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篇意旨发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观念说”从《保训》篇全文大意来看更为合理,但是在解释 8 号简中所载:“昔微假中于河, 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b 的时候,难以通顺。因为这一史事里的“中”可以被借, 事后又可以归还,自然应是一个有形之物,而非观念,这也是持“实物说”者最主要的依据。
在主“中”为实物的学者中,关于这一实物具体为何物又存在争议。上文已经提到,李均明先 生认为“中”是“最终的判决书,由于它是经过反复审议与衡量形成的,被认为是公正的,所以称做 ‘中’。”c 同时还指出“周文王给武王讲‘昔微假中于河’这一故事,是要武王认识到司法公正在政治 中的重要作用。”d 还有一些学者着眼于文字学,认为《保训》篇的“中”与旌旗有关,如王连龙先生将 “求”释为“聚”,则“求中”意为聚集在旂旗之下,“假中”、“归中”也都是借用和归还象征军队的旂 旗。e 又如李零先生通过梳理“中”字从商代到战国的写法,认为“中”是挂有旗帜的标杆,引申为“表 率、标准之义……中间之义、中心之义。”f“诉讼判决书”说和“旌旗”说看似比较通顺,但要是回到原 文仔细推敲,便会发现也有不合理之处。如果“中”是“诉讼判决书”,且不说这一判决书如何能起到 让有易轻易服罪的巨大作用,单就河伯掌握着“诉讼判决书”或者判决权这点来看,河伯的权威性和 重要性远大于上甲微,但最后为什么不是河伯的后代而是上甲微的后代禀受天命呢?同样,关于“旌 旗”说,如廖名春先生所言:“‘中’这一‘旗表’,上甲微偶一借之就建此大功,长期拥有的河伯应该更 厉害,为什么自己不‘受大命’,反而要让给商人呢?这不能不说是一悖论。”g
收稿日期:2019-0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人文集经义整理与研究”(17ZDA2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董恩林,男,湖北阳新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与思想史;
王飞,女,河南泌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儒学。 a 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 年第 6 期。 b 赵有田:《论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东方论坛》2009 年第 2 期。
a 李学勤:《周文王遗言》,《光明日报》2009 年 4 月 13 日国学版。 b 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光明日报》2009 年 4 月 27 日国学版。 c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册,上海:中西书局,2010 年,第 56 页。 d 赵平安:《关于〈保训〉“中”的几点意见》,《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 3 期。 e 廖名春:《清华简〈保训〉篇“中”字释义及其他》,《孔子研究》2011 年第 2 期。
a 姜广辉:《〈保训〉十疑》,《光明日报》2009 年 5 月 4 日国学版。 b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册,第 59 页。 c 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光明日报》2009 年 4 月 27 日国学版。 d 刘国忠、陈颖飞:《清华简〈保训〉座谈会纪要》,《光明日报》2009 年 6 月 29 日国学版。 e 王连龙:《谈清华简〈保训〉篇的“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 年第 2 期。 f 李零:《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中国文物报》2009 年 5 月 20 日第 7 版。 g 廖名春:《清华简〈保训〉篇“中”字释义及其他》,《孔子研究》2011 年第 2 期。 h 子居:《清华简〈保训〉解析 [1]》2009 年 7 月 8 日,/Web/Show/842. i 郭伟川:《〈保训〉主旨与“中”字释读》,《光明日报》2010 年 12 月 6 日国学版。
所以,从一开始,《保训》篇的“中”是何含义?文中的四个“中”含义是否相同?便成为学界的 研究重点。总的来看,《保训》篇“中”的诸种解读可以归纳为“观念说”和“实物说”以及“观念、实 物二义说”三种。
