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全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为150分钟。
2. 请把1~4小题的答案用铅笔填涂,其他题目的答案请用黑色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相勖(xù)蜷缩(quán) 伶俜(pīn) 繁芜丛杂(wú)
B. 扎根(zhā) 匿迹(lì) 瞭望(liào) 放浪形骸(hái)
C. 旋风(xuàn) 庐冢(zhǒng) 压轴(zhòu)不可估量(liáng)
D. 肄业(yì) 愀然(qiǎo) 挫折(cuō) 义愤填膺(yī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冶游签署砥砺再接再厉
B. 镣铐独道真谛归根结蒂
C. 蜕变殷勤荟萃融汇贯通
D. 弥谤赎罪切磋蹉跎岁月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向华北大举进攻,祖国情势,不绝如缕。
B. 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C. 在“超女经济”的烘烤下,现在的超女比赛已经少了先前那种简单
的“想唱就唱”的自由与洒脱,逐渐演变成了一条走进娱乐圈的终南捷径。
D.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也可能被埋没;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再好的城市规划都有可能被束之高阁。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唱响了
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B. 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
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C.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D. 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
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3分)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
但从国
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
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紊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
国家。
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
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注意:字数不能超出30个字。
)
6. 仿照下面一首短诗,另外选择一个季节,写一首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小诗。
(5分)
晶莹的冬天
将我的生命
映衬得更加坚强
在广博的大地中
随雪花尽情地舞蹈
(二)名篇名句(5分)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1),磐石无转移。
(《孔雀东南飞》)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名著导读(10分)
8. 在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是不配有氏的。
(2分)
9. 一般认为和是巴金的代表作,而他晚年所写的散文《随想录》,则是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原则,女主人公的美貌与男主人的丑陋,女主人公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女主人公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
(3分)
10. 名著导读简答题(注意: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5分)
(1)《家》中有段话:“觉民一个人在花园里踱了几个钟头,他问自己:‘屈服呢?还是奋斗到底?’这个时候他有点踌躇了,因为决定了怎样行动以后便没有挽回的余地。
”请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觉民“有点踌躇”?事情的经过怎样?(100字左右)(5分)
(2)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
(100字左右)(5分)
二、阅读与鉴赏(5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7分)
谒金门①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柳外飞来双羽玉②,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③,倚遍阑干几曲。
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注]①谒金门,词牌名。
②羽玉,白鸥。
③高轴,高卷。
11.上阕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试结合诗歌概括其具体表现。
(2分)
答:
1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下阕加以分析。
(5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6题。
