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模拟最后十套:语文试题(九)考前提分仿真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学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模拟最后十套:语文试题(九)考前提分仿真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义乌,几乎关联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家里的哪件物品,说不定就是“义乌小商品”。

似乎总是和“小商品”捆绑在一起,但义乌的小商品背后,有大市场、大改革、大开放、大诚信。

义乌的发展被评价为“无中生有”,义乌的“小商品之都”是“闯”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既不沿海也不沿边的义乌,只是浙江中部一个几无工业基础、人多地少的贫穷农业县。

1982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在县城街被一个青年妇女——何海美拦住高声质问:“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当时,私人买卖是被禁止的。

抓住了,就是“投机倒把”。

质问谢高华的那天,何海美在街上卖尼龙袜,被县政府“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工作人员抓了个现行,货物全被没收。

她又沮丧又心疼,站在路边久久不肯离去。

突然看到十几米外路口的谢书记,她几步赶上前拦住谢书记质问。

过了几天,谢高华又在街头被另一个妇女拦住。

她的问题与何海美如出一辙:“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
在何海美拦路20多天后,义乌县政府给她发来通知:县里开大会请她参加。

谢高华在会上宣布,要引导农民进城经商,不是违法的商品不能没收,政府要支持老百姓致富,谁再为难他们就处理……在此基础上,义乌最终形成“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17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市场的不断壮大中,义乌也曾有过“成长的烦恼”——因互联网强势崛起和经济形式的调整,订单减少、店铺倒闭、市场同质竞争加剧等问题成了困扰小商品市场发展的烦心事。

如何破除传统市场的发展瓶颈?义乌给出的答案是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勇敢主动“拥抱”互联网。

“电商并没有挤压实体商户的生存空间,对我们而言,这反而是如虎添翼。

”诚远工艺负责人张平表示。

他2007年开店时,店铺不足5平方米,如今已扩大到1000平方米,销售额达5000万元,线上线下各占五成。

2017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1226亿元,同比增长10.9%;与此同时,义乌市电商交易额达2220.03亿元,同比增长25.3%。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义乌迅速开拓国外市场,成为小商品出口的先行者,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现在,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客商常年居住在义乌,其中很多来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

2014年11月18日,从义乌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首趟“义(乌)新(疆)欧(洲)”中欧班列发车。

今年上半年,义乌海关累计监管中欧班列集装箱11250标箱,同比增长115.52%。

(摘自人民网,2019年9月1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乌小商品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生活,让义乌几乎同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关联。

B.改革开放之初的义乌是个贫困县。

人多地少,温饱难保;不沿海也不沿边,对外贸易难开展;没有工业基础,经济搞不上去。

C.互联网的强势崛起和经济形式的调整曾导致义乌小商品市场订单减少、店铺倒闭、市场同质竞争加剧等问题。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启动“一带一路”建设,给义乌带来了巨大商机,国外市场发展前景大好。

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82年以来,在义乌政府政策、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发展,义乌人不断富起来。

B.在市场竞争中,如何让义乌立于不败之地?义乌人认为要重发展,也要重诚信建设。

C.1978年以来,义乌经济持续增长,1998年财政总收入是4.7亿元,2008年接近70亿元,2017年则达142.1亿元。

D.2008年至2017年,十年发展,义乌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3.8亿元,翻了三番,增幅超过前面三个十年。

3.为什么说义乌的“小商品之都”是“闯”出来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2、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重到腾冲
重到腾冲,心里还是有些隐隐的激动。

到腾冲,主要为看国殇墓园。

心里在问自己,如果没有它,腾冲,你还会来吗?真的,到一个地方,无论第一次到,还是重到,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目标,或者说,心里都有一个挂牵,就像惦记着一个你自己的亲人或友人。