“观念说”中,主要有上文已提及的李学勤先生所主张的“中道”说,即治国理政之道。持类似观 点的还有赵平安先生,他认为要解读“中”的含义,需从文本内证出发。故他结合《保训》篇 3 号简 “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c,认为“詷”是古代帝王即大位之前必须掌握的东西,是治国安邦的大道。 而下文出现的“中”在实质上是和“詷”相类的东西,并且“中”是以书的形式流传,是不得改易的。d 廖名春先生则结合《中庸》“和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认为“《保训》篇‘中’是指治理国家的一种最好 方法。内涵就是和,就是和谐之道。”e 姜广辉先生则把“中”理解为“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要将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3 期
66
EASTERN FORUM—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3, 2019
清华简《保训》篇意旨发微
董恩林 王 飞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清华简《保训》篇作为周文王的遗训,所蕴含的意旨备受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四次出现的 “中”。研究者大多自然地将《保训》篇的“中”与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观念“中道”相联系,故而将“中道治国” 视为该篇的核心意旨。但“中道”说在解释《保训》篇四个“中”时存在矛盾之处,于是围绕这四个“中”是何含 义,学界聚讼不已,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解读《保训》篇思想内涵的思路。因此,解读《保训》篇的思想内涵不应 将视野局限在“中”上,而应放眼文本自身的性质、体裁,做内在的思想解读。细致分析《保训》篇,不难发现在 “中”之外,还有另一重要思想——即出现在周文王遗训开头和结尾的“勿淫”。这或许可以为《保训》篇核心意 旨的解读提供另一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中”的思想意涵的诠释开启另一路向。
学者子居则主张“中”应释读为“众”,并进一步认为“众”可训为民众、军队,那么《保训》篇中的“微 假中于河”的说法正好与《竹书纪年》“微假师于河”的记载相合,而《大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一语也恰好可作为《保训》篇舜之史事的天然注脚。h 这样一来,舜“求中”、“得中”就变成了“求众”、 “得众”,上甲微“假中”、“归中”就变成了“假众”、“归众”,前后解释并不矛盾。而且将“中”解为“众” 还能和民本思想相联系,较他说为长,所以赞同的人也较多。史学研究者郭伟川先生则认为“中”字“指 的就是‘中土’。因此,先秦时期所谓‘定鼎中原’‘、逐鹿中原’的说法,正是自尧舜至文王以来,强调‘得 中土者得天下’此一观念的赓续。”i 而天文考古学研究者冯时先生认为“‘中’字的本义显然即指天地
关键词:保训;清华简;中;勿淫;尚书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9)03-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6-09
《保训》篇作为清华简整理考释的首篇成果首发于《文物》2009 年第 6 期,原无标题,《保训》之 题为整理者所加。之所以首先选取《保训》篇发表,用李学勤先生的话说:一是由于这篇文章所用的 竹简长度特殊,文字书写风格与众不同,容易区分;二是篇首“惟王五十年”,一开始便引起了整理者 的重视。a 但其实首先发表《保训》篇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保训》篇记载了周文王病重时对太子姬发 的遗训,即文王通过舜和上甲微的史事,将获得天命、治国享国之道传训于太子。而中华民族历来有 “追念祖先”和“重视古训”的传统,“追念祖先,不仅是从血统上确认自己的来源,颂赞祖先的功德和 业绩,而且也是为了恪守‘古训’。”b 所以文王的遗训无疑会被武王以及周王朝的后世统治者所恪守, 从而对武王最终获得天命以及周王朝的鼎祚绵长起到重要而直接的作用。从后来的史实看,周武王 在文王去世的十年后实现父亲遗志,克殷建周,并且两周得享国祚近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享国最 久的朝代。故而对《保训》篇核心意旨的解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 那么《保训》篇的核心意旨是什么呢?研究者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文中四次出现的“中”上,即分别是 舜“求中”、“得中”,上甲微“假中”、“还中”,这是因为“中”很容易让人将其与中国思想史上“中道”、“道 统”、“十六字心传”等重要思想以及《中庸》等典籍联系起来,从而将《保训》篇武王嘱咐给武王的核 心意旨解读为以“中道”治国。但是“中道”并不能连贯通顺地解释《保训》篇的四个“中”,也就是说,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清华简《保训》篇意旨发微
