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省渭南韩城市生物高三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陕西省渭南韩城市生物高三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二倍体生物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纺锤丝牵引着移动到同一极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
B.减数分裂过程中核基因数目与染色体组数的加倍减半都是同步的
C.有丝分裂产生的不同子细胞中核基因组成都是相同的
D.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下丘脑在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②③代表化学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B细胞接受的化学物质①是葡萄糖
B.下丘脑通过突触小体释放②作用于垂体可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C.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②③的合成和分泌
D.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于骨骼肌细胞,促进其糖原分解
3.据报道,墨西哥男孩Luis Mannel在10个月大的时候,体重达到60斤,相当于一名9岁男孩的体重,医生对他进行检查,认为他可能患有Prader-Willi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该病是由于15号染色体微缺失引起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引起此病的变异类型同猫叫综合征一样
B.此病的致病基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C.医生可通过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对此病进行初步诊断
D.此病可能是由于母方或父方的第15号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引起的
4.图表示中心法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B.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C.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D.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5.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和脂质是核膜的主要成分,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B.RNA聚合酶在细胞核内合成后,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
C.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
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保留的性状都能够通过遗传逐代积累
C.生物的有害突变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自然选择会加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的进程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豌豆(2n=14)的生长发育受赤霉素(GA)的影响,赤霉素能够促进豌豆茎伸长,缺乏赤霉素能导致豌豆植株矮化。

赤霉素的生成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如下图),研究人员在连续多年种植的高茎豌豆田中,偶然发现了两株矮茎的单基因突变植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的叶形有SⅠ、SⅡ、SⅢ等不同类型,它们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2)为了确定这两株矮茎豌豆发生突变的基因是否相同,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杂交。

若F1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时,可确定这两株矮茎豌豆发生突变的基因不同,进一步将F1自交得F2,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3)当体细胞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存活可育,染色体数为2n-1),这种变异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异,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豌豆的子叶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人为建立豌豆黄色子叶的单体系(染色体数为2n-1的全部类型),将正常的绿色子叶豌豆与纯合黄色子叶豌豆单体系
的全部个体分别杂交,并将每对杂交组合所结的种子分别种植,当某对杂交组合的后代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色子叶时,可将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定位于该组合黄色子叶亲本所缺失的染色体上。

8.(10分)假设某植物的果皮颜色由A/a、B/b两对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使果皮呈红色,基因a使果皮呈绿色,基因B能使同时携带A、a基因的个体果皮呈粉色,而对其他相关基因型的性状表现无影响。

现让红色果皮植株与绿色果皮植株杂交,所得F1全部表现为粉色果皮,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
=6∶6∶4。

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

控制该植物果皮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让F2中所有粉色果皮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红色果皮植株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现仅以F2中红色果皮植株为材料,如何通过实验分辨出两种杂合红色果皮植株?___________。

(简要写出区分过程)
(4)研究者将题述亲本引种到环境不同的异地重复杂交实验,结果发现F1全部表现为红色果皮,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10∶2∶4。

经检测植株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说明生物的性状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果皮颜色出现差异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0分)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稳态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A~F表示相关激素。

请据图同答: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激素A____(名称)释放量增加,该激素由____释放,而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的原因是____。

(2)正常人饭后半小时,血液中____(填字母)激素含量明显增多,该激素通过____(途径)使血糖浓度保持稳态。

(3)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B、E、F中分泌量首先增加的是____,F的增多对B、E分泌的产生____。

(4)研究者给家兔注射链脲佐菌素(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一段时间后测定血液中的激素D的含量,预期与对照组相比,血液中激素D含量____。

10.(10分)锦鲤疱疹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

下图为TaqMan荧光探针技术的原理示意图,探针完整时,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PCR扩增时该探针被Taq酶切降解,使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荧光基团分离,从而荧光监测系统可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1个DNA分子,就有一个荧光分子形成,实现了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 产物形成完全同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基因工程中,目前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除了利用PCR技术扩增外,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类型。

(2)引物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其与模板DNA的结合具有_________性。

(3)通常情况下,探针中的GC含量比引物中的略高,这有利于保证退火时_________与模板DNA结合。

(4)用TaqMan荧光探针技术检测锦鲤疱疹病毒时,在反应体系中要加相应的病毒遗传物质、引物、探针和_________、_________酶等,其中酶发挥的具体作用是延伸DNA链和_________。

