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广西柳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广西柳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1.选择题
第1题.
周代君主与诸卿会商政事,通常在例行的早朝上进行,若有重大疑难政事,君主还往往召集众卿大夫临时集议。

朝议者的资格都是由宗法身份和官职所排定,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参议成员的权利不容任意侵犯。

周代的朝议()
A: 具有贵族民主色彩
B: 表明官僚政治制约君权
C: 破坏宗法等级制度
D: 导致分封制度逐步瓦解
【答案】A
【解答】选A
第2题.
与世卿世禄制相比,察举制在设立之初,确实起到了举荐有用之才的作用;在察举制沦为门阀工具之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最初亦是为了矫正察举之失。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皆走向其设立初衷的反面,原因是它们()
A: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B: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 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
D: 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答案】A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最终因为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约束,使得选举权被权贵阶层控制。

B.察举制选官是面下下层百姓的,故B错误。

C.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

D.九品中正制最初标准是家世,后来道德和才能被忽略,故D项错误。

晋元帝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北方大族王导的支持。

此后,王导位高权重,政令己出,王氏子弟分布内外,声势显赫,时人语之日:王与马共天下。

这说明东晋()
A: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 时局混乱导致王权旁落
C: 世家大族左右政治
D: 门阀势力垄断地方政权
【答案】C
【解答】司马睿得到王导的支持而称帝,此后王与马共天下,说明当时的世家大族左右政治,C正确;
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反映的是皇权和门阀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
王权旁落不符合史实,排除B;
题干未涉及到门阀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排除D。

故选C。

第4题.
学者李锦绣在《唐代财政史稿》中认为,唐朝开始征收商税是在玄宗统治的前期,税种少,税率低。

到玄宗后期,朝廷大规模征收商税,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还试图在各水陆关津进行率税。

导致唐朝税收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 土地兼并的恶性膨胀
B: 重农抑商政策的不断强化
C: 政府军费开支的增加
D: 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和兴旺
【答案】C
【解答】材料反映玄宗后期朝廷税种增加,依据所学,玄宗后期是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朝廷税种的增加是应付军费开支需要,C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土地兼并,A项错误;
朝廷增加税收的原因是缓解财政开支,B、D两项的结论错误。

故选C。

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材料表明王阳明()
A: 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答】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表明王阳明主张致良知,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
AB均不符合题意,C项反对君主专制说法错误,故排除。

故选D。

第6题.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

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答案】B
【解答】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B项正确;
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
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

故选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均设立专门机构,订立章程,查勘荒地,并采取了一些鼓励客民人籍垦荒的措施。

这说明当时这些地区()
A: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B: 经历了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C: 租佃关系发展迅速
D: 深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据此依据材料订立章程,查勘荒地,并采取了一些鼓励客民人籍垦荒的措施可知D正确。

题干涉及的荒地,故排除A。

英法联军主要涉广州及京津地区,故排除B。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

第8题.
十月革命成功以后,瞿秋白等先进知识分子认定十月革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俄罗斯,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是世界的社会革命的开始。

可见当时中国先进分子意在()
A: 揭示十月革命引起的世界时代变化
B: 彰显十月革命具有的世界意义
C: 为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寻找理论支撑
D: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寻找成功案例
【答案】C
【解答】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是世界的社会革命的开始表明当时中国先进分子意在为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寻找理论支撑,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第9题.
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进行了十多年。

在贵州、陕西及鄂西、湘西等地区建立起许多军事工业基地,在西部地区建成攀枝花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等一大批工业基地,还开工兴建成昆、贵昆、川黔、湘黔等铁路。

可见,三线建设()
①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力量
②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③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④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没有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没有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故ACD错误。

三线建设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力量,同时也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均是对题干涉及的知识的正确解读,故B正确。

故选B。

第10题.
与欧亚大陆隔绝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运行系统。

这种现象说明()
A: 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 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答案】C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的形成是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材料中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虽与欧洲大陆隔绝,但仍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建立了国家并拥有自己的运行系统,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故C正确;
根据材料中的与欧亚大陆隔绝可知,A项说法错误,排除;
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说法太绝对,排除。

故选C。

第11题.
《伊戈尔远征记》取材于古代基辅罗斯的历史。

主人公伊戈尔远征失败,成了敌人的阶下囚,后来逃回祖国。

史诗结尾借基辅大公之口道出了这部作品的要旨:大家要团结起来,为祖国和民族,为伊戈尔的失败复仇。

该诗以古俄语写成,尽展古俄语之语音、句式、词汇以及形态变化之妙。

以下对该史诗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该作品反映了俄罗斯帝国扩张的历史
②该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特质
③该作品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风土人情
④该作品为研究古代斯拉夫民族语言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答】根据材料取材于古代基辅罗斯的历史大家要团结起来,为祖国和民族,为伊戈尔的失败复仇。

该诗以古俄语写成,尽展古俄语之语音、句式、词汇以及形态变化之妙可知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特质,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风土人情,为研究古代斯拉夫民族语言提供了可靠的史料,故②③④正确;
《伊戈尔远征记》反映的是古代基辅罗斯的历史,①错误;
故选D。

第12题.
1192年,日本武将源赖朝被天皇册封为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设立幕府。

这意味着日本()
A: 进入幕府统治时代
B: 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C: 下级武士力量膨胀
D: 正式结束锁国时代
【答案】A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代,故A项正确;
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是大化改新,故B项错误;
幕府统治时代掌握实权的是将军,下级武士为将军服务,故C项错误;
日本结束锁国时代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A。

