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欣新著《吐火罗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书认为大夏即吐火罗但将月氏与吐火罗联系起来的说法也值得重视作者对此已作了考辩如能更充分地吸取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的新成果可使其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国外对吐火罗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请参看jpmallory和梅维恒victorhmair两位教授合著的塔里木古尸thetarimmummies一书特别是附录一及其所附书目
当然, 由于作者研究的“吐火罗问题”是举世公认的难题, 涉及多种语言和学科, 本书不可避免还存在某些不足之 处, 作者的一些论断也还可以商榷。 正如本书“后记”所说, 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要进一步深入下去, 所以略举数端, 聊 供读者和作者参考。
本书认为“大夏”即“吐火罗”, 但将“月氏”与“吐火罗”联系起来的说法也值得重视, 作者对此已作了考辩, 如能更 充分地吸取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的新成果, 可使其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国外对“吐火罗问题”研究的最新进 展, 请参看 J. P. M a llo ry 和梅维恒 (V icto r H. M a ir) 两位教授合著的《塔里木古尸》(T he T a rim M um m ies) 一书, ③ 特 别是“附录一”及其所附书目。④ 其中涉及的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操吐火罗语和伊朗语民族的关系问题, 特别是伊朗语各 族的起源和迁徙问题, 值得着重研究。作者在《丝绸之路上的原始印欧人》⑤文中讨论了吐火罗人、月氏人、乌孙人的早 期活动及其在东西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希望今后对塞种各部的源流史作更深入的探讨。此外 ,“大 夏”与“吐火罗”勘同的音韵学问题也不能认为已经完全解决, 有待讨论。
约在公元前二千纪末一千纪初, 吐火罗等印欧人群可能到达塔里木盆地。他们在塔里木盆地的迁徙活动, 似乎是 沿盆地南北缘两条路线进行的。南支经且末到达罗布泊地区, 在且末扎洪鲁克和孔雀河古墓沟等地留下了活动踪迹。 这期间可能有部分吐火罗人留居下来, 并在安得悦古城一带形成、发展为一个中心, 即玄奘《大唐西域记》所称“者见货 逻故国”, 而其大部分则又穿过河西走廊, 约在西周时期出现在中国北方。 北支吐火罗人东徙到达焉耆至吐鲁番一线 时, 与向西发展的蒙古人种群体相遇, 其向东发展势头受到遏制, 未能继续东进, 遂逐渐在库车、焉耆、吐鲁番一带绿洲 上留居, 转而从事绿洲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 经数百年发展, 在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随着佛教传入, 他们又借 用一种印度婆罗谜字母斜体拼写自己的语言, 从而留下了在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上极其重要的吐火罗语 (焉耆— 龟兹语) 文献。 作者认为: 焉耆盆地发现的以查吾乎沟口诸墓地为代表的距今 3000- 2400 年内的青铜文化, 是吐火罗 等印欧人群体迁入的结果。 而东徙到罗布泊一带的吐火罗人似有北向发展的迹象, 其表现是哈密发现的焉不拉克文 化, ①出土人骨在第一期墓葬中欧洲人种有一定增长。吐火罗人在东徙过程中, 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留下了一定的影响, 如对尼雅所出 卢文书所用语言② 的分析研究, 证明其中有吐火罗语底层存在, 被称为吐火罗语的第三种方言。
第五章论述西突厥统治下的吐火罗与吐火罗叶护政权。
作者对突厥在中亚的扩张与西突厥统治下的吐火罗, 唐对中亚的经营与吐火罗叶护政权在吐火罗斯坦的统治、 吐火罗叶护统治时期的中亚形势与吐火罗斯坦的突厥化等问题都作了扼要讨论,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 玄奘以 “者见货逻国故地”称呼原大夏之地, 还以“者见货逻故国”指称吐火罗人在塔里木盆地南缘最早建立的国家 (相当于西汉 时的小宛国) ; 吐火罗人在这两个地区分别建立的国家历史几乎同样悠久, 故玄奘均以“者见货逻”称之。
·116·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欧人也发生了接触和联系。所以, 吐火罗人集团在种属、语言以至族称等方面自 然夹杂着各种非吐火罗的因素, 古典作家如斯特拉波所记在进入巴克特里亚之前曾活动于锡尔河以北地区的四部, 即 Tocharo i、A sii、Pasian i、Sacarau li, 可能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作者对大月氏征服大夏与五翕侯的形成、贵霜王朝的建立、萨珊波斯的兴起与贵霜王朝的衰亡、 哒入侵巴克特
