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阅读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白》阅读感想
在阅读了《告白》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深刻的感想。

这本书先有电影,后有小说。

我先看了电影,再看了书,因此在了解剧情的情况下,能够更加专注地挖掘主题和细节。

我惊讶地发现,这本书的分类一直是“推理”,但实际上,作品大部分都是现成的演绎。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挖掘一下推理背后的弦外之音。

小说和电影在情节上有一些差异。

电影明显地把重点放在了前后两部分,中间关于直树的故事被压缩了,而关于美月的情节则有所拓展。

这样的详略安排有助于放大主线人物的性格和关键情节的铺陈,但也削弱了配角和细节的效果。

小说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配角的设置,其次是连续的、大篇幅的独白。

这也是改编的难度所在,电影能还原大篇幅独白的文学代入感,以冷静而不乏感性的态度陈述事件经过,却无法像小说那样在恰当的地方付之阙如。

这一点在小说的最后一章有明显的体现,电影中伴随着森口老师的来电修哉丰富变化的表情小说里没有一个字的对应描写。

甚至到结尾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独白。

不带任何转折、场景、心理描写而随着独白的结束戛然而止的故事讨巧地成为了极佳的阅读体验。

我杜撰了一个名词来描述本作里集中体现的手段——「间接受害制裁法」。

即施害者的目标受害人往往是因失去了最在意的事物而间接得到伤害,因弱点暴露且被轻而易举地击碎达到的伤害加成。

未成年人的内心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恰如其分的审视。

多半是出于成年人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总是喜欢简单粗暴地贴标签、归类、封装、管理,这便导致了未成年人渴望得到额外关注的想法愈发强烈。

可怕的是,在道德伦理方面模糊、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年纪,采取的途径容易走向极端,且在此欲望的趋势下愈挫愈勇。

这便是渡边修哉的原罪。

简单粗暴地分析下,中二两字足矣。

扩展阅读便是因家庭分裂导致潜藏的俄狄浦斯情节被激发,生母又是智商极高的人,得到了遗传的眷顾天资不差,本该安于优等生的荣誉活在制定好的框架中,却为了博得关注倒行逆施,不惜采取极端手段。

在自暴自弃和恃才傲物的权衡中走上偏执的道路。

然而,这样的未成年人该不该受到制裁?该如何制裁?这是本作探讨的另一个话题。

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了最公允的制裁方法。

作者认为,在这个案例中,有必要暂时抛弃不伤及无辜的人道主义精神,因为这是为了成全更上层的人道。

所幸没有真实的案例来让看客们明白这一点,人道与人道本身的矛盾所在。

如森口老师所言,就算她选择暴力复仇,修哉死前仍是毫无悔意,这并不是最佳的复仇手段。

她选择了心理制裁,看似是大人与小孩较真,恃强凌弱且小心眼,但正是因为这一观点的包庇给了未成年人无法无天的倚仗,心理制裁却是这一弊端的终结者。

你若无法将心比心,就由不得我以牙还牙。

这竟然有意无意地暗合了「相信教育能使他们变善」的圣母理念,正如其丈夫换掉牛奶
的善意初衷,然而血淋淋的实行代价也让各位推崇者见识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偏袒则显得浅薄。

可以见得,渡边修哉的心理其实是多方面映射。

比如他极端恋母的原因是家庭分裂后得不到关注,以及养母和生母智商上的差距使他「对笨蛋们充满蔑视和排斥心理」,而生母的形象愈发神化以至于渴望得到其关注来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证明自己的能力本无错,但情节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区别于叛逆的倒行逆施。

这体现在「得到负面肯定比得到正面肯定」更值得显摆,以及「杀人犯罪才是大新闻」。

从制造各种刑具来虐杀流浪猫狗便可窥见其扭曲人格,对生命的不屑一顾是任何凶手犯罪的资本。

更无怪乎他在得知爱美之死不是因为他引以为傲的装置而是笨蛋队友为了脱罪而实施的愚蠢行为时的懊悔,他的关注点从来都是自己是否得到了预期的关注。

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并不突兀,伏笔便是修哉发明钱包的新闻被路娜希事件冲刷得一干二净,这是情节的合理安排,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此外,北原美月这一角色在书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是未成年人黑白不分盲目崇拜的一个典型。

基本上,本书中未成年人崇拜的标准只有一个,那便是「做出同龄人无法做到的事」。

而这点毫不关乎道义,十三岁的孩子对道义的定义基本上是模糊的,价值观也容易随波逐流。

而新闻媒体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只关乎话题的劲爆程度,因为这是与他们的收益挂钩的,却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职业本能将造成怎样的蝴蝶效应。

书中明确提及「既然杀人犯少女的真实姓名和长相可以出于保护而隐匿,为什么要把“路娜希”这样无关紧要的网名透露出来,致使它成为同龄人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确实诚如文中所言,这造成了错误的价值导向,即将杀人犯神化,不仅使
杀人犯陷入深深的自我陶醉中,还使尚无判断能力的少年少女们错把无知当个性,形成一种「很酷」的错误认知。

这便是北原美月为后续事件铺设的背景,让所有信手拈来的恶意有理有据。

最终她的死也贡献给渡边修哉性格的塑造中,形成一个因果回环,正如直树之母和直树,森口老师认为这是自作自受。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罪与罚》,并探讨了罪与罚的问题。

关于罪的精心铺陈在于罚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手段的残忍能让人清楚地认识到关于未成年人心理教育的漏洞的严重性。

重重诱因堆砌起的悲剧回归到了教育的两难问题,包容或是教训。

《告白》是一本很有思想深度的小说,通过对一起校园谋杀案的深入剖析,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心理等多个重要议题。

作者的态度清晰明确,希望通过这本书引起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同时也呼吁大家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让他们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