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与发展。
一、农村家庭养老现状1. 人口流动与留守老人问题:随着农村年轻人的大规模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现象日益严重。
留守老人面临孤独、无人照顾的问题,丧失了正常的社交和照料。
一些留守老人因为缺乏日常照料而患病甚至过早离世。
2. 养老服务不足: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养老机构稀缺。
很多农村家庭无法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养老照料,导致老人生活质量低下。
3. 缺乏养老保障措施:由于传统习俗和观念,农村家庭对养老保障的意识较低。
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险和福利政策,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薄弱。
2. 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政府应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确保老人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养老保障。
鼓励农村家庭建立养老基金和家庭养老保障体系,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
3. 加强对留守老人的照料: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留守老人的关爱和照料,开展定期走访活动,提供给老人精神和心理支持,缓解他们的孤独和焦虑。
4. 协调城乡养老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城乡养老发展的协调。
通过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提高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实力和自我保障能力。
5. 加强农村家庭养老教育:通过农村家庭养老教育,提高农民的养老意识和养老技能。
引导农村家庭养老方式的转变,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养老工作,形成相互扶持的养老模式。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养老保障措施,关心照料留守老人,促进城乡养老发展的协调,加强养老教育,提高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和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
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农村家庭养老现状1. 养老意识不强由于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较低,养老意识相对较弱。
很多农村家庭没有养老保险,缺乏对养老问题的认识和规划。
在他们的观念中,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依赖子女,认为子女有责任养老,自己不需要另行打算。
2. 人口学结构不合理农村老年人口增长迅速,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
大量年轻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家庭养老能力不断减弱。
这使得农村家庭无法承担养老的经济负担,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3. 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养老机构资源匮乏,农村家庭养老困难重重。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养老服务和设施难以提供给农村老年人。
农村地区缺乏老年人照料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
1. 增强家庭养老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逐渐改变。
农村家庭应加强老年人的养老意识,增强家庭养老的能力。
这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的推广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
2.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由于农村地区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提供老年人关怀、休闲、康复等各种服务。
提供社区医疗、健康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 推广养老院开办模式养老院作为老年人的重要养老选择,可以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办养老院,提供养老服务。
加强养老院的监管,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推广养老院的开办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困难。
四、结论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仍然严峻,但同时也面临发展机遇。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1. 引言1.1 城镇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养老面临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大量农村老年人口涌入城镇,并丧失了在农村的社会关系和支持网。
他们面临着孤独、失落和被边缘化的风险。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流加剧,留守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缺乏照料、关爱和支持,增加了养老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城镇化也带来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养老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质量低下,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较差。
城镇化对农村养老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和解决。
1.2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十分严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生活,导致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增加,养老问题愈发突出。
现阶段,农村养老主要依靠传统家庭模式,子女养老的模式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单身老人和留守老人数量的增加,子女养老模式逐渐失效,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不健全。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率低,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给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老年人经济来源单一,经济状况普遍不佳,并且缺乏完善的养老金制度和长期护理机构。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合作,积极推进农村养老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2. 正文2.1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制度的变革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制度的变革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过程。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逐渐流入城市,农村养老模式也面临着重大的改变和调整。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制度需要适应人口流动和聚集的新趋势。
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和农村集体养老保险,但随着孩子外出务工和老年人迁徙到城市,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福利覆盖面和水平。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摘要】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从历史演变、城镇化影响、资源整合与利用、服务发展方向以及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对农村养老进行探讨。
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城乡养老制度整合的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关键。
农村养老面临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倡导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构建全方位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实现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养老、制度演变、影响、资源整合、服务发展、保障机制、整合、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农村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需求急剧增加。
随着生育率下降和医疗水平提高,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养老需求也愈发迫切。
如何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农村养老体系不完善,需要加强建设。
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养老设施和服务供给不足,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机构和人才队伍,导致农村养老质量参差不齐,老年人养老环境较为贫乏。
农村养老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农村养老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剧城乡差距,阻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农村养老在城镇化背景下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难以为继。