(18分)
游褒禅山记(节选)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
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后赤壁赋(节选)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时之须。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
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B.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人。
C.顾安所得酒乎顾:回头看。
D.攀栖鹘之危巢危:高。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火尚足以明也
予乃摄衣而上以待子不时之须
C.有怠而欲出者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藏之久矣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B.褒禅山是借唐代一个曾在那里筑舍定居的高僧的名字来命名的,也被称为“华山”,是因为寺院旁有一个华山洞。
C.《后赤壁赋》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D.《后赤壁赋》一文写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
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16.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4分)
译文:
(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5分)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8分)
我在城中寻找天籁
①在城里住久了,有时感觉自己是笼中之鸟,天地如此狭窄,视线总是被冰冷的水泥墙阻断,耳畔的声音不外车笛和人声。
走在街上,成为汹涌人流中的一滴水,成为喧嚣市声中的一个音符,脑海中那些清净的念头,一时失去了依存的所在,我在城中寻找天籁。
②搬进这套公寓是初冬,墙面上的爬山虎早已褪尽绿色,只剩下无叶的藤蔓,蚯蚓般密布墙面。
寒冬过去,那些看似干枯的藤蔓仿佛一夜间长出了米粒大小暗红色的芽苞,吐出淡绿色的嫩叶。
新生的绿色茎须在墙上爬动,它们不动声色地向上攀援,小小的嫩叶日长夜大,犹如无数绿色的小手掌,在风中挥舞摇动,永不知疲倦。
春天的脚步,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在水泥墙面上奔逐行走。
窗框上,不时有绿得近乎透明的卷须和嫩叶探头探脑,日子久了,竟长成轻盈的窗帘,随风飘动。
透过这绿帘望去,窗外的绿色层层叠叠,影影绰绰,心里的烦躁
和不安仿佛都被悄然过滤。
爬山虎的枝叶间,时常可以看到蝴蝶翩跹,能听到蜜蜂的嗡嗡欢鸣,蜻蜓晶莹的翅膀在叶梢闪烁,还有不知名的小甲虫,背着黑红相间的甲壳,不慌不忙在晃动的茎须上散步。
也有壁虎悄悄出没,那银灰色的腹部在绿叶间一闪而过,犹如神秘的闪电。
③爬山虎一年四季经历着生命盛衰的轮回,也让我见识着生命的坚忍。
它叶柄处小小的脚爪抓住了墙面,使藤蔓得以攀援而上,用表情丰富的生命色彩彻底改变了僵硬冰冷的水泥墙。
爬山虎的枝叶到底有多少色彩,我一时还说不清楚。
春天的嫩红浅绿,夏日的青翠墨绿,让人赏心悦目。
初夏时分,浓绿的枝叶间开出金黄的花朵,有点像桂花。
蝴蝶和蜜蜂结伴而来,在藤蔓间上上下下忙个不停。
花开之后也结果,那些隐藏在绿叶间的小小浆果,呈奇异的蓝黑色,竟引来飞鸟啄食。
彩色的羽翼和欢快的鸣叫,掠过葳蕤的绿叶柔曼的藤须,在我的窗外融合成生命的交响诗。
④秋风起时,爬山虎的枝叶由绿色变成橙红色,又渐渐转为金黄,这真是大自然奇妙的表演。
秋日黄昏,金红的落霞映照着窗外的红叶,使我想起色彩斑斓的秋山秋林,也想起古人咏秋的诗句,尽管景象不同,但却有相似意境。
⑤我从前曾在家里种过一些绿叶植物,譬如橡皮树、绿萝、龟背竹,却总是好景不长。
也许是我浇水过了头,它们渐渐显出萎靡之态,先是根烂,然后枝叶开始枯黄,最终走向死亡。
而窗外的爬山虎,无须我照顾,却长得蓬勃茁壮,热风冷雨,炎阳雷电,都无法破坏它们的自由成长。
⑥爬山虎在我的窗外生长了五个春秋,我以为它们会一直蔓延在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大自然无所不在的神奇。
也曾想把我的“四步斋”改名为“青藤斋”,谁知这竟成为我的一个梦想。
⑦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风和日丽。
我无意中发现挂在窗外的绿色藤蔓似乎有点干枯,绿叶失去了平日的光泽。
第二天傍晚,满墙的绿叶都呈萎缩之态,仔细察看叶瓣,却没有发现被虫蛀咬的痕迹。
第三天早晨拉开窗帘,竟是满眼惨败之相,那些挂在窗台上的藤蔓,就像晾在风中的咸菜干。
这些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植物,究竟遭遇了什么灾难?我到楼下查看,在墙沿的花坛里,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碗口粗的爬山虎藤,竟被人用刀斧在根部齐齐切断!生长了几十年的青藤,可以抵挡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却无法抵挡人类的刀斧。
砍伐者的理由很简单,老公寓的外墙要粉刷,爬山虎妨碍施工。
⑧断了根的爬山虎还在墙上挣扎喘息,绿叶靠着藤中的汁液,在烈日下又坚持了几天,一周后,满墙绿叶都变成了枯叶。
不久,枯叶落尽,只留下绝望的藤蔓密布墙面,如同神秘的天书,也像是抗议的符号。
它们至死都不愿意离弃水泥墙,直到粉墙的施工者用刀铲将它们铲除。
⑨“绿房子”从此消失。
公寓楼改头换面,消失了灵气和个性,成了
奶黄色的新建筑,混迹于周围的楼群中。
也许是居民们的抗议,有人在楼下的花坛里补种了几株紫藤。
也是柔韧的藤蔓,也是摇曳的绿叶和嫩须,一天天,沿着水泥墙向上攀爬……
⑩紫藤,你们能代替死去的爬山虎吗?
