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拓展学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拓展案
1.过程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礼入法”便成为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传统法律渗透的萌芽。

主要表现是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法律,改变法律条文的意义和内容。

(2)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礼入法继续深化。

这一时期的法典为儒家所制订,他们尽量将儒家思想的核心“礼”渗入法典,改变了法家所制订的法律内容、精神,使法律儒家化。

(3)以礼入法在隋唐时期成为中国法律的正统,一直沿用到清末。

《唐律》在以礼注释经典、完善司法原则与制度方面将法律儒家化巩固了下来,由此唐律亦被称为“一准乎礼”。

2.以礼入法的核心思想
(1)礼不仅是立法的指导思想,也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法律重视身份的差别。

主张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别,将贵族及官吏划为特权阶层,将庶人划分为非特权阶层。

(3)强调义务与责任,维护君权、父权、夫权。

三纲五常是古代法律的指导原则。

(4)以刑法为主。

儒家认为“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

法律以刑法为主,重在惩罚和报应,兼有警告预防的作用。

三、唐宋政治变革
1
2.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

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替,形成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

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

元代中书省下设六部,掌握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人在政治上的权重削弱,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隋唐统治者大多为门阀士族出身,宋代大多为士大夫出身,文人政治特点明显。

宋代文官制度的完善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局面。

4.社会阶层变革
四、宋代的文官政治
1.原因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2)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3)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4)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概况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

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

“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

这样,两宋时期的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3.评价
(1)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2)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五、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及特点
1.历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变与不变
[说明] 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州的地位呈现由高到低的演进,二级、三级行政设置是古代行
政区划的主体。

2.沿革的特点
(1)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则是相对的。

(2)不同历史时期,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是有差异的。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其行政区划的地位较高,设置也比较密集,经济落后地区则相反。

(3)我国每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最为频繁的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如元为行省,其辖区范围、行政职责和官员的设置都有差异。

(4)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5)愈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地位愈低的发展趋势,如县是我国较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至元明时期则降为四级行政区划单位。

(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在郡县制时代以二级制为主,州制时代和道路制时代以三级制为主,省制时代前期以四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

六、唐代商品经济繁荣的特点
交通发达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唐代在广州等地还设有市舶使,掌管海外贸易、关税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邸店
城市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不仅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当时的长安还是世界性的大都市。

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

唐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夜市
市场比较发达特别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而偏远的农村小镇也大行商业,草市更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城镇
商人众多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
货币的统一和汇兑的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和汇兑制度
私有制的发展
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

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规模不断缩小,民营规模日渐扩大,这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的趋势的反映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

在宋代,雇募制成了普遍的方式
国家干预的减少
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
给民间。

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
人的力量
国家更多使用经
济手段管理
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
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八、宋代“商业革命”
1.原因
(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4)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5)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6)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整个中国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创造了空间。

2.特点













币,





城市兴盛
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
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商品经
济繁荣
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
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
榷场贸
易发达
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

榷场
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
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

所以榷场的设置,
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