子女外出打工和城镇化进程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人孤独、无人照料的现象日益突出。
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
城镇化意味着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凸显。
本文旨在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与发展。
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养老观念变化。
城镇化使得农村家庭的养老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农村家庭普遍认为子女是养老的依靠,在老年时期,子女会照顾父母。
随着子女们都进入城市工作,事实上,他们已经无法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
农村家庭的养老观念逐渐转变为依靠政府福利来解决养老问题。
二、养老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的医疗、养老设施相对较少,质量也不高。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农村地区缺乏优质的养老资源,导致了农村家庭养老的困难。
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低,养老金水平也普遍偏低。
这使得农村家庭难以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使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三、独居老人增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纷纷去往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日渐孤独。
由于老人子女都在城市工作,老人们往往面临独自生活的困境。
这不仅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困难,也对老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农村家庭养老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加强养老观念教育。
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养老观念教育,引导农村家庭的养老观念向"多元化养老"转变。
鼓励农村居民注重个人养老能力的培养,适当提高个人养老金缴费比例,以提高个人养老能力,并减轻政府的负担。
二、提升养老服务设施。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养老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推动养老机构的建设,并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
三、加大对独居老人的关爱。
政府应加强对独居老人的关爱,通过社会福利政策为独居老人提供更多经济支持。
社会应该形成一种风气,邻里互助,关爱老人,让独居老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心。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的人口流动性也在逐渐增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谋生,农村的老年人口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养老问题。
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保障农村养老的权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进行探讨。
一、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1.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一直在不断上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意味着农村养老问题将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子女支持不足在过去,农村的养老模式主要依靠子女的赡养,但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留在城市,这就导致了在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上会出现支持不足的情况。
子女远离家乡工作,照顾父母的责任也转嫁到了农村老人的身上,对于没有子女或者子女赡养能力不足的老年人来说,养老问题将日益凸显。
3. 养老设施不完善相对于城市,农村养老设施的建设和优质资源的供给相对滞后,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都相对欠缺。
这就导致了农村老年人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环境不佳、医疗资源稀缺、服务不足等问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养老设施的不足将越发凸显出来。
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策略1.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要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益,就需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这既可以缓解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政府还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提高覆盖率,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
2. 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要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就需要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水平,包括建设农村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开发养老APP等,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拓宽养老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打工,未老先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村养老问题势在必行。
城镇化背景下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压力所在。
一、农村养老主要问题1.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破裂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家庭养老模式逐渐破裂。
因为子女都去了城市,长辈们在农村没有照顾者。
2.缺乏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农村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只有一些个体户或者小规模老年人托管中心,且服务质量有限。
3.养老服务设施匮乏农村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滞后,养老设施和服务也难以跟上城市的步伐。
农村的养老设施和服务设施匮乏,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4.农村枯木逢春的陈年传统观念在农村,很多人还有认为“养儿防老”的观念,认为子女离家工作不是长期之计,所以纷纷把退休后的生活寄托在子女身上。
因此,农村的老年人多数没有另外的生活保障。
二、解决方案1.构建政府、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养老体系由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特殊性,三位一体的养老体系是比较适合的,应当使政府、社区和家庭的养老职责合理划分和协调。
2.发展居家型、社区型、机构型多样化养老服务发展特色化的、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建设具有管理、医疗、护理等功能的综合性服务机构、社区中心等,以配合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的居家式服务。
3.前瞻性的政策研究,以解决老年人抚养问题在政策上,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离退休人员的“再就业”,进一步提升农村离退休人员的人力资源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他们重新融入市场,增加家庭收入,改变传统的老年人或家庭“子女养老”的观念。
4.联合公益性和营利性力量实现养老安排无论是政府、社会福利组织还是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贡献的企业,都可作为养老服务业的参与者。
而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构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养老服务体系。
三、挑战和风险1.资源不足导致养老服务的质量目前农村的养老资源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日益显现。
这一过程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农村养老问题。
随着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面临着经济、医疗、精神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农村养老现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愈发突出。
根据中国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户籍老年人口达到2.54亿,占人口总数的18.1%,而其中绝大多数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增长迅猛,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医疗服务落后,使得农村老年人群体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1.经济问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生产,收入来源相对单一。
随着子女向城市发展,留在农村的老年人很多时候需要自行生活。
经济问题是农村老年人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医疗问题: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条件较差。