(5)若最初该反应体系中只有一个病毒DNA分子,经n次循环后,需要消耗TaqMan荧光探针_________个。

11.(15分)果蝇是遗传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材料。

已知果蝇的某性状存在突变型和野生型,受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

研究人员利用纯种突变型雌果蝇和纯种野生型雄果蝇进行杂交,再将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突变型雌果蝇∶突变型雄果蝇∶野生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1∶1∶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

(至少答出两点)
(2)该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_定律。

控制该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野生型为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请写出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丝牵引移到同一极的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也有非同源染色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向同一极的也是非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减数分裂过程中,核基因数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随DNA复制而加倍,而染色体组数只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核基因数目与染色体组数都是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而减半的,因此,二者的加倍不同步,B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因此不同子细胞中核基因组成可能不同,C错误;
D、有丝分裂间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交叉互换也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D。

2、C
【解析】
1、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题图分析:①表示神经递质,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
A、图中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B细胞接受的化学物质①是神经递质,A错误;
B、下丘脑通过神经分泌细胞释放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通过分泌③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才能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B错误;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②③的合成和分泌,以维持内环境中激素水平的稳定性,C正确;
D、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元分解,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过程,对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把几个调节过程以下丘脑的作用为纽带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掌握和应用。

3、B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Prader-Willi综合征是由于15号染色体微缺失引起,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染色体结构异常引起的。

【详解】
A、据上分析可知,引起此病的变异类型同猫叫综合征一样,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A正确;
B、此病由染色体微缺失引起的,不含致病基因,B错误;
C、染色体异常可通过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进行初步诊断,C正确;
D、此病可能是由于母方或父方的第15号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遗传给该男孩的,D正确。

故选B。

4、D
【解析】
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
A、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A正确;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B正确;
C、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C正确;
D、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两条单链,但其碱基序列互补,因而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

故选D。

5、B
【解析】
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

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

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极少数真核细胞无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等)。

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的通道。

【详解】
A、蛋白质和脂质(磷脂)是核膜的主要成分,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A正确;
B、R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
C、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翻译,且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因此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C正确;
D、细胞核内的DNA是遗传物质,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6、B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
B、自然选择的性状,如果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是可遗传的变异,就不能通过遗传逐代积累,B错误;
C、突变的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有害变异在环境改变时也可以成为有利变异,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自然选择会加速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因此会加速种群产生生殖隔离的进程,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不定向没有这两株矮茎豌豆全为高茎高茎∶矮茎=9∶7 染色体数目绿
【解析】
(1)根据题图判断植株同时具有A和B基因才能合成赤霉素,表现为正常植株。

(2)根据“单基因突变植株”判断两个矮株均只有一对隐性纯合基因。

【详解】
(1)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自然状态下发生频率低等特点。

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的存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2)据图可知,同时具有A和B基因才可以进行赤霉素的合成。

矮茎的单基因突变植株应含有一对隐性的纯合基因(AAbb或aaBB)。

确定这两株矮茎豌豆发生突变的基因是否相同,可将两株矮茎进行杂交,若这两株矮茎豌豆发生突变的基因不同,F1基因型为AaBb,可以合成赤霉素,表现为髙茎。

F1自交得F2,F2中共有9种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高茎∶矮茎=9∶7。

(3)体细胞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个别染色体数目变化。

纯合黄色子叶豌豆单体系中,黄色基因可能位于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成单的染色体上。

将正常的绿色子叶豌豆与纯合黄色子叶豌豆单体系的全部个体分别杂交,并将每对杂交组合所结的种子分别种植,已知黄色对绿色为显性,若黄色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则后代全为杂合子,子叶表现型为黄色;若黄色基因位于成单的染色体上,则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子叶绿色∶子叶黄色=1∶1,因此,若某对杂交组合的后代出现绿色子叶时,说明纯合黄色亲本只含有一个黄色基因,即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位于该组合黄色子叶亲本所缺失的染色体上。

【点睛】
本题考查遗传定律、染色体变异、植物激素调节,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和对染色体变异类型的理解。

