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有效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目中的有效课堂
我心目中的有效课堂所谓有效课堂包括:有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益(结果)。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教学效益:是指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收获。
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追求有效课堂必须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入手。
现结合本人的教学从追求简洁而有效的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情景创设要简洁有效。
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数学教学服务,而并非课堂教学的摆设,情景的创设简洁有效,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
而不是在情景里流连忘返,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如:在教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时,(1)课堂一开始,师手端两杯糖水,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我手中的哪杯糖水更甜一些?用眼睛看得出来吗?那怎么判断?学生争议中提出喝一口就知道了(指一名学生喝一口,再告诉大家哪一杯甜?)。
(2)如果第一杯含糖40克,第二杯含糖45克哪一杯比较甜?学生争议中得出:还要看杯中的水各是多少克?(3)如果第一杯含糖水200克,第二杯含糖水300克哪一杯比较甜?生:第二杯糖多,但水也多,应该算一算。
从两杯糖水判断哪一杯糖水甜这一简单而又真实、自然的情景,很快让学生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课堂实实在在、简洁明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起点。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一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更多的关注情境与知识的连接点,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价值的情境,以利于促进学生已有
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如:在教五年级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学生已在三年级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已会算,只是没有用数学语言归纳出计算方法,还有一点与三年级教学内容不同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了解到学生的这个学习起点后,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完成情景题,从做中了解新的知识点。
情景题如下: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1:评优+和优-的共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1/8+3/8
生2:评优比优-的多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4/8-1/8
生3:评优+、优和优-共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3/8+ 4/8 +1/8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你会计算吗?学生尝试做一做,并写出计算的过程,做完后,同位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归纳。
三、练习要扎实有效。
扎实有效,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数学课堂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在练习设计上,不要搞题海战术,应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努力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让练习落在实处。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学完能被3整除的特性后我设计了层次性、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题。
1、基本题:下列哪些数是3的倍数?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_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检验基础性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2、综合题:在_ 28 33 45 _0 _5 200 这些数中:
是2的倍数的数有:
能被3整除的数是:
有约数5的数:
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的数:
既是5的倍数又有约数3的数是:
能同时被2、3和5整除的数是:
进行综合运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发展题:
从0、1、2、3、4、5、6、7这八张数字卡片中,选出四张卡片,排成能被2、
3、5整除的四位数有哪些?
四、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堂生成。
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在当今强调注重课堂生成的时代,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尤为重要。
在一节课上,有无教师充满灵气的发挥、有无精彩的亮点和创新点已经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在教倒数一课时,其中一个环节:
(1)同桌互相考考对方,说一个数让对方说出它的倒数。
(2)反馈练习情况:师:有谁说的数对方没有答出来。
生:我问李 0 的倒数是几,他没答出来。
本来 0有没有倒数这一内容是安排在后一个环节学习,但没想到学生这个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我改变了教案原有的教学程序,抓住生成问题,紧接着追问:那你说 0 的倒数是几?让我更没想到的是这位学生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学生主动展开了对 0有没有倒数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很快就得出了0没有倒数,过程简单自然,学生主动获取了有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