老年人群体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更需要医疗服务,缺乏医疗保障成为了老年人群体的一大问题。
3.精神问题:随着子女向城市发展,很多老年人在农村生活变得孤独,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关怀和陪伴。
由于子女的离开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老年人群体因此而受到精神上的创伤。
二、解决思路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1.多方共建: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建设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政府可加大对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投入,完善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设施。
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也可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中来,为老年人提供陪伴、精神慰藉等服务。
家庭在子女劳动力迁徙过程中,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和陪伴。
2.建立养老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居住和生活设施。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外流到城市,导致农村养老问题逐渐凸显。
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成为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面临着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精神伙伴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服务体系仍然相对不完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
需要从政府、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做出合理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补充,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需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增加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完善农村养老金补贴政策,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政府还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加便捷、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促进农村养老产业的发展。
在社会层面上,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和公益事业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怀。
通过开展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体育锻炼等形式,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其生活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在家庭层面上,家庭成员亦应该更多地关心和照顾老年人,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应该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使其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除了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努力之外,农村老年人自身也应该注重自我养老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他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积极参与社会组织的活动,建立更多的社交和交友圈子,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农村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积极学习养老知识,提高养老技能,提升自身的养老能力。
老年人还应该适当进行个人养老金储备,以应对未来的养老需求,增加自身的养老保障。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建立起覆盖面广、保障性强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
农村家庭养老是一个关乎全民福祉的大课题,与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需要不断研究并改进,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解决老年人福利问题,保障农村家庭养老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1. 农村家庭养老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留守老人数量急剧增加。
目前,农村老年人面临着独居、孤独、生活无人照顾等问题。
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农村家庭甚至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没有,无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2. 家庭养老承担压力大在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中,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方式。
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家庭养老的单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现实中,许多农村家庭养老人员面临着养老压力大,生活困难等问题。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发展趋势1. 逐渐形成多元养老模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必然会向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外,家庭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等也会逐渐发展起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养老方式。
2. 参与度提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老年人会与城市居民相互接触,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和服务,逐渐增强了参与城市社会的意识。
这也将促使老年人更多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3. 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为了适应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的发展需求,相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也将得到加强和完善,包括养老制度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以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实际需求。
四、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发展策略与建议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和福利制度建设,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以缓解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与发展,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养老现状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养老负担加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家庭养老的责任主要由老人子女承担。
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养老负担加重,老年人的照顾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2. 养老服务不足: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加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导致农村老年人享受到的养老服务相对落后。
3. 养老保障不完善: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在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较低,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有限,农民缺乏充足的养老储蓄,导致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二、养老发展趋势针对农村家庭养老现状,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发展趋势:1. 引入社区养老模式: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地区需逐步建立起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可以提供更为便捷的养老服务,更好地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
2. 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农村地区需要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
政府、社会组织等应当提供相应支持,鼓励投资兴建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3.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提高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水平,增加农民的养老金收入。