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图判断正常植株的基因型,根据亲代可能的基因型推测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

8、AABB×aabb或AAbb×aaBB 遵循1/3 先让F2中红色果皮植株自交,根据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可区分出基因型为Aabb的杂合子;再用上步得到的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后代没有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分别杂交,若后代出现红色果皮∶粉色果皮=1∶1,则可区分出基因型为AABb的杂合子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或环境条件的影响)AaBb
【解析】
由题意知,A_bb、AAB_表现为红色果皮,aabb、aaB_呈绿色果皮,AaB_呈粉色果皮;由表格信息可知,绿色果皮与红色果皮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组合方式是16种,且表现型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基因型是AABB×abb或AAbb×aaBB。

【详解】
(1)由分析可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6∶6∶4,表现型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基因型是AABB×abb或AAbb×aaBB。

(2)由题目分析,F2中粉色果皮植株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_其中BB占1
3
,Bb占
2
3
,让F2中所有粉色果皮植株
自交,应用分离定律解自由组合定律的思想,后代出现红色果皮植株的概率为:A_bb(3213
43424
⨯⨯=)AAB_
+
(1215
1
43424
⨯-⨯=
())=
1
3。

(3)F2中红色果皮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若要区分出其中的杂合子,先让F2中红色果皮植株自交,根据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可区分出基因型为Aabb的杂合子;再用上步得到的基因型为aabb(绿色果皮)的植株与后代没有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分别杂交,若后代出现红色果皮∶粉色果皮=1∶1,则可区分出基因型为AABb的杂合子。

(4)根据题述,未引种前F2的性状分离比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6∶6∶4,而引种后F2的性状分离比为:红色果皮∶粉色果皮∶绿色果皮=10∶2∶4,二者相比较,由于植株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说明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或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从分离比上的变化来看,引种后原粉色果皮的部分基
因型的表现型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为红色果皮。

引种前粉色果皮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在F2代中分别占比为
2 16

4
16
,对比引种前后性状分离比变化,可以看出:其中果皮颜色出现差异的基因型为AaBb。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学会分析性状偏离比现象及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

9、抗利尿激素垂体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有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C 加速细胞对血糖的摄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B 抑制减少
【解析】
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血糖调节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其中既有神经调节途径也有体液调节途径。

2.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中激素含量变化的分析方法
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中,如果顺序靠前的腺体被切除,则之后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减少,之前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增加;三个结构所分泌的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激素)中,如果顺序靠前的激素分泌增加(减少),则该激素之后的激素分泌要增加(减少),该激素之前的激素分泌要减少(增加)。

【详解】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激素A(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增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有与该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因此抗利尿激素只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2)正常人饭后半小时,血液中激素C(胰岛素)增多,加速细胞对血糖的摄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3)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B、E、F的分泌量都增加,首先增加的是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激素F(甲状腺激素)的增多会通过负反馈调节,同时抑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激素B、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E。

(4)链脲佐菌素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量降低,导致血糖浓度上升,进而使激素D(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

【点睛】
本题以生命活动调节的概念图为载体,考查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实验结果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0、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人工合成DNA单链特异探针先于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或Mg2+)Taq 将探针水解2n-1
【解析】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原理:DNA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详解】
(1)在基因工程中,目前获取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利用PCR技术扩增、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人工合成。

(2)引物的化学本质是DNA单链,其与模板DNA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3)通常情况下,探针中的GC含量比引物中的略高,这有利于保证退火时探针先于引物与模板DNA结合。

(4)PCR扩增所需的条件包括: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用TaqMan荧光探针技术检测锦鲤疱疹病毒时,在反应体系中要加相应的病毒遗传物质、引物、探针和4种脱氧核苷酸、Taq酶等;由图可知,酶发挥的具体作用是延伸DNA链和将探针水解。

(5)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产物数量完全同步”,因此计算时需要去除原来亲代的DNA分子,因此若最初该反应体系中只有一个病毒DNA分子,经n次循环后,需要消耗TaqMan荧光探针2n-1个。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PCR技术的条件,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1、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相对性状易于区分分离X 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应为EE和ee,F1雌雄个体基因型都为Ee,F2中雌雄个体的性状分离比都应该为3∶1,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所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应在X染色体上显性X E X e X e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