(摘自2010年10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7.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爬山虎生命的坚忍?结合全文概要回答。
(4分)
答:
18.理解下列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春天的脚步,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在水泥墙面上奔逐行走。
答:
(2)用表情丰富的生命色彩彻底改变了僵硬冰冷的水泥墙。
答:
19.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爬山虎?试列举两例简要说明。
(4分)
答:
20.文章第六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试结合全文分析本段所隐含的作者的感情。
(6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3题。
(12分)
哲学视野中的艺术
柳延延
①人类最早的知识之树是艺术(仪式)、神话。
即便是原始先民,都没有仅仅满足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武器的实用功能,而是极力进
行装饰和美化,于是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洞穴中的壁画、器具上雕刻的图案。
因此,人类这种存在物既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一面。
正是这一特点,打破了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常规生活,而与生活的最终本质相联系。
如果我们将文化看成是由人的自由的首创精神所创造的,则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都是双向度的,一个向度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提供日常劳作的规范与程序,另一个向度是超越日常劳作的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
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个生活被分解为两个部分——事功和闲暇,战争与和平,某种以必然和有用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与某种以“美”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
确实,我们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
但是人对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另外的不讲狭隘实用目的的态度,在这种时刻,我们对事物和人并没有任何要求,而是作为审美情感的基础,是对世界无私的享受。
某种意义上,美,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②如果说科学是逐渐发展并不断进步的,那么艺术则不是这样。
科
学是不断更新的,其成果往往不能经久持年,或迟或早注定要被更好更新的成果所取代。
与此相反,由于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
关于这一点,1923年毕加索如此评论说:“对我来说,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
如果某件艺术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虑它。
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
”
③艺术与整个文明的进程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最先敏感到时
代的特征,因此,要想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时代,到艺术作品中去寻找是不会错的。
④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且其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性作用的同时,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
许多人对20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艺术感到不能理解,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
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毫不含糊地捕捉到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它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
⑤既然今天是科学理性方式统领着一切,为什么现代艺术和现代哲学却呈现出强烈的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的特征?在这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生存的荒诞性,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物化”和“异化”本质,其实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当代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抗这种统领一切的技术理性思想方式的努力。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
⑥有人说,现代人已被自己创造的技术牢笼所囚禁。
这种背景下,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使人们脱离困境的力量?
⑦如何使人文价值成为科学的内在基础,是当代哲学和一切理论探讨的重大使命。
现代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吗?里尔克将诗人的工作阐释为“我赞美”,这也许可看成是对今天的艺术家的恳求:别忘了“文学、艺术、绘画的使命是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
2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正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所以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
B.技术对人的统治全面侵入社会生活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
C.与科学成果往往会被更新不同,具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D.在作者看来,呈现非理性特征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现代人冲破技术牢笼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式。
E.作者认为,讴歌美善的伟大的抒情作品,能使我们摆脱“异化”,摆脱被技术理性所囚禁的困境。
