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浮宫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浮宫中学高一上期中考
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到了颓圮的篱墙,。
(戴望舒《雨巷》)
(3)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4)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
(5) ______________ ________,发尽上指冠。
(《荆轲轲刺秦王》)
(6)寻梦?撑一支长篙,(徐志摩《再别康桥》)(7)真的猛士,,。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 ________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9)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②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
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中,遂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战。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②“徵”:即“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3分)
A.父老苦秦苛法苦:以……为痛苦
B.沛公然其计然:认为……是对的
C.沛公又让不受让:责备,责怪
D.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内:通“纳”,接纳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3分)
A.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若属皆且.为所虏
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C.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
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C.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
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D.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5.翻译下面句子:(6分)
(1)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3分)
(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请简要分析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的丰富含义。
(3分)
(2)结尾句“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二、文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宝玉打发袭人去宝钗处借书,趁机叫晴雯送两块旧帕给黛玉。
黛玉一听是旧帕,先是烦闷,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忙叫晴雯放下。
黛玉体贴出旧帕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左思右想,题诗三首于其上。
B黛玉到怡红院,听到宝玉在梦中喊“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黛玉听见不觉怔了,坐了一会,只好离去。
C 宝玉挨打后,贾母吩咐贾政的亲随小厮们,以后贾政若唤宝玉便以她的名义加以拒绝。
宝玉自此以后甘为诸丫环充役,宝钗等偶尔劝他留心仕途经济,他便斥之为“入国贼禄鬼之流”,不留情面。
D 贾母喜欢说笑话、听笑话,并能与年轻人打成一片。
小说第五十二回写到,贾母说王熙凤“太伶俐也不是好事。
”凤姐拍着马屁反驳了几句,并说“我活一千岁后,等老祖宗归
了西,我才死呢”。
贾母听后,心里觉得不吉利,就骂王熙凤道:“众人都死了,单剩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
”说的众人都不敢笑了。
E 刘姥姥离开贾府之时,凤姐叫她给自己的女儿取名。
刘姥姥问清孩子的生辰后,便取名为巧姐,说这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逢凶化吉都从这个“巧”字上来。
8.简答题(5分)(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红楼梦》中“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句是谁说的?指的事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以上选段中“你”是谁?请简述黛玉说这番话的始末。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由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B.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C.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D. 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3分)
五、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 题。
(9分,每小题3分)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
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
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
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
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
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
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
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地。
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
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10.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3分)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B.指人类获得和创造了财富还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C.指人类应怎样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来获得发展。
D.指人类搞经济建设怎样才能和环境相适应。
11.文中说到人与生物圈的计划,它的根本目的是()(3分)
A.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促进生产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C.寻找并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D.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与生物圈计划有益于国际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B.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也许是欧洲病态森林最佳参照模式
C.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有重大作用
D.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在行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荷叶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
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
我读初中的时候,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
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
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
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
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
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
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
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出版社,有删改)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
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B 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
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C.“我”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 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夏日荷塘满眼生机,这与眼前所见的枯萎破败的残荷形成了鲜明对比。
E 少年时代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14.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15.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 点缀枭雄桀骜溘然长逝
B. 帷裳菲薄黯然淇水荡荡
C. 寥落喋血漫灭义愤填鹰
D. 浩荡渎职洗嗽岌岌可危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
A.鲁迅先生对于四十多个青年被虐杀的事实,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B.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C.我们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深情地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长歌当哭来告别我们的初中同学。
D.过去有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莅临清华大演讲,梁任公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18.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消息的主要内容,22字以内(3分)
据报道央视举办大型赈灾晚会《爱的奉献》,来自全国宣传系统的各路人马为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台催人泪下的晚会。
灾区的感人故事,让晚会现场几乎所有的人洒下了热泪,灾情牵动了亿万人的心。
晚会现场捐款15亿1400万元,为史上最大规模义演募捐,电话热线捐款1835万元,这一数字也是中国慈善募捐晚会之最。
五、作文(70分)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它们或许是一个人,一本书,一座城市,一个新的班级,一次有趣味的旅行……
请将《印象记》的题目补充完整,而后以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14--2015浮宫中学高一上期中考
语文答题卡
一、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1),(2)。
(3),(4)。
(5),(6)。
(7),
(8)(8)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3分)()
3、(3分)()
4、(3分)()
5.(1)(3分)
(2)(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1)(3分)
(2)(3分)
二、文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名著阅读(10分)
7、(5分)()()
8、(5分)选做()题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1)(3分)()
(2)(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3分)() 11(3分)() 12(3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5分)()()
14.(4分)
15.(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6(3分)() 17(3分)()
18.(3分)
六、写作能力(70分)
2014--2015浮宫中学高一上期中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9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9分)
1.(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走尽这雨巷;
(3)在星辉斑斓里放歌;(4)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士皆瞋目;(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7)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8)尤使我耳不忍闻(9)怅寥廓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3分)C 3(3分) D 4(3分) D
5、(1)(3分)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犒劳士兵。
(持、飨各1分,句意1分)
(2)(3分) 沛公带了一百多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向他道歉。
(从、谢各1分,句意1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1)答案:运用双关手法,明写秋风使季节变换,暗写南宋为元朝统治者灭亡,自己被俘,人生也被改写。
(3分)
(2)答案:作者运用雁、明月、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流离之苦。
(3分)
二、文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名著阅读(10分)
7. BD(B项是宝钗而不是黛玉; D贾母听后,心里很高兴,笑道:“众人都死了,单剩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
”说得众人都笑了。
)(5分)
8.简答题(5分)(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林黛玉(1分)宝玉因与丫头金钏儿调笑,导致金钏儿被王夫人赶走而含羞自尽,为此事宝玉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1分)又因结交琪官而被忠顺王府上门借故刁难(1分),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1分)贾政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气弱声嘶,王夫人赶到才停止。
后来贾母也到了,贾政下跪赔罪。
(1分)(2)薛宝钗。
(1分)黛玉嗽疾复发,宝钗探望,建议用燕窝粥食补。
(1分)黛玉自责平
日多心错怪宝钗,并感叹自己无依无靠讨人嫌。
(1分)宝钗说自己与她也算是同病相怜
,并许诺送燕窝来。
(1分)黛玉很感激。
(1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B (应是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
)
(2)、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事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五、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 题。
(9分,每小题3分)
10(3分)C 11(3分)A 12(3分)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3.BD(B项,无“赞赏不已,流连忘返”之意;D项,没有夸张、排比写法。
)
14.①点明季节时间;②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③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答出两
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
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
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15.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或:可以在荷叶间快乐的玩耍);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我”念念不忘(或:荷叶与我的味蕾紧密联系,那些用荷叶包裹着的食物是我记忆中的美味)。
(每点2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6.(3分)A (B项“ 荡荡” 应为“ 汤汤” ;C项“ 鹰” 应为“ 膺”; D项“ 嗽”应为“ 漱” 。
)
17.(3分)D(A.使用不当,“出离愤怒”即超出愤怒,形容愤怒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
B.使用不当,“屡试不爽”是指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这里被理解为“屡试不中”的意思,属于望文生
义。
C. 使用不当,“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D使用恰当,“叱咤风云”指一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
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多用于一举一动都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
18.央视举办的大型赈灾晚会捐款为义演史上之最(或央视举办的大型赈灾晚会各界捐款
超过15亿)。
(超出3字扣1分)。
五、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