20.6 23.6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3.(8分)有A 、B 、C 、D 、E 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 的L 层电子数是K 层电子数的两倍,D 是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D 的单质在高温下与C 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E 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元素名称:A______; B______; E______;
(2)元素E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B 、C 、D 、E 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以下同)____________,D 2C 2的电子式__________,所含化学键____________. (3)写出2AC 与22D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E 的简单氢化物的沸点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D 2E 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4.(10分)硫—碘循环分解水制氢主要涉及下列反应: ① SO 2+2H 2O+I 2===H 2SO 4+2HI ② 2HI
H 2+I 2 ③ 2H 2SO 4 === 2SO 2+O 2+2H 2O
(1)整个过程中SO 2、I 2的作用是______。

(2)一定温度下,向1L 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HI (g ),发生反应②,已知H 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在0~2 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 (HI) =______;
(3)已知拆开1 mol H —I 键需要消耗298kJ 能量,形成1mol H —H 键能够释放436kJ 能量,形成1mol I —I 键能够释放151kJ 能量,则在反应②中,分解0.2mol HI 时会______(填“吸收”或“释放”)______kJ 能量。

(4)实验室用Zn 和硫酸制H 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下列措施不可行...
的是__(填序号) a .加入浓硝酸 b .加入少量CuSO 4 固体 c .用粗锌代替纯锌 d .加热 e .把锌粒弄成锌粉 f .用98.3%的浓硫酸
(5)氢气可用于制燃料电池,某种氢氧燃料电池是用固体金属化合物陶瓷作电解质,两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分别为:A 极:2H 2+2O 2--4e -== 2H 2O ,B 极:O 2+4e -== 2O 2-,则A 极是电池的___极;电子从该极___(填“流入”或“流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D
【解析】分析:A.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可以产生CO;
B.石油是混合物;
C.甲烷和氯气可发生取代反应;
D.根据丙烷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判断。

详解:A. 有机物不一定都可以燃烧生成CO2和H2O,有些有机物不易燃烧,例如四氯化碳,甲烷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水,A错误;
B. 石油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氯仿是三氯甲烷,有固定的熔、沸点,B错误;
C. 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甲烷和氯化氢,不能发生置换反应,C错误;
D. 丙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3,分子中含有两类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两种,D正确。

答案选D。

2.C
【解析】
【详解】
经5min后测得容器内B的浓度减少了0.2mol•L-1,则消耗的B的物质的量为5L×0.2mol•L-1=1mol,则A(s) + 2B(g)C(g) + 2D(g)
起始:1mol 2mol 0 0
转化:0.5mol 1mol 0.5mol 1mol
5min时:0.5mol 1mol 0.5mol 1mol
A.在5min内该反应用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5mol
5L
5min
=0.02mol•L-1•min-1,故A正确;
B.5min时,容器内D的浓度为1mol
5L=0.2mol•L
-1,故B正确;
C.5min时容器内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1mol+0.5mol+1mol=2.5mol,故C错误。

D.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等,则当容器内压强保持恒定时,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答案选C。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C ,要注意A 为固体。

3.B 【解析】 【详解】
A .根据X 、Y 、Z 物质的量的变化图象分析,Z 是反应物,X 、Y 是生成物,到平衡后,X 生成1.8mol ,Y 生成1.2mol ,Z 反应1.8mol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Z ⇌3X+2Y ,故A 错误;
B .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Z 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说明达到相同的平衡,不受压强的变化影响,所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应是不变的反应,所以X 和Z 为气体,而Y 为固态或液态,故B 正确;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Z ⇌3X+2Y ,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的体积V(Ⅰ)<V(Ⅱ),则容器Ⅱ达到平衡时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的过程,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于t 0,故C 错误;
D .若达平衡后,容器Ⅱ是恒压容器,升高温度时其体积增大,但不能说明平衡正向进行,Z 发生的反应不一定为吸热反应,故D 错误; 故答案为B 。