22.“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出现的原因及其特征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说明。
(4分)
答:
23.根据文意,请分条陈述“艺术”的特点。
(4分)
答:
三、表达与交流(60分)
24. 按要求作文。
请以“追逐梦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章必须要有描写的片段;且描写要有针对性,要突显主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④立意须在话题范围内,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试题答案
1.C【A. 俜(pīng);B. 匿(nì);D. 挫(cuò)】(3分)
2.A【B.独到;C.融会贯通;D.弭谤】(3分)
3.B.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应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此处不合语境。
(3分)
4.A【B.搭配不当。
“发生”改为“产生”;C. 句式杂糅。
“据”与“显示”杂糅,去掉“据”或“显示”;D. 成分残缺。
“处于”缺乏宾语,应该在“超负荷运转”后加“的状态”。
】(3分)
5.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
(每点1分,共3分,超字扣1分。
)
6.参考答案:
火红的秋天/将我的意志/渲染得更加坚韧/在浩渺的天地间/与红叶深情地对白。
(另选春天、夏天均可,但所写内容必须符合不同季节的特点2分,句子格式完全与例诗一致2分,最后一句恰当运用比拟手法1分,共5分。
)
7.(1)蒲苇纫如丝;(2)齐彭殇为妄作;(3)凌万顷之茫然;(4)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每空1分,共5分。
)
8.秦汉名(2分)
9.《家》《寒夜》美丑对照(3分)
10.(两题任选一题)(1)高老太爷给觉民订婚一事(1分)。
事情经过是:高老太爷六十六寿辰时,冯乐山要把侄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但觉民与琴相恋,坚决反对这件事(1分)。
可是高老太爷不答应,觉民向大哥、继母求助,可二人都没有办法(1分)。
后来在觉慧的支持下,觉民逃出了高家,到了同学家住下来,家里人怎么逼问觉慧,觉慧都不告诉他们觉民的住址(1分)。
直到高老太爷弥留之际,才答应取消觉民与冯家的亲事(1分)。
(共5分)(2)①小爱斯美拉达非常可爱,隐修女找埃及女人为女儿算命;②第二天,埃及女人趁隐修女外出偷走了小爱斯美拉达;③隐修女回来发现女儿不见了,床上只剩下一只小鞋;④隐修女四处寻找,未果;
⑤失去女儿后,隐修女悲痛欲绝,头发都白了。
(每点1分,共5分。
)
11.春水涨满小溪;春雨染绿溪边新柳;春雨初霁后白鸥双双戏水。
(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
)
12.诗歌表达了深闺女子盼远怀人的情怀(2分)。
翠帘高卷,栏杆倚遍,写出了少妇殷切盼望之态(1分);以眼前所见“云淡水平烟树”等苍茫渺远之景,烘托了女子盼人而未见的惆怅失落之感(1分);
借助意象“千里目”,进一步抒发了女子望眼欲穿的殷切期盼之情(1分)。
(共5分)
13.C.顾:只是,不过。
(3分)
14.B.用来,目的连词【A.是,动词/于是,连词;C.因而,连词/但,连词;D.的,结构助词/代“酒”,代词】(3分)
15.B.华山并不是因华山洞而命名,华山洞才是因华山而命名的。
(3分)
16.(1)距离华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碑文模糊,只有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仆”“漫灭”“识”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
(2)恰好(适逢)有一只孤鹤,横跨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下身穿黑裳,上身穿白衣。
(“适”“东”“玄”“缟”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
17.(1)第三段,爬山虎叶柄处小小的脚爪抓住了墙面,不仅使藤蔓得以攀援而上,而且用生命色彩彻底改变了僵硬冰冷的水泥墙。
说明它的生命力坚忍顽强。
(2)第五段,爬山虎无须照顾却长得蓬勃茁壮,表现了它的生命力顽强坚忍。
(3)第八段,断根的爬山虎绿叶靠着藤中的汁液很长时间才变成了枯叶,说明它的生命力坚忍顽强。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4分。
)
18. (共4分)(1)爬山虎翠绿的枝叶在春天到来后在水泥墙上快速生长蔓延,显得茂盛而生机勃勃(2分)。
(2)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各种颜色的枝叶更替使水泥墙显得生机勃勃,不再单调冰冷(2分)。
19.(1)拟人。
如用“不时有绿得近乎透明的卷须和嫩叶探头探脑”来写爬山虎的调皮可爱;(2)比喻。
如用“小小的嫩叶日长夜大,犹如无数绿色的小手掌,在风中挥舞摇动”写爬山虎的勃勃生机;(3)对比。
如用其他绿叶植物和爬山虎在栽培和生长两方面作比较,突出表现爬山虎的生命坚忍顽强;把爬山虎被砍的前后生长情态作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坚忍顽强和作者的遗憾痛心;(4)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如写爬山虎“新生的绿色茎须在墙上爬动”,“向上攀援”,“探头探脑”。
写爬山虎枝叶花间的蝴蝶、蜜蜂、小甲虫、壁虎、飞鸟等,表现出爬山虎给水泥墙带来的生机。
(任意选择以上的两点各给2分,写其他则1分,共4分。
)
20.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分);由观察欣赏爬山虎四季的生长过渡到爬山虎被砍伐的结果(1分);前部分写自己由于对城市的狭窄和喧嚣难以忍受而追求清净,寻找到绿墙这片城中天籁,表现作者对窗外绿色世界的喜爱之情(2分);后面写爬山虎被砍伐换成奶黄建筑,表现作者对城市环境的鄙弃厌恶和对城中绿色世界遭到破坏的遗憾和痛惜之情(2分)。
(共6分)
21. C、E【A.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是以“美”为目的的行为;B.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的说法绝对而片面;D.“卓有成效”错,程度不当。
】(4分)
22.(共4分)原因:①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1分);②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1分)。
特征:①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1分);②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1分)。
23.①艺术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②艺术无过去和未来之分,能永葆青春;③艺术是时代的见证者,能反映时代的特征(或:艺术与整个文明的进程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最先敏感到时代的特征);④艺术应具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
(每点1分,共4分。
)
24.略(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