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孩子(网友来稿)_四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下孩子(网友来稿)_四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潘晓晴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歌。

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
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生活的情景;第二小节
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
来的乐趣。

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
美。

第二、三小节是课文的重点,理解上的难点是语意上的省略与跳
跃。

课文配有插图,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丰富想象,帮助他
们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很感兴趣,在上课前已有不少同学能熟练朗读这首诗歌。

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在朗读、想象中体验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3—4)
1、出示课文录像: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等会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放录像,学生欣赏)。

2、交流:(农田、小河、五颜六色的野花、小朋友在采野花、喂猪、挖野菜)
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看得很细心,那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感觉怎么样?(景色很美、小朋友很开心)
3、是呀,我们乡下农村的景色是那么美,小动物是那么可爱,乡下的孩子们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乡下孩子的幸福生活(贴课题)——指名读——齐读二、初读(4)
1、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等会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

2、播放配乐朗读——生说自己的感受。

3、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课文,你特别喜欢的那个小节多读几遍。

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生评价。

三、细读
1、学习第一节:(10)
(1)乡下孩子在他们的爸爸妈妈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谁来读第1小节?(出示)
老师听出来了,真是个可爱的孩子。

(2)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小节,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先完成这个填空:
示:乡下孩子是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

指名回答——齐说。

(3)小朋友,闭上眼睛(音乐起)此刻你就躺在妈妈的怀里,尽情享受着妈妈的慈爱,妈妈轻轻拍着你的背,给你讲故事,你悄悄给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给妈妈唱学过的歌儿……
(音乐停),小朋友,这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学生说)
是呀,在妈妈的怀里,孩子多象一只欢快的小黄鹂呀!
(4)(音乐起)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趴在爸爸背上,爸爸带你来到田野里逮蚂蚱,捉蝴蝶,来到鱼塘边钓鱼,你感觉怎样?——学生说
对呀,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呀,刚才老师还看到有的小朋友边想边露出了笑脸,多灿烂呀,真象那盛开的野菊花,美极了!
(5)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次感受乡下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贴“幸福”)
——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2、3节(15)
(1)乡下孩子的生活可有趣啦!请小朋友自由读读2、3小节,看看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2)指名一对小伙伴读(评价)——生回答,师相机画出。

(3)假如你是乡下孩子,在这些事中你最喜欢做什么?为什么?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还有谁也喜欢读的,一起读读。

(4)小朋友,(师指图)除了课文上的这些事,你还想做些什么呢?
(采野花、拾稻穗、割青草、逮蚂蚱……)
(5)采了野花,拾了稻穗、割了青草有什么用呢?你能照着课文里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吗?出示:采一束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把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

割一篮青草,____________________。

捉几只蚂蚱,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看着图自己练练看,指名说。

(6)刚才我们是一句一句说的,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两三句吗?
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会把第2、3小节读得更好,让大家仿佛看到乡下孩子们那有趣(贴)的生活——齐读。

3、学习第四小节(3)
(1)听了小朋友刚才的朗读,老师真想马上到田野里听听小鸟的歌唱,闻闻花草的芳香,做一回乡下孩子,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

你想吗?
请读读最后一小节,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齐声有感情朗读第四小节。

(2)出示“旷野”词卡,师述:“旷野就是空旷的原野。

”指名读好词语。

(3)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是这里有阳光,有旷野,孩子们多快乐呀。

谁再来读第四小节。

——男女生比赛读。

四、再读,背诵(4)
1、乡下美,乡下的孩子更可爱,喜欢乡下吗?让我们一齐读儿歌,把你的喜爱读出来,加上动作试试,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就是乡下孩子,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2、这么美的儿歌能永远记在脑海里该多好啊!
小朋友自己试着背背——指名背——齐背
五、小结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乡下去游玩了一番,感受到那里的孩子们生活(贴)是多么幸福、有趣、快乐,真让人羡慕。

六、作业:
建议小朋友利用节假日,去周围走一走,看一看,把你看到的有趣的事告诉大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谁来说说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呢?
2、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分自然段逐段背诵。

2、情景引背——动作表演背诵。

3、同桌互背——齐背——指名背诵。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词卡)打乱顺序读词。

2、自学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3、怎样才能把字写美观,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作指导。

野:里字旁,跟读两遍。

“里”作偏旁时,最后一横变为提。

嘴:口字旁要写在横中线上方,右边的“此”、“角”都要写得扁一些,不能拉长。

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怀:左窄右宽,下部齐平。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写、临写。