4.B
【解析】正确答案:B
A 、不正确,最多可能组成6种水分子;
B 、正确,21H 2168O 的式量为20,一个分子含质子数为10个;
C 、
31H 2168O
的式量为22,一个分子含中子数为10个,含中子数为5N a 时,要11g ;D 、不正确,31H 2168O 摩尔
质量为22g/mol 5.B 【解析】 【详解】
42TiCl +2Mg Ti+2MgCl 高温反应中,Ti 元素化合价降低,Mg 的化合价升高;
A. 反应中Ti 元素化合价降低,则TiCl 4为氧化剂,A 项错误;
B. 反应中Mg 失电子,则Mg 被氧化,B 项正确;
C. 反应中Ti 元素化合价降低,则TiCl 4发生还原反应,C 项错误;
D. 反应中Mg 的化合价升高,失电子,D 项错误; 答案选B 。

6.A 【解析】 【详解】
A .晶体硅是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共价键,故A 正确;
B .碘是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B 错误;
C .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熔融时破坏的是离子键,故C 错误;
D.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时破坏的是离子键,故D错误;
答案选A。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过氧化钠中-1价氧原子部分化合价升高为0价,被氧化为氧气,部分化合价降低为-2价,被还原为氢氧化钠,故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本身作还原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本身作氧化剂。

据此判断此题。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起始A的浓度为4
2
mol
L
=2mol/L,B的浓度为
2
2
mol
L
=1mol/L,
2A(g)+B(g)2C(g),
起始:2mol/L 1mol/L 0
变化:0.6mol/L 0.3mol/L 0.6mol/L 2s时:1.4mol/L 0.7mol/L 0.6mol/L
A.2s内,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v(A)=0.6/
2
mol L
s
=0.3 mol/(L•s),A错误;
B.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B错误
C.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α=0.6/
2/
mol L
mol L×100%=30%,C错误;
D.2 s时物质A的体积分数为
1.4
1.40.70.6
++
=
14
27
,D正确;
故选D。

9.B
【解析】A、C和CO2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A错误;B、Mg在CO2中燃烧产生MgO和C,属于放热反应,故B错误;C、NH4Cl和Ba(OH)2晶体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C错误;D、多数的分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D错误。

点睛: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燃烧、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铝热反应、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和水蒸气的反应,C与CO2的反应、NH4Cl和Ba(OH)2晶体的反应等。

【解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Y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Y 为O元素,由元素的相对位置可以知道,X为N元素,Z为S元素。

A、X、Y、Z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分别为N2、O2、S。

氮气分子之间形成氮氮三键,化学性质稳定。

正确;B、Z为S元素,S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亚硫酸为弱酸,硫酸为强酸。

错误;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错误;D、硫与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Fe元素表现+2价。

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元素周期表的推断。

本题的突破口是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由此可推断Y为O元素,再由元素的相对位置可以知道,X为N元素,Z为S元素。

元素种类明确后,即可根据元素的性质判断选项的正误。

11.D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A、B、C,A3-与B2-、C+电子层结构相同,则A、B在第二周期,C为第三周期,则结合所带电荷可知A为N元素、B为O元素,C为Na元素,据此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解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A为N元素,B为O元素,C为Na元素。

A.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A3->B2->C+,故A正确;B.A、B分别为N、O元素,其简单氢化物分别为NH3、H2O,N、O的物质的量相同时,NH3中含有共用电子对数较多,故B正确;C.N、O与氢原子形成的N2H4、H2O2都是18e-分子,故C正确;D.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C>A>B,故D错误;故选D。

12.D
【解析】
【详解】
A.NaOH溶液只能与乙酸发生反应,但是无明显现象,与另外两种物质不反应,因此不能鉴别,A错误;B.Na2CO3溶液与乙酸发生反应产生CO2气体,与另外两种物质不能发生反应,不能鉴别,B错误;C.碘水与淀粉溶液混合会变为蓝色溶液,与另外两种物质不能发生,无现象,因此不能鉴别物质,C错误;
D.新制氢氧化铜与乙酸混合,发生反应,变为蓝色溶液,将另外两个加热煮沸,产生砖红色沉淀的是葡萄糖,无明显现象的是淀粉溶液。