里亚等过程也作了讨论。至于贵霜王朝境内的居民, 作者认为以土著化的吐火罗人为主, 进入巴克特里亚的大月氏人 也可能汇入了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在语言上也受到当地居民的影响, 在接受当地经济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同时, 进 而采用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字。
所谓“吐火罗问题”是一个聚讼近一个世纪而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 有些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抱着比较悲观的 态度,W. W. T arn (1869—1957) 教授就说过:“吐火罗人的种族和语言问题是最困难的问题, 如果我能省去会感到高 兴。”③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对沉寂之后, 近十余年它又重新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很大兴趣。这一方面是由于吐火罗语 的语言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另一方面是出于新材料不断发现, 特别是考古学领域的新成果的推动。 而在我国, 除季羡林先生对吐火罗语原典卓有成效的释读外, 经王国维、方壮猷、冯承钧、王静如、岑仲勉、周连宽、张广达、黄盛 璋、耿世民、杨建新、余太山、王宗维、荣新江和本书作者等几代学者的持续努力, 对“吐火罗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了。 本书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问世, 对今后“吐火罗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17·

本书附有中、英文提要, 书末并附“缩略语与参考文献”、① 较详细的英文摘要 (Summ ary) 以及以汉语拼音字母为 顺序的“名词索引”, ② 为读者提供了很大便利。全书行文简洁流畅, 处理复杂问题举重若轻, 符合公认的学术规范, 在 近年来出版的关于古代西北民族史与中亚史的论著中是一部值得认真研读的佳作。
本书除“前言”外, 共分五章。 从研究的时间跨度看, 长达 3000 多年; 从涉及的地域看, 则包括了从中、东欧至中国 北方的广大欧亚大陆和南亚次大陆, 特别是着重探讨了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南缘和中亚及吐火罗斯坦的吐火罗人 的历史活动。
第一章论述吐火罗的族名与族属。 本章中, 列举了东西方各种文字的文献里“吐火罗”一词的不同形式, 其讨论范围包括汉文、希腊文、于阗文、粟特 文、吐蕃文、回鹘文、梵文以及阿拉伯、波斯文献等。作者强调汉文文献中的“大夏”、“敦薨”、“敦煌”、“去胡来”、“兜勒”、 “吐呼罗”、“吐豁罗”、“兜沙罗”、“者见货逻”和“胡卢”等均可与吐火罗勘同, 而不赞成“大月氏”即吐火罗的观点。至于已 故贝利 (H. W. B ailey) 教授研究的于阗语文献中的 Gara 和 T taugara 或 ttaudаβgara, 伊朗学家亨宁教授认为, 最后一个 名称指“同罗”。 本章认为前者指于阗至罗布泊一带的吐火罗人后裔, 后者指敦煌一带的吐火罗余部。 吐蕃文书中的 Phod- kar 可能指活动于从敦煌至罗布泊一带南山中的吐火罗人, 大概相当于上述于阗文书的 T taugara, 这一点可与 汉文和古典文献中的记载相互印证; 而 T ho- gar 和 T hod- dkar 则可能指吐火罗斯坦的吐火罗人。 对吐火罗人的族属, 本章以吐火罗语文献的发现和解读为线索, 结合语言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和遗传学的研 究成果, 认为吐火罗人是古老的印欧语民族之一, 他们操一种属印欧语西支, 即 Cen tum 语组的语言, 在体质上则表现 出高加索人 (白种人) 的特征。 作者指出, 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葬发现的距今 3000 余年的人类遗骨很可能是某支 吐火罗人的遗存。由于各支吐火罗人各自的发展道路不同及所处的地理、文化环境的差异, 从而最终在各地以不同民 族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以上认识和推测都是有较充分根据的, 体现了当今“吐火罗问题”研究的新的进展。 第二章论述吐火罗人的族源及其迁徙与分布。 作者推测吐火罗人的故乡可能在中欧或东欧某地 (波兰一带) , 公元前三千纪上半期东迁南俄草原, 又经中亚草 原, 穿过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到达中国北部。④ 阿法纳西耶沃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和所谓“库尔干 文化”(Ku rgan Cu ltu re) 的一部分可能是吐火罗人活动的遗存。 吐火罗人的东迁是印欧人东徙活动的一部分, 其间他