5、反馈检查。

四、作业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

(1)()的蓝天上飘着()白云。

(2)()的黄叶()地落下来。

2、照样子,填词
一(只)蝴蝶(动听)的歌曲挖(野菜)
一()小鱼()的阳光编()
一()草叶()的野菊吹()
一()大马()的笑容洗()
五、补充读物
太阳花
有泥土,
就把根扎。

小小嫩芽儿,
经得起风吹雨打。

从来不娇生惯养,
太阳越晒棵越壮。

天天醒得早,
迎着太阳的笑脸儿开花。

&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载7名宇航员,进行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

这一天早晨,成千上万名参观者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战者号腾飞的壮观景象。

上午11时38分,在人们目送之下,竖立在发射架上的挑战者号点火升空,直飞天穹,看台上一片欢腾。

但航天飞机飞到73秒时,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只见挑战者号顷刻之间爆裂成一团桔红色火球,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烟四散飘飞,坠落到大西洋。

挑战者号发生爆炸,酿成了一场惨祸。

“挑战者号”升空不久发生爆炸打捞上来的“挑战者号”残片
这次太空罹难的7名宇航员中,有两名女宇航员。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参加太空飞行的女教师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

原.计划她将在太空给她的学生进行现场授课,不幸的是麦考利夫壮志未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次太空事故为航天飞机继续飞行罩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打捞收集挑战者号残骸碎片后经过调查分析,最后确定挑战者号爆炸是由于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连接处因设计上的缺陷和气温过低,O型密封垫圈失效所致。

后来科学家们对所有航天飞机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采取了改进措施,提高了航天飞机的可靠程度。

两年后,美国航天飞机开始恢复飞机。

1992年5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奋进号”载着7名宇航员首次升空。

在9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援救了滞留太空两年的“国际通信卫星6/F3”并进行了空间站的安装练习,创下了四次太空行走的纪录。


挑战者号爆炸的悲剧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宽容。

团结友爱。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你遇到这样的情景,是怎样做的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两个朋友发生争吵的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思考: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争吵,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理清顺序)
3.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采取指读、齐读、分组读等方式。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l.自读自悟第一部分(1-4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拨释疑。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1)“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争吵?
(吵架的原因是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


(2)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后,是怎么做的?
(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3)“我”为什么想报复克莱谛?
(我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


(4)“我”想报复克莱谛的想法,可以看出“我”怎样?
(表面上好像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事实上,“我”把他本子弄脏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

课文开始表现了“我”不想承认自己有嫉妒心理。


(5)当“我”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他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表现是“脸都红了,举起手又缩回去”。

“脸红”说明他生气。

“举起手又缩回去”,说明克莱谛不想把事情闹大,老师知道后,“我”会受到批评。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


过渡:“我”看了克莱谛的表现后,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下面我们来学习5-8自然段。

2.理解课文的第二部分(5-8)自然段。

(l)画出描写“我”矛盾心理的句子。

并谈谈你的理解。

①“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

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

”)
②“我”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可为什么不能向克莱谛道歉,说明什么?
(说明我没有勇气面对错误,承认错误)
(2)在课堂上克莱谛对“我”是什么反应?又是怎样说的?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我在外边等着你!”)
①“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克莱谛并没有记恨我,而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
②克莱谛为什么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克莱谛两次说这句话,是想让“我”上课的时候不要想这件事了,放学后再向“我”解释清楚。


(3)“我”听到克莱谛两次说到“我在外边等着你!”“我”每次都是怎样领会的?
(第一次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感到不安、觉得后悔;第二次“我”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想的仍是防御,并没有想到放学后主动向他认错。


(4)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我”,事情的结果怎样,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3.自读课文的第三部分(9-13)自然段。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重点汇报交流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用“终于挨到了放学”?说明什么?
(“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

“我”想的只是防御。


②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
(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③通过克莱谛对“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通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


④“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4.理解课文的第四部分(14自然段),重点理解父亲说的话。

(投影)
(l)画出父亲说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为什么“父亲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希望“我”告别过去,能永远友好待人。


(3)齐读最后一段话,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

五、扩展延伸
编成课本剧,表演课文内容。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启发谈话引入新课,围绕“我”和克莱谛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我”受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领导加深理解和体会,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学生通过读一读、讲一讲、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体会课文中所赞扬的宽容、友爱的美好品质。

争吵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读小设计
朱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莱萸少一人。