鼓励农民积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三、解决措施为了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政府应推动建立起覆盖农村各地的养老服务网络,提供便捷的养老服务。
可以通过培训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建立养老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随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凸显,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投入、建立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以促进农村家庭养老事业的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趋势也在日益加剧。
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愈发凸显,建立健全的家庭养老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地调研,分析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1.家庭养老主体逐渐过渡到老人孩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留下了老人和儿童。
这导致许多老人无法得到照顾和照顾资源,因此更多的老人需要依赖他们的孩子。
2.家庭养老空间的减少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建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许多农村家庭由传统的老房子转向了新的高层建筑,房屋面积的缩小和独立厨房的减少导致了家庭养老空间不足。
3.老年人养老需求的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养老需求也随之提高。
许多老人需要优质的医疗保健,精神愉悦和社交支持等服务,这些服务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二、存在问题和挑战1.经济支持体系不成熟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体系不完善,许多人缺乏养老基金和养老保障计划。
由于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完善性,许多人会直接把家庭养老的负担转移到子女身上,导致家庭财务负担过重。
2.养老基础设施薄弱在农村地区,许多养老设施是不完善的,公共养老设施的建设进度缓慢。
这也导致了许多老人不得不依赖于家庭养老,而不是在社区或其他养老设施中得到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3.家庭养老的质量难以保证在很多情况下,农村的家庭养老的质量很大程度受到孩子的责任和能力限制。
家庭养老往往无法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医疗支持,容易面临风险和疾病的突发事件。
三、解决方案1.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政府需要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帮助老年人减轻经济负担。
此外,还应该鼓励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农村老人提供必要的保险服务。
2.加强家庭养老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政府应该加强对家庭养老的政策支持和管理,建立更加完善的家庭养老服务网络,优化农村家庭养老资源配置。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现状与发展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迁入城市,这也使得许多农村家庭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家庭养老具有独特的发展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缓解和解决。
一、农村家庭养老现状1.家庭养老供需不平衡由于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农村家庭养老中,供给和需求呈现出了不平衡的状态。
许多农村老人没有得到妥善的照顾,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
2.老年人收入较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收入也较低。
由于缺少养老金等福利,许多老人在退休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面临较大压力。
3.家庭养老意识薄弱在农村家庭中,家庭养老意识较为薄弱。
许多家庭没有进行养老规划,缺乏对老人养护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优质、有效地供给老年人养老服务。
4.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许多地方缺少养老服务设施。
农民需要到城市才能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但在城市又面临着高昂的生活费用和社会融入难题。
对农村老人、家庭成员和全社会加强家庭养老意识教育,提高其对家庭养老的关注和认识,营造家庭养老关爱氛围。
2.建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从政策和经济补贴等方面出发,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包括社区医疗设施、康复机构和老年活动中心等,以为农村老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3.发展农村产业搭建养老基地适当地支持发展农村产业,利用现有空闲土地或旧址建立养老基地、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等,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和精神慰藉。
4.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政府职责和义务,鼓励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养老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和保障。
总之,农村家庭养老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建立和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更加完善和优质的服务回报这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老年人。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摘要】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面临诸多挑战与改善机遇。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养老的现状,指出存在着养老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养老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人口流失、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政策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养老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
改善措施方面,可逐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的普及和提升服务水平。
探讨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可能性,加强城乡之间的养老服务衔接。
需要关注未来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借鉴城镇化对农村养老的启示,推动农村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农村养老、影响、现状、挑战、政策、改善措施、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启示1. 引言1.1 城镇化背景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农村老年人口逐渐增多。
这种人口流动使得农村养老面临诸多困境,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农村留守老人增多,养老资源匮乏,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城镇化也为农村养老带来了新的机遇,城市养老服务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会。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村老年人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有利于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的双重影响,如何有效应对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农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正文2.1 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农村养老是指农村老年人在老年时期所面临的养老问题。
目前农村养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老龄化程度不断提升,养老压力逐渐增大。
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落后。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老年人面临着养老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养老照料和关怀。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老龄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农村养老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存在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我们来看一下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
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日益严重。
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农村中老年人口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农村养老问题的存在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养老资源相对匮乏,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金缺口较大,很多老年人无法享受到养老福利。