重到,便有一种阔别重逢的感觉。

我是8年前来过一次腾冲,也是秋天,远远地看到门楣上“国殇墓园”四个隶书大字,心里便禁不住发紧。

秋风瑟瑟中,到这里似乎更合乎心情,满墓园的松柏谡谡之声,像小鼓击打着人的心房。

这一次,秋风中,带有细雨,更是苍天契合的一种感情,如丝似缕的扑面而来。

这一次,是从侧门进的,我买了一支白菊花,攥在手中,好像攥着一只看不见人的手,总觉得花枝上有温度,也有雨的泪珠。

一眼就看到屹立在来凤山上的纪念塔和塔下面的烈士陵园。

心里便想起李根源老人,他是滇军抗战名将,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了可以让我们面对历史并可以凭吊先烈的这座墓园。

是李根源先生力主在旧有的火山上修建而成了这座墓园,大门上“国殇墓园”四个大字便是李老先生题写的。

字如其人,那种遒劲中带有的苍凉,是心情的挥洒。

冷却的火山的岩浆深处,成为了烈士的归宿,当初喷发的炽热岩浆,曾经是烈士的一腔热血,烈士冢选择了好地方,火山是他们形象与心灵最好的写照。

地热与心热,一起温暖到现在,让我们任何一个中国人到这里来,都会忍不住血流加速。

像熄灭了曾经冲天的火焰,储存在煤层一样,把每一寸悲壮的记忆铭刻在山里,只要一星火苗,立刻能够把整座火山重新点燃。

上得山来,是忠烈祠。

祠堂前的山石上是“碧血千秋”四个苍劲大字。

祠堂内的四壁墙上都满满地镶嵌着石碑,一共76块,石碑上雕刻着全部阵亡的9168位烈士的名字。

那一年持续了127天全歼日军惨烈的腾冲保卫战中,有石碑记下每一位烈士洒下的鲜血。

那每一个名字,便有了生命,可以呼之欲出,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

由于阴雨,祠堂里的光线黯淡,一切恍若梦中一般。

但我可以细细地仰望着每一位烈士的名字,想象着他们当时的样子。

每一位都是那样陌生,又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近。

我忽然发现墙上有些石碑是凋残的,有些名字已经没有了,或者是残缺了。

从残缺的状况看,显然是出自人工的破坏。

值得庆幸的是,毕竟忠烈祠和山顶上的纪念塔,连同烈士冢,被整体保护了下来。

出祠堂,攀山而上,四周布满一排排烈士的墓碑,一共3346块,每一块碑上刻着烈士的名字和军衔,简捷干净得
如同一首荡气回肠
....的绝句。

风霜剥蚀,墓碑残破斑驳,被苔藓浸透,字迹却依然清晰,刀凿斧刻,每一道笔划都浸透
着方刚的血气,都迸发出心底的呼声,都有一段碧血丹心的故事。

一路拾级而上
....,一路的墓碑像行注目礼一样紧紧地跟随着你,铺铺排排,整齐的方阵,黑色的浪一样,由远到近,无声却极有韵律地起伏着,蔓延在你的脚下,激荡在你的心里。

碑上的字迹,像是这些中士下士上尉少校……还是按照当年作战的序列一样,掩映在丛林草莽之中,在听候进攻的号角,随时都可以冲出来,腾空而越,一片呐喊……
蒙蒙的细雨中,萋萋芳草摇曳的山坡上,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总觉得墓碑像是被水浸泡过一样,仿佛沉船刚刚
被打捞上来,让你想蹲下来为它们擦拭。

松风萧萧,吹得我的心头弥漫起哀婉却又深沉的乐声,像是一曲安魂曲,忍
不住垂下头,强忍着没有落下泪来。

在那场收复腾冲城的战斗中,全腾冲的人同仇敌忾
....,敲着各家的洗脸盆为他们助阵。

激烈的战斗,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我们付出了9168名将士的性命,将6000多敌人全部歼灭。