第13题.
读如图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嵇鲁地区人ロ变动(单位:万人),这一变动表明
A: 大批当地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
B: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C: 该地区人口流入到欧洲地区
D: 大规模洲际人口流动即将盛行
【答案】D
【解答】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墨西哥和秘鲁地区的人口大幅下降,这造成美洲地区劳动力的下降,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欧洲列
强从非洲贩卖大量黑人奴隶到美洲,所以大规模的洲际人口流动即将盛行,故选D;大批当地土著居民被屠杀,排除A;1570年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该地区人口是遭受屠戮,而非流入欧洲地区,排除C.
第14题.
对美国《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

《独立宣言》在当时中国引起强烈反响的主要原因在于()
A: 近代中、美两国国情相似
B: 《独立宣言》宣扬民主共和原则,为中国资产阶级所效仿
C: 《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D: 美国独立战争鼓舞着中国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C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美两国国情不相似,美国主要是追求独立,自治;中国则是追求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
《独立宣言》在中国广泛编译是由于它体现了民主思想,有利于反对列强和清政府的
专制统治和促进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的需要,BC两项都是其原因,但相比较C项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B项错误.
题干强调的《独立宣言》,不是美国独立战争,故D项错误.
故选C.
第15题.
这些阴谋家,在西班牙问题上,在中国问题上,在奥地利和捷克问题上,不但并无丝毫制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

世界上多少人被张伯伦及其伙伴的甜蜜演说所蒙蔽,而不知道他们笑里藏刀的可怕。

﹣﹣《毛泽东选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材料主要批判的是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B: 二战的爆发,标志着该政策达到顶峰
C: 材料中的西班牙问题是指西班牙人民反德意法西斯的斗争
D: 他们坐山观虎斗的结果是法西斯的侵略从局部蔓延到全世界
【答案】B
【解答】材料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说明主要批判的是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A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是二战之前的慕尼黑阴谋,B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西班牙问题是指西班牙人民反德意法西斯的斗争,C正确;
材料中他们坐山观虎斗的结果是法西斯的侵略从局部蔓延到全世界,D正确。

第16题.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

一些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

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这段材料说明了()
A: 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 日本、西欧崛起
C: 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D: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答案】A
【解答】二战后经过黄金时期的恢复和发展,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实力迅速崛起,加强了与美国的竞争,受越战的影响以及美苏争霸的牵制,美国总体实力相对削弱,各国
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表明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故A正确;
BCD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排除。

2.材料分析题
第17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

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

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在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

如对西部管理贯穿西周统治始终,早在周文王的时候,通过伐犬戎克密伐崇基本扫除了西部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

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部分地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面对当时形势,又不得不重拾分封制。

回顾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正如当代文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

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摘编自尚绪芝《西周、汉初分封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

【答案】
(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主要特点:君权至上;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僚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

(2)同:目的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分封了同姓子弟为王;诸侯国都有较大自主权。

异: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汉初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刘姓皇族子弟,当时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

西周的分封拓展了疆域,有利于巩固统治,到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汉初封国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为分裂割据埋下
了隐患。

【解答】
(1)制度通过材料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相同点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和分封权利上归纳。

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封国制的原则,不同影响和结果等角度概括回答。

第18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

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

经济重心南移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

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

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与明代漕运的主要区别,并分析明代漕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变化:由服务军事行动转向保障京师粮食供应;由区域短途运输变为南北长途转
运。

原因: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离;经济重心的南移。

(2)区别:元代:河运与海运并重;明代:以河运为主。

影响:南粮北运,保证了京师的供应;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带动了运河沿线的繁荣。

【解答】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可知,由服务军事行动转向保障京师粮食供应;由区域短途运输变为南北长途转运。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经济重心南移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分离、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进行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明显看出,元代河运与海运并重;明代以河运为主。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保证京师的供应、促进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带动运河沿线繁荣等方面进口概括即可。

3.论述题
第19题.
下表是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的部分人物。

人物备注


2 牛顿(1642~1727)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4 孔子(前551~前
479)
6 蔡伦(?~121)中国造纸术的重大改进者。

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
纪传入欧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9 哥伦布
(1451~1506)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10 爱因斯坦
(1879~1955)
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1 马克思
(1818~1883)
开创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统一的格式。

18 秦始皇(前259~前
210)
20 毛泽东
(1893~1976)领导共产党夺取政权并在以后的27年中,对这个大国进行相当规模的改造。

23 马丁·路德
(1483~1546)
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24 哥白尼
(1473~1543)
发表《天体运行论》,推翻地心说,建立日心说。

25 瓦特(1736~1819)蒸汽机的重大改进者。

27 乔治·华盛顿
(1731~1799)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担任美国首届总统。

38 爱迪生
(1847~1931)
有数量巨大的一千多种发明。

73 卢梭(1712~1778)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力量是多元的。

从上表中任选三位或三位以上的杰出人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杰出人物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1687年,牛顿出版了经典力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丁·路德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天主教会的权威,创立了新教,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推动欧洲社会思想解煎
综上所述,杰出人物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先导作用。

示例二:科技创新推动人类历史进程。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传播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瓦特改良了燕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使人类社会进人蒸汽时代。

爱迪生的发明促进了电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改变了人类生活。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示例三:思想创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卢梭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共和,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综上所述,思想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要围绕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力量是多元的这一中心拟定论题,如:杰出人物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可从牛顿、毛
泽东和马丁·路德的历史贡献来说明杰出人物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先导作用;如:科技创新推动人类历史进程,可以从蔡伦、瓦特和爱迪生的贡献为例,说明科技创新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如:思想创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可以从孔子、马克思和卢梭等人为例,说明思想创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