农村养老设施建设滞后,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农村养老服务和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医疗和护理人员。
农村养老观念和文化相对落后,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度不高,缺乏社交和交流的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数量。
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实现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发放和保障范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要加强农村养老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建设,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还应加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融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改善农村养老的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加强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才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安享晚年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农村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面临各种与养老有关的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城镇化的进程给农村养老带来了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农村养老的基本情况我国农村地区属于劳动力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而农村老年人的数量也日益增多。
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数已经超过2亿,占到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其中超过70岁的老年人口达到3800万。
但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受到了许多制约。
首先,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落后,福利保障缺少,养老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其次,农村的老年人普遍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各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影响,导致养老问题愈发突出。
此外,因为农村地区在开发中被边缘化,社区设施和服务也相对缺少,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城镇化对农村养老带来的挑战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面,但对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带来了一些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老年人的城市迁徙。
许多农村老年人由于子女在城市工作、学习等原因,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城市里居住,这使得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养老的条件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流失。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逐步减少,这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流失,导致农村地区的服务设施的缺乏。
3.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的落后。
目前,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相对落后,养老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城市化给农村地区的社保体系和福利保障带来了许多机遇,如:低保制度、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等,但也给农村地区的贫困户带来了困难。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的投入,完善农村地区的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稳定。
2.推进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散居在农村的老年人面临着生活照顾、医疗保障、精神寄托等多重难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养老问题将愈加严峻。
因此,探讨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十分重要。
首先,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是“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在这种背景下,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村老年人享受与城市老年人平等的待遇。
政府可在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建立职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机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老年人在服务上得到公平对待;同时,加强对农村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吸引社会公益性机构、企业等投资兴办农村养老机构,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可靠的养老服务。
其次,农村养老问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问题,也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目前,享有优良家庭传统文化的老年人在农村依然占很大比例,他们渴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可以利用“老年人+大学生”、“老年人+志愿者”等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寄托。
最后,探讨农村养老问题,还需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识和能力。
政府可开展养老知识普及活动,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一批专业的社工,提高社工工作的专业性。
同时,还可鼓励老年人团体或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化养老,通过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总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社会各界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养老意识和能力。
通过共同努力,让老年人在农村生活得更加幸福、健康、有尊严。
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影响探讨

现代经济信息62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影响探讨杨全林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心摘要: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渐落实,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趋向于全覆盖,而现阶段更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将“全覆盖”真正的落实。
在城镇化的发展规划中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列为重要的环节,可谓是发展途径的有效转换,也是为社会制度稳定发展所打下的良好基础,笔者针对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发展过程进行了切实的分析,并对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力求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真正的实现全覆盖。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影响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62-01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作用,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可以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有效的分析,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否实现全覆盖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考核标准则是由宏观问题转向微观问题的重要标志,那么现阶段提升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以及真正的实现全覆盖则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简析现代的养老保险制度由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组成,这一制度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九一年,我国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随后在企业中进行试推,在一九九七年我国又对其进行了更新和修改,随后又颁布了《关于建议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一法规是面向企业的职工而推行的。