67
将《保训》篇的“中”解释为“中道”是有待商榷的,事实上,学界关于《保训》篇“中”的解释已达十余种, 可谓莫衷一是。所以,在解“中”为“中道”的基础上,将《保训》篇的核心意旨解读为以“中道”治国 也就不能不存疑。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换一个思路解读《保训》篇的核心意旨,而非局限于“中”上。 通观《保训》篇,除了四次出现的“中”之外,两度出现在周文王遗训开头和结尾的“勿淫”是另一值 得重视的思想,且相对于“中”,“勿淫”的内涵更为确切。这或许可以提供另一视角来解读《保训》篇 的核心意旨,同时也为诠释“中”的思想意涵提供借鉴和佐证。下文将首先回顾关于《保训》篇“中” 的思想意涵的已有研究,然后通过与《保训》篇体裁类似且同样记载周王朝治国之道的《尚书·周书》 有关“勿淫”思想的解读,并结合《保训》篇文王遗训的全文来探析文中“勿淫”的思想内涵,进而解 读《保训》篇的核心意旨。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8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3 期
情处理得恰到好处”a,并认为上甲微“叚中于河”的“叚”是“砌”的俗字,所以上甲微不是向河伯借 “中”,而是与河伯切磋讨论“中”,也就是反复商讨最佳的讨伐方案,后文“追中于河”则是将把握分寸 的“中”的方法追溯于河伯。这一说法未免失于随意通假。另外还有邢文先生以“中”为“数”,也就 是《论语·尧曰》篇所载“天之历数在尔躬”的“天数”,即传说中舜得河图的河图之数,这一说法也颇 为牵强附会。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清华简《保训》篇意旨发微
69
之中,也就是与四海相对的‘中国’。”a 两位学者的观点均脱离《保训》篇文本,剑走偏锋。 还有学者为了解决《保训》篇的“中”的含义在舜和上甲微两件史事中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主张
“观念、实物二义说”,即认为两件史事里的“中”含义不同。比如刘光胜先生认为“《保训》的‘中’字 字形虽然一样,但意思并不相同,这是理解《保训》主旨的关键所在。”b 并认为在舜的史事里“中”指 的是作为思想观念的“中道”,而在上甲微的史事里“中”是“判决书”的意思。为了弥合二者之间的 分歧,他还解释道:“《保训》中舜是扬善,上甲是惩恶,他们是‘中道’一件事情的两面,没有什么区 别。”c 李守奎先生则认为:“‘中’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就是中道,形式就是某种宝物。舜求中得 中,把这种经验或道理代代相传,在有了文字之后(不知何时),书之于某一种载体(最有可能是玉), 从内容说是中道思想的传统,从载体上说是一种宝物。愚者把他当做宝贝,‘天命’的象征;智者把 它当做文献,领会其所记录的内容。”d 这两种观点的不通之处与上文“诉讼判决书”说、“旌旗”说相 同,此处不再赘述。沈建华先生更是将《保训》篇的四个“中”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的含义。他认 为“第一个‘恐救中’,指舜帝担心失去‘中’;第二个‘既得中’,指取于执中;第三个上甲微‘借中’, 指借助公平正义;第四个‘追中’,指遵循效法。这四个‘中’字的使用,前两个是怀柔,后两个是手段 与目的……周文王遗训的要旨,是向武王表明,作为君王在执中和之道的同时,并非是一味协调,放 弃必要的正义斗争,而是既有怀柔的一面,又有强硬的一面。”e 这样的说法明显过于支离和牵强。

《保训》篇的相关研究文章要早于《保训》篇本身在《文物》上的全文首发,最早为 2009 年 4 月 13 日、20 日以及 27 日连载于《光明日报·国学版》的五篇文章,由清华简整理小组撰写。其中李学 勤先生的《周文王遗言》以及李均明先生的《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二文即主要围绕《保训》篇的“中” 进行论述。李学勤先生在其文章中指出:“文王对太子发讲了两件上古的史事传说,用这两种史事说 明他要求太子遵行的一个思想观念——‘中’,也就是后来说的中道。”a 李均明先生在他文章的开头 就指出:“《保训》是周文王的临终遗嘱。遗嘱的核心为‘中’,即中道治国。此理念承自先周,后得以 发扬光大,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意义十分重大。”b 但在解释上甲微向河伯“假中”讨伐有易这一史 事时,李均明先生又将“中”解释为“与诉讼相关的文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