三种溶液现象各不相同,可以鉴别,D正确。

答案选D。

13.B
【解析】
【分析】
可燃冰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可燃冰不是水,水不能变成汽油;可燃冰存在于压强大、温度低的地方。

A、“可燃冰”的燃烧值高,污染少,将成为新能源,选项A正确;
B、可燃冰不是水,水不能变成汽油,选项B错误;
C、“可燃冰”的燃烧值高,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污染少,将成为新的能源,选项C正确;
D、可燃冰存在于压强大、温度低的地方,在海底和冻土层可能存在“可燃冰”,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甲烷的存在和用途,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可燃冰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可燃冰不是水,水不能变成汽油;可燃冰存在于压强大、温度低的地方;可燃冰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

14.C
【解析】试题分析:A.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正确;B.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层数等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则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称为一周期,正确;C.元素周期表中,总共有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1个ⅤⅢ族,共16个族,错误;D.第IA族的元素中除H元素外都是碱金属,第IA族的元素又称为碱金属元素,第VIIA族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又称为卤族元素,正确。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的确定的知识。

15.D
【解析】试题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时间内的浓度改变值。

V(A)=Δc/Δt=1mol/L÷5s=0.2mol/(L∙s),故选项是D。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的知识。

16.D
【解析】A.可燃物燃烧可以是完全燃烧也可以是不完全燃烧,而燃烧热必须是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故A 错误;B.在25℃、1.01×105Pa时,1mol纯物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故B、C错误;故D正确。

17.D
【解析】分析:A.因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存在反应限度;B.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只是缩短时间;C.因增大反应物O2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了SO2的转化率;D.达到平衡时,各组分浓度不变而不是相等。

详解:上述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所以SO2不可能100%地转化为SO3,A正确;使用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B正确;提高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SO2的转化率增加,C正确;达到平衡时,SO2的浓度与SO3的浓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要依据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及转化率判断,D错误;正确选项D。

18.D
【解析】
A,SO2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SO2和H2S混合产生淡黄色固体,说明发生反应SO2+2H2S=3S↓+2H2O,反应中SO2表现氧化性被还原成S,用碱石灰吸收尾气,防止污染大气,A项正确;B,Ca(OH)2和NH4Cl的混合物加热发生反应生成CaCl2、NH3和H2O,用碱石灰干燥NH3,NH3极易溶于水,NH3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干燥的NH3,用水吸收多余的NH3,B项正确;C,苯分别滴加到溴水、酸性KMnO4溶液中,苯会将溴水中Br2萃取到苯层,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苯中不含碳碳双键,C项正确;D,乙醇与水互溶,不能作为萃取剂从溴水中萃取Br2,D项错误;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涉及SO2的性质实验、NH3的实验室制备、苯结构的探究、萃取实验。

萃取剂选择的原则:(1)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2)萃取剂与原溶液不反应;(3)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如从溴水中萃取Br2可选择苯或CCl4作萃取剂。

19.A
【解析】
【分析】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是油与脂肪的统称,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烃基中含有不饱和键呈液态称为油,不含不饱和键呈固态为脂肪。

【详解】
A、豆油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属于酯类;选项A符合;
B、酱油主要由大豆,淀粉、小麦、食盐经过制油、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酱油的成分比较复杂,除食盐的成分外,还有多种氨基酸、糖类、有机酸、色素及香料成分,选项B不符合;
C、煤油属于烃类,不属于酯,选项C不符合;
D、甘油是丙三醇,属于醇,选项D不符合;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酯类概念和结构分析,主要是物质结构的理解和应用,题目较简单。