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吐火罗人, 本书论述颇详。 其中有些论点很值得注意, 如一般认为 羌为羌族的一支, 羌 国中的主体民族是羌人当属无疑。 但 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胡来”依黄文弼先生考证, 当为族名, 或即吐呼罗之 对音, 大夏之异名, 故 羌国人应有吐火罗人, 至少其统治民族为吐火罗人。又如玄奘所记者见货逻故国, 回鹘文玄奘传 译本残卷作 tox rβi, 斯坦因考定为现在的安得悦, 曾在此地废址城墙内挖出 卢文书, 城市住居遗址发现有唐开元七年 (719 年) 汉文文书, 寺院曾出土婆罗谜字及藏文、汉文文书。一般认为这个地名的遗留与古代月氏人西迁有关, 作者则 在岑仲勉、余太山先生考证基础上, 认为很可能就是汉代的小宛国, 系吐火罗人所建立的国家。
第四章论述吐火罗人在中亚的前期历史活动。 所谓“前期”, 指吐火罗人对巴克特里亚的征服至突厥崛起并将其 势力伸入中亚这一时期。
本章认为, 在希腊人统治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际, 已经到达锡尔河北岸的吐火罗等四部越过 锡尔河和阿姆河, 结束了希腊人在巴克特里亚的统治, 建立了在东西方文献中分别称为大夏和吐火罗的国家。其领土 东扼葱岭, 西接波斯, 北自铁门, 南到大雪山 (兴都库什山) , 都城为蓝市城。④ 因此吐火罗 (大夏) 人南下占据巴克特里 亚, 逐渐形成以此为中心的吐火罗斯坦, ⑤ 亦即玄奘所谓“者见货逻国故地”, 这与上面说及的“者见货逻故国”并不是一回 事。
《史林》2003 年第 4 期
·书评·
评王欣新著《吐火罗史研究》
徐文堪
本书作者王欣教授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曾在新疆博物馆工作, 从事丝绸之路古代民族文物、历史与文化研究, 取 得显著成绩。 1997 年获博士学位后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副 主任。他所致力的印欧人及其文化的东传和影响等课题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并已发表论文多篇, 引起国内外 学术界的关注。 本书作为《西北民族研究丛书》的一种, 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修改、增补而成的专著。① 这是自 1957 年冯承钧先生的译文集《吐火罗语考》② 出版以来, 由国内学者自行撰写的第一本探讨“吐火罗问题”的专书。
① 《吐火罗史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7 月出版。 ② 《吐火罗语考》,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 年出版。 ③ 《巴克特里亚与印度的希腊人》(T he G reeks in B actria & Ind ia) , 第 288 页。 ④ 汉文献中的“大夏”即指吐火罗人。
第三章论述河西走廊及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吐火罗人。
本章认为: 公元前 3 世纪后半叶, 大部分河西一带吐火罗人因受月氏、乌孙之间争战影响, 沿天山北麓西迁伊犁 河、楚河流域, 余部则退保南山。至公元前 177 年前后, 月氏在匈奴打击下亦西迁中亚, 史称“大月氏”, 其余部“小月氏” 则同敦煌南山残留的吐火罗人相混合。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河西吐火罗人余部可能仍与“小月氏”一样过着游牧生活, 并可能与当地羌人部落发生接触。 降至隋唐, 这些吐火罗人重新出现在汉文、吐蕃文、于阗文文献记载中, 如吐鲁番文 书的 Phod- kar 指活动在河西和楼兰地区的吐火罗人。至 10 世纪后, 他们可能汇入了被称为“仲云”的民族融合体中。 此外, 塔里木盆地南缘吐火罗人后裔的一部分被称为“龙家”③ 的焉耆吐火罗人后裔也相继进入河西。 于阗语文书的 Gara、dūm 和 T taugara 都指吐火罗人, 他们曾汇聚于河西, 但已经是三个不同的部族了。
在简短的“结语”中, 作者对全书作了概况和总结, 指出印欧人中的吐火罗群体横跨欧亚大陆的迁徙活动世罕其 匹, 为早期印欧文明的东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并在西方文化的东渐与东方文化的西传上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① 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1000- 500 年。 ② 一种西北印度俗语, 或称为犍陀罗语。 ③ 于阗语文书作 dūm。 ④ Bactra 的别称 A lexandria 的略译形式。 ⑤ T ukharistan,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下方叙利亚文字第 6 行作 thw rst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