面对侵略者,中
国人视死如归的英雄血气,在腾冲得到淋漓尽致
....的体现。

尽管腾冲全城毁于战火之中,2万多间房屋成了一片焦土,所有的树木都被炸倒烧毁,腾冲却如火中涅槃的凤凰一般,挺立在世人的面前。

腾冲,配得上这样雄姿勃发的名字。

山道两侧的墓碑上,都已经有人插上了白色或黄色的菊花。

我走了进去,走到里面几排,不知该把手中的菊花献给谁,因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敬献。

我来到一块墓碑前,上面刻着“上士王玉龙”。

我不知道他在哪天在腾冲的哪个地方牺牲的,我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王玉龙,我相信他一定很年轻,也一定很自豪。

他睡在这里,而我只能伏下身来为他献上一支白菊花。

走出烈士陵园,参观完新建的滇缅抗战博物馆,我想起上次来时腾冲的朋友告诉我的一件事情:当年克复腾冲的战役打得正激烈,一位战地记者拿着好几卷胶卷,到腾冲当时唯一的一家照相馆冲洗。

照相馆的老板冲洗完之后一看,全部都是战火纷飞的场面,他赶紧连夜又冲洗一套,整整96张照片,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96张照片保存了60来年,否则现在展览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珍贵的照片了。

只知道这位照相馆的老板姓张。

正义,是毁灭不掉的;英雄,是无法从人民心头抹去的。

这就是世道人心,这就是正义,这就是英雄,这就是腾冲。

离开腾冲,心还在国殇墓园里!忍不住写下一首小诗,留给自己一份缅怀和纪念:
重到腾冲访旧游,壮魂又是欲相留。

云深难忆惊山岫,草密伤情哭石头。

铁血如潮真气概,野花似火叹风流。

国殇馆里悲风起,扑面萧萧雨落秋。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荡气回肠:文辞简约的绝句感情充沛,优美而婉转动人。

B.拾级而上:作者走出祠堂以后,沿着山路逐步登上台阶。

C.同仇敌忾:全腾冲人怀着共同的仇恨,对付共同的敌人。

D.淋漓尽致:在抗日战争中,腾冲人尽显视死如归的精神。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两次到腾冲,主要是为了瞻仰国殇墓园,祭奠先烈,表达出对先烈的怀念与崇敬。

B.第⑤段作者说墙上残缺的石碑,是人工破坏的,说明当地的人缺少对英烈的敬畏之心。

C.第⑨段作者插叙了照片的由来,意在说明在腾冲不管是烈士还是普通人心中都有正义。

D.作者在描写石碑、烈士数目之时运用了精准的数字,表现了作者在瞻仰过程中的虔诚。

3.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主要作用。

4.作者在文中说:“到一个地方,无论第一次到,还是重到,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目标,或者说,心里都有一个挂牵,就像惦记着一个你自己的亲人或友人。

”在我们生活中,也会有这样一个“地方”,让人渴望“重到”。

请你描绘一
下这个“地方”,并谈谈渴望“重到”的理由。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

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

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

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父亦爱之甚,尝日:“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此某之所见也。

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

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

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

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

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刷,以免于悔者略见矣。

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

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

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

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孔子日:“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孟子日:“国人皆日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

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

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作文粗.道其行粗略
B.见谓有党.偏袒
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惜
D.如不循其情而诛.焉谴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亲友惴畏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岂不得为.贤者哉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
C.则.无之焉而不谤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如惑于.众人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作者写给段缝的一封书信,当时有人传曾巩与其兄不和,作者劝段缝不要轻信人言,人云亦云。

B.作者肯定曾巩的文章和议论水平,同时也认为他是个遵守孝道的人。

C.作者认为天下贤者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主要是因为贤人自有操守,不愿与愚者同流。

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既表达了作者对曾巩的信任,同时引用孔孟的话表明观人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被外界迷惑。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2)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1.两段材料都提到“君子”,第一个“君子”指_________ ,第二个“君子”指________。

2.这两段材料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洗兵马(节选)
杜甫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清河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表达“中兴”喜说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6、 (1)____________,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4)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5)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7)________________,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史。