而另一方面,一九九二年由民政部牵头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二零零九年在农村居民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后又在二零一一年将城镇居民归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
直至今日,我国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形成了全覆盖的趋势,并且依旧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1]。
由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推行接近一致,所以我国在基于实践发展形式的情况下,在二零一二年对其逐渐的进行合并,而后在二零一四年我国又颁布了相关条例《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合并进行了明确,由于二者在衔接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通过这一条例的推行使得二者的衔接矛盾得以充分的解决。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

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探讨城镇化是近年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它以城市为中心,推动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养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需要我们关注和探讨。
城镇化带来了老龄化的挑战。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的年轻劳动力逐渐减少,而老年人口却在增长。
这就导致了农村养老资源的匮乏和养老服务的不足。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年轻人去了城市工作,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和祖父母,导致许多老人独居或空巢。
他们面临着孤独、无人照料的困境,需要社会关注和政府支持。
农村养老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养老设施的缺乏。
农村地区的养老院、疗养院等养老机构相对较少,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二是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在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对健全,但在农村,农民的养老保险待遇较低,无法保证足够的养老金。
三是养老服务人才短缺。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相对匮乏,使得农村老人享受不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四是生活质量差异明显。
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养老条件和生活待遇较为落后,老人们的生活质量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农村养老条件。
加大养老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更多的农村养老院和疗养院,提供给老人们良好的居住和护理环境。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养老金待遇,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培养更多的养老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
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应该关注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努力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农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作者:潘瑜来源:《卷宗》2018年第14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孝文化繁荣的国家,家庭养老作为农村主要养老模式,有效保障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城镇化快速发展冲击着旧有的社会体系和道德观念,农村老人成为受影响最大的社会群体之一。
城镇化建设大规模征用农村用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农村失地农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增多,家庭养老中土地、子女照料、情感慰藉这些养老资源不断丧失,农村养老问题进一步凸显。
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对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平稳推进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家庭养老失地农民空巢老人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可喜成就,同时,农村旧有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受到冲击,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老龄化日益加剧,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尤为突出,农村老人作为弱势群体,出现了一系列老而不养、“空巢老人”、遗弃老人等社会问题。
中共十九大报道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研究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养老,尤其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养老的诸多问题,有利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也有利于城镇化快速平稳推进。
1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现状1.1 家庭养老仍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农村养老,指农村的老年人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能够安度晚年。
传统意义的养老往往指经济上的保障,但现代意义上的养老,应该涵盖三个纬度:经济供给,生活照料,情感慰藉。
目前我国农村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劳动收入、子女供给、亲友赠送、征地补偿、农村养老保险金、政府救济等。
根据老人的居住情况,如老人自己居住、同子女居住,同子女以外亲友居住、住养老院、住五保中心、日间住“托老所”等,基本可以判断老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主要支持力。
虽然情感慰藉无法定量定性研究,但仍是老人晚年生活质量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影响着老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根据经济供给、生活照料、情感慰藉这三项养老支持力,农村养老一般主要划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集体养老等模式。
虽然社会养老、互助化养老、乡镇(村)养老这些养老模式在农村逐渐兴起或试行,但家庭养老仍是农村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指以家庭为载体,老人依靠子女提供养老资源,由子女负责养老的方式。
家庭养老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养儿防老”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虽然家庭的功能在不断弱化,但老人仍愿意同子女共同生活,满足情感需求。
甚至,在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的情况下,受传统思想束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怕让子女背上“不孝”的名声,仍然会选择家庭养老。
另外,农村老人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农作物产出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日常生活所需,老人为了减轻子女负担或者出于自尊,在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会一直从事农作经营,自我经济支撑,恋土情结加上“叶落归根”观念,老人一般不愿意外出选择其他养老方式。
1.2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分析在社会变迁加速、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家庭养老模式作为农村主要养老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也有着其他养老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家庭养老使得孝道得以弘扬,传统美德得以延续,老人同子女、家人一起生活,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颐养天年。
二是家庭养老无论在生活开销还是日常照料方面成本低,适合目前农村现状。
二元制经济导致国家对农村养老资金投入不够,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起步晚,虽然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日益广泛,但保险水平偏低,难以应付过高通货膨胀,农民很少有退休金,很多老人积蓄有限,养老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
同子女一起生活,额外的生活开销少,小农经济又能为家庭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另外,同家人一起生活,无需另外雇人专职对老人进行看护,减少了大额开支,家庭养老是目前农村大多数家庭在经济上能够承受的养老模式。
三是目前农村养老服务不够发达。
农村的家庭服务业刚刚兴起,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养老机构设施少,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不同需求,养老专业化人员匮乏,甚至一些农村养老机构聘请农村家庭妇女代替专业人员,缺少医疗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难以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
虽然家庭养老有诸多优势,并作为农村主要养老模式延续至今,但作为自然经济和农耕思想的产物,在生产生活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弊端也很明显。