20.B
【解析】
【分析】
根据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分析解答。

【详解】
I中质子数53,质量数是131,则该原子的中子数是131-53=78,则该原子根据核素的表示方法可知131
53
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78-53=25,B项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X元素符号的含义要牢记在心,其左上角为质量数(A)、左下化学用语是化学考试中的高频考点,其中A
Z
角为质子数(Z),质子数(Z)=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1.9.03×1023 3 48 1.806×102433.6
【解析】
【详解】
1.5 mol 氧分子中含有分子数为:1.5mol×6.02×23
10=9.03×1023;氧原子为双原子分子,所以含有氧原子物质的量为:1.5mol×2=3mol;氧原子个数为:3N A或1.806×1024;质量为:1.5mol×32g/mol=48g;标况下体积为:1.5mol×22.4L/mol=33.6L;故答案为:9.03×1023;3;48;3N A(1.806×1024);33.6。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2.C DΔH1=ΔH2<ΔH3-51.8 kJ·mol-1不能H2SO4与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解析】
分析:(1)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分几次倒入,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
(2)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时,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
(3)H+(aq)+OH-(aq)═H2O(l);△H=-57.3kJ•mol-1;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
(4)根据中和热计算公式Q=cm△T中涉及的未知数据进行判断;
(5)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生成沉淀的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影响测定结果。

详解:(1)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次迅速的倒入,目的是减少热量的散失,不能分几次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否则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故选C;
(2)使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不能使用温度计搅拌;也不能轻轻地振荡烧杯,否则可能导致液体溅出或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更不能打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有热量散失,故选D;
(3)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和1L 1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热57.3kJ;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电离过程是吸热程,稀氨水和1L 1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放热小于57.3kJ,反应焓变是负值,所以△H1=△H2<△H3,故答案为△H1=△H2<△H3;
(4)第1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05℃,反应后温度为:23.2℃,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5℃;第2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3℃,反应后温度为:23.4℃,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1℃;第3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55℃,反应后温度为:23.6℃,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05℃;50mL的0.50mol/L盐酸与50mL的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为
m=100mL×1g/cm3=100g,c=4.18J/(g•℃),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
Q=4.18J/(g•℃)×100g×3.15 3.1 3.053
++℃℃℃=1.2959kJ ,即生成0.025mol 的水放出热量为:1.2959kJ ,所以生成1mol 的水放出热量为1.2959kJ×1mol 0.025mol
=51.8kJ ,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1.8kJ/mol ,故答案为-51.8kJ/mol ;
(5)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除了生成水外,还生成了BaSO 4沉淀,该反应中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所以不能用Ba(OH)2溶液和硫酸代替NaOH 溶液和盐酸测中和热,故答案为不能;因为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生成BaSO 4沉淀的生成热会影响反应的反应热。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和热的测定方法、计算、误差分析,注意掌握测定中和热的正确方法,明确实验操作
过程中关键在于尽可能减少热量散失,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本题的易错点为(4),要注意中和热的△H <0。

四、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3.碳 氮 硫 第三周期 ⅥA 族 O < N S Na <<
离子键和共
价键 2222322CO 2Na O 2Na CO O +=+ H 2O 水分之间存在氢键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物质性质分析元素的种类;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原子大小及物质的熔沸点;根据原子间成键特点书写电子式及判断化学键类型;根据物质性质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详解】
有A 、B 、C 、D 、E 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 的L 层电子数是K 层电子数
的两倍,则A 为碳;D 是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
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所以D 为钠;D 的单质在高温下与C 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E 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则C 为氧,E 为硫;B 在碳、氧中间,则B 为氮;
(1)根据上述分析,元素名称为:A 为碳; B 为氮; E 为硫;
(2)元素E 为硫,1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 ⅥA 族;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所以B 、C 、D 、E 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O < N S Na <<;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为:
;氧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过氧根和钠离子以离子键结合,所以所含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322CO 2Na O 2Na CO O ?+=+;
(4)C 的氢化物是H 2O ,常温常压下为液态,E 的氢化物为H 2S ,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简所以沸点较高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