【解读分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

“九九”与“久久”同音,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

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

人们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蒲州。

又是一年菊花黄,诗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看到周围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出游赏景、佩戴茱萸登高远眺、饮酒祈福,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境遇,“独在异乡为异客”便脱口而出。

一个“独”字涵盖了“孤独、唯一、只有”这些意思。

写诗的人最忌讳一句中用相同的字,王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这句诗中赫然出现的两个“异”字,我们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重复和累赘。

“异乡”是相对于诗人宦游的背景而言,“异客”是相对于诗人客居的这片土地而言。

表达的无非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游子思乡之情。

那么,游子的思乡情什么时候最迫切最强烈呢?是在繁杂琐碎的公务之余?是在羁旅匆忙的劳顿中?还是在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时?不,这些都不是,诗人告诉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

因为古代的佳节,公务人员也是放假的,这就有了思乡的闲暇,同僚、朋友都热热闹闹回家团聚了,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咀嚼思乡的苦味。

“每逢”和“倍”这三个字,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古人重阳节有佩插茱萸的风俗。

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

遥想着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故乡,家族里的兄弟们应该是成群结伴、佩戴茱萸、登高饮酒欢聚佳节了吧,欢乐的盛宴唯独缺少我一人,越想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

写的是自己思乡,却又笔锋一转,写兄弟思念自己,还设想出一个动人情节,就此更凸显了自己的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用字精确,使意思转深,因此成了广为传诵的名句。

诗人对常见的游子思乡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升华。

每逢佳节,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是最孤独、最寂寞、最难过的,如果说平时尚有朋友可以互诉衷肠,那么在众人欢乐我独愁的节日里,游子们内心的郁闷,又能向谁诉说呢?只好加倍地、更加刻骨铭心地思念故乡和亲人了。

王维巧妙地捕捉了在“佳节”的背景下与“独”、“异”、“一”的对比映衬,构成独到的意境,使得这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句,在普天下游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以为确定古诗教学目标宜从文字、想象力、情感三个角度去思考。

这首诗中的用字,就很有讲头。

教学中,选择几个关键字讲透彻,传授好方法,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巩固。

如此反复练习,学生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

这样,提升的就不只是鉴赏古诗的能力,而是语文综合水平。

【片段设计】
一、举例示范
1.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找一找这句诗的特别之处。

2.这句诗里用了两个“异”字。

通常,在写诗的时候,诗人会比较忌讳用相同的字。

但一旦用了,就必定会有特殊的效果。

3.解释“异乡”、“异客”。

异乡:当时作者在外地做官。

对故乡而言,外地便是异乡了。

异客:对外地而言,作者是客居在那里的异乡人。

4.用了两个“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先不着急找答案。

请看“独”这个字。

请学生朗读诗句。

交流“独”的意思。

(孤独、孤单)
5.把“独”和两个“异”放在一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先朗读比较句子再说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
身在他乡为异客
(使用两个“异”字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6.小结: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对他乡的距离感,写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如果只用一个“异”,读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但用了两个“异”后,从音律和意思上都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真切强烈。

所以,通过研究关键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尝试运用
1.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每逢倍)
2.请使用刚才学的辨析字义的方法,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它们的含义、作用。

(这两个
字词较容易理解,教学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以成功体验所学方法。


3.小结:“每逢”和“倍”这三个字,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4.带着理解到的意思,朗读诗句。

三、迁移巩固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遥知少一人)
2.作者想念故乡的亲人,想着想着,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兄弟们登高眺望的情景。

请同学们结合诗句以及有关“登高”、“茱萸”的注释来设想,故乡的亲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3.邀请学生交流想象出来的兄弟登高时的情景。

指导学生说清楚兄弟们发现“少一人”时的情形。

提示:怎么发现少一人的?发现之后会说些什么?
(这个环节变辨析说明词义为将辨析出来的词义整合到情景的想象表达中,从而既巩固了已学的方法,又使教学层次有了递进。


4.明明要表达自己思乡,可写的却是想象兄弟们在思念自己。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想象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巧妙。


【知识链接】
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

他在十五岁就开始作诗,名篇如《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十六七岁时写的,但真正能代表他作品特色的,却是晚年的山水诗。

寻常的一点云彩、一片竹林、一道溪流,在他笔下都有鲜明的个性,在当时的诗坛开拓了自己的艺术天地,形成了一种流派。

除了诗,他还擅长书画,精通音乐,这和他的山水诗有互相参通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