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一方面巩固了家庭养老模式,另一方面加剧了“重男轻女”思想在农村蔓延,农村家庭会对儿子有强烈偏好,不利于男女结构平衡。
另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计划生育使得家庭呈现倒三角结构,加剧了下一代的养老负担。
2 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城镇化,指农村向城市转化,同时城市的生活生产方式及理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通俗地讲,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恢复发展以后,城镇化发展迅速,进入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化率61.55%,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成。
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老人同子女在空间上隔离,养老难度增加,城镇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来源、生活照料、情感慰藉、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
2.1 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家庭养老的有利影响城镇化建设虹吸农村大量劳动力,提高了农村家庭收入,从而提高家庭对老人的经济供养能力。
我国的农村老人多数没有退休养老金,而农村养老保险还停留在低水平阶段,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积蓄和子女供给。
城镇化使得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或就近乡镇企业就业,农村家庭收入不再单纯依靠土地产出,年均收入大幅提高,为家庭养老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
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制度。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农民城市化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更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面的转变,农民市民化应同原有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城镇化的发展将直接导致农村人口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增加,有助于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
2.2 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冲击劳动力的流动改变原有几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加速了家庭分化,家庭结构日渐核心化、小型化,原有家庭养老的布局遭到新的挑战,首先,赡养观念逐步淡化,家庭核心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子女对夫妻关系的重视超过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
其次,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城镇化进程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老人掌握的农耕技术渐渐被淘汰,丧失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
城镇化快速推进虽然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消费水平也自然上升,加上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均寿命大大增加,老人微薄的积蓄难以自我养老,养老金面临新的难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
土地是大多数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在城乡二元化制度下国家赋予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民不仅依靠土地获得经济收入,也依靠土地保障日常衣食生活,失去土地后,一部分农民脱离土地从事工商业,但对于多数老年农民来说,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专业技术,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城镇化进程改变了原有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影响家庭养老的经济供养能力。
当前征地补偿的不合理、政府保证措施的不完善,使得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突出而严峻,影响当前两代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城镇化进程对家庭养老中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负面影响比较大。
生活照顾需求多指高龄或生病的老人对养老服务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家庭成员轮流照顾老人,不耽误生产,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家庭中的中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现今妇女广泛参加工作,城镇化进程为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家庭留守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不断减少,使得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空巢老人”增多,“空巢老人”指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分开单住的老人,三是子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城镇化进程导致第二种、第三种“空巢”老人增多,工业化进程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核心家庭成为现代化趋势,老人家庭地位下降,为了避免家庭中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有些老人会自愿或被迫选择同子女分开居住。
另外,城镇化吸引了更多青壮劳动力,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的高门槛高物价和其他诸多因素,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将老人接过去共同生活,也无暇照顾留守农村的老人。
“空巢老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增加,心理上也就更加脆弱,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
城镇化对农村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不管是仍有部分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还是“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务工,同老人的联系在时间、空间上受到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大,务工人员往往会过年过节才回家,更何况,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子女往往疏于使用通讯方式关心老人,互动少,老人孤独感强,遇到困难和烦心事难以找到合适对象进行倾诉。
而农村娱乐设施贫乏,少有群众性的老年娱乐活动,老人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难以实现老有所乐。
3 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养老提出新的要求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正悄然改变原有家庭养老中的思想观念,虽然提高了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但剥夺着家庭养老中诸多养老支持力,如土地、子女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关怀。
农民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同时,维护农村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是国家和社会的应有之义。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根据农村养老现实的变化进行调整,尤其是应紧跟城镇化步伐,尽快填补农村因城镇化而不断丧失的养老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加强家庭养老功能,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3.1 正确处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土地一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首先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农民可以将土地经营权有偿转移给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社、农村企业等,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可以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这也符合城镇化进程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失去土地保障权益后,未能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征地补偿不合理,多数农民缺乏理财观念加上通货膨胀,一次性补偿款难以在经济上长远发挥农村养老保障功能。
针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是对当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补充,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水平,首先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充分考虑土地的潜在收益,保证失地农民有足够资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其次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标准,保障标准应不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