远古时代,“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坚忍不拔和一心为民的品质与情怀;在现当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醒”功能。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英雄人物,谈谈他(她)的“唤醒”功能。

要求:符合原著,表达清晰。

②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继上海之后,北京将于2020年5月1日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为助力此项措施的推行,请提出你的合理性建议。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③“逆行者”是指那些灾难来临之际逆着逃生的方向朝着灾难点儿进发的人们。

不管是在扑灭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时不幸殉职的多名消防战士,还是在疫情蔓延时临危受命的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和那些不惧生死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

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歌。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

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

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让人终生难忘的春节!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各省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我们中华儿女守望相助、众志成城,打了一
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建议人们“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在他的身后,还有李兰娟、王辰等10个著名院士专家团队。

国家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医疗队火速驰援湖北,截止目前,共派出346支医疗队、4万多名医护人员。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敢逆行而上;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
疫情牵动人心!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捐款捐物驰援祖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法国等数十个国家提供了紧急援助。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对此,你有何感想?你可以写一篇演讲稿,把你的感受讲给你的同学听;可以写一封感谢信,向抗击疫情的人们致敬;亦可以写一份倡议书,把你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4.B
5.D
6.①义乌群众敢想敢试的首创精神;②义乌干部的敢于担当,积极作为;③义乌政府的敢做敢为,善做善为;④面对机遇和挑战,义乌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勇敢主动“拥抱”互联网。

【解题分析】
4.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没有工业基础”错误,范围扩大,原文为“几无工业基础”,并不是没有工业基础。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D项,“十年发展,义乌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66.8亿元,翻了三番,增幅超过前面三个十年”错误,结合材料二的图表可知,5008至5047年的增幅均小于前面三个十年,且义乌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并不是翻了三番。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质问谢高华的那天,何海美在街上卖尼龙袜”“过了几天,谢高华又在街头被另一个妇女拦住”,即义乌群众敢想敢试的首创精神;“县里开大会请她参加。

谢高华在会上宣布,要引导农民进减经商,不是违法的商品不能没收,政府要支持老百姓致富,谁再为难他们就处理谁……”“在此基础上,义乌最终形成‘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即面对机遇和挑战,义乌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勇敢主动“拥抱”互联网”,即义乌干部的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和义乌政府的敢做敢为,善做善为;“因互联网强势崛起和经济形式的调整,订单减少、店铺倒闭、市场同质竞争加剧等问题成了困犹小商品市场发展的烦心事。

如何破除传统市场的发展瓶颈?义乌给出的答案是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勇敢主动‘拥抱’互联网”
【题目点拨】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4.寻找所需信息。

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5.整合得出结论。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6.构建文本意义。

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2、1.A
2.B
3.本段写了两次来腾冲都是在秋风秋雨中,营造了瞻仰陵园的氛围,衬托了当时沉重的心情(内容上);承上启下(过度),解释上文的“重到”,主要为引出下文对第二次来腾冲时所见所闻的描写,并与题目呼应(结构上);描写第一次到腾冲,是为了与“重到”做一个对比,虽然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地点,但是感情却有所不同,第一次来到墓园时只是心灵上的一次震撼,而第二次感情更为强烈,除了秋风还有雨的渲染,作者因内心的一份牵挂,而重到此处,较之第一次感情更为浓郁,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对英烈的崇敬之情。

4.我最渴望“重到”的地方,是我的老家。

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稻田,碧绿、金黄;有纵横交错的田埂,笔直、厚实;有村外弯弯的溪流,缓慢、清澈;有甩着尾巴悠闲吃草的老牛,高大、枯瘦,安静祥和;还有那片树林,光影相间、郁郁葱葱。

老家,是生我养我地方,我们身上流淌着老家的血,老家维系着我们的亲情,人虽然进了城,但亲情是永远都搬不走的,我们什么都可能忘记,但我们永远无法忘却老家在哪里。

老家,是我最渴望“重到”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