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档案修复与古籍修复间的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与文物修复对比研究
——以纸质档案与古籍为例
摘要
由于古籍材料与纸质档案两者之间的性质存在一定差别,再加以受到不同学者的修复经验以及修复设备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得两者之间所秉承的修复原则以及所使用的修复技术也是有所不同的。
从这点出发,笔者试图通过比较分析纸质档案与古籍档案的定义分析,分辨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并在此基础上以对两者的修复原则与修复技术、修复过程中的同异性进行粗略探讨,从而参考借鉴现有的古籍修复的先进技术,以对如何提升现有的纸质档案修复技术提出改进与完善的建议,并进而希望能够对以后的研究分析提供相应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纸质档案;古籍;修复对比
Abstract
A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of the ancient books and paper archives, as well influenced by the different repair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scholar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so that their repairing principle and repairing technology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of paper archives and ancient books to distinguish their commons and differences. And based on these, the author discusses about their repairing principle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repairing technology and repairing process, and learn from the existing advanced repairing technology of ancient books to give suggestion to the repairing work of paper archives and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paper archives; ancient books; repair comparison
1
目录
序言 (3)
1 定义 (3)
1.1 纸质档案与古籍 (3)
1.1.1 纸质档案 (3)
1.1.2古籍定义 (4)
1.2纸质档案与古籍的差异性 (4)
1.3纸质档案与古籍的共性 (5)
2 纸质档案与古籍材料的修复历史 (6)
2.1 古籍材料的修复历史 (6)
2.2 古籍修复现状 (6)
2.2纸质档案修复的发展状况 (7)
3 纸质文物修复与纸质档案修复对比 (8)
3.1 纸质档案修复的原则与修复技术 (8)
3.1.1 纸质档案修复的原则及规范 (8)
3.1.2纸质档案的修复技术 (8)
3.2 古籍修复的原则与修复技术 (9)
3.2.1古籍修复的原则与规范 (9)
3.2.2古籍的修复技术 (10)
3.3 纸质档案与古籍修复过程中的同异性分析 (11)
3.3.1两者之间的相同性分析 (11)
3.3.2两者之间的不同性分析 (12)
4 古籍修复技术对纸质档案修复的借鉴意义 (12)
4.1 借鉴古籍修复的整旧如新原则 (12)
4.2 借鉴古籍修复的技术以进行纸质档案的修复 (12)
4.3 借鉴古籍修复技术中的管理方法 (13)
总结与展望 (13)
参考文献: (14)
2
序言
众所周知,古籍、纸质档案类的纸质文物都是属于我国重要的文献遗产,它们不仅记载了我国社会变迁的历史演变过程,更是我们探寻过往,了解自身历史的重要文化财产。
对于古籍与纸质档案而言,两者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故在许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将两者进行区分对待,避免发生错误。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古籍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部分变得破碎不堪,急需要进行修复弥补才能够实现继续使用的目的,且针对修复技术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并产生了诸如史水君的《试论纸质档案的防与治》、张美芳的《纸质档案修复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和《历史档案及古籍修复用手工纸的选择》、林媛的《国外纸质档案修复技术简介》以及张志惠的《细菌纤维素再纸质档案修复中的应用研究》等一系列成果,进而推动了我国纸质档案与古籍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纸质档案与古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从而也使得在对纸质档案与古籍材料的修复中,所秉承的修复原则与修复技术也有所不同。
有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修复原则以及修复技术的分析比较,进而探讨相比于纸质档案修复技术而言,现有的古籍材料修复技术具有何种优势以及是否能将其应用至纸质档案的修复之中等问题[1]。
1 定义
1.1 纸质档案与古籍
1.1.1 纸质档案
关于纸质档案的定义,历来便是档案学管理研究者所研究的重点之一,但由于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的不同,专家学者对于纸质档案的定义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看法。
举例而言,史水君认为随着造纸技术的发明与不断改良,纸张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所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而在此过程中便形成了以纸张作为载体的纸质档案,它为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延续、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2]。
而徐蔚则提出纸质档案就是以笔和纸的形式对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的信息进行记录与保存的档案形式[3]。
除此之外,仝艳锋、于英香等人也在其文章中对纸
3
质档案的定义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分析,但也并没有提出较为统一的说法。
综上而言,在分析了众多学者对纸质档案的研究分析之后,笔者以为徐蔚的观点应是较为合适的,即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利用纸张和笔对各种历史事件及个人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保存,并流传下来的信息资料便可称之为纸质档案。
1.1.2古籍定义
关于古籍的定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学者与政府的关注与探讨,但是和纸质档案一样,并没有在学术界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
举例而言,许多学者曾引用南朝谢灵运“览古籍,信伊人”与唐代杨衡《游陆先生古岩居》“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这两句诗而将古籍定义成为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刘尚恒便对将古籍翻译成为古书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并在经过分析之后认为古籍应该翻译成为古代之典籍之意。
但与此同时,在我国国家标准局与文化部所公布的《古籍著录规则》与《古籍定级标准》中,我们却能够看出对于古籍的定义也存在着不同,如《古籍著录规则》便将古籍定义为在1911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且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
而《古籍定级标准》则是将其解释为在1912年书写或印刷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除此之外,古籍与古书之间无论是从概念上与内容上都并不相等,国内学者徐忆荣也针对国内对古籍概念的看法不一而从内容范围、符号系统、载体材料和记录方式等四个方面以对古籍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与解释。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专家学者并没有针对古籍的概念与意义形成一定的看法,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古籍大致概括为书写在纸张上并且著述时间在1912年之前的纸质文献资料(当然,根据徐忆荣的说法,印刷时间在1949年之间的负担着国家民族文明传承和精神凝聚使命的重要历史记载资料也可以被称为古籍,但是由于这个定义暂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故此也并不采用。
)而也正是因为古籍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时代,通过修复保护古籍资料,令其得以能够完整地流传下来无疑是一件有着巨大意义的事情。
1.2纸质档案与古籍的差异性
在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初步得知纸质档案与古籍的定义及具体内容,
4
那么两者之间造成其保护与修复原则存在差异性则是这一小节所要着重探讨的
问题。
具体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成时间的差异。
一般而言,只要是用纸张记录历史事件或是相关信息并保存流传下来的资料,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纸质档案,也就是说从古至今的档案资料都可以被称之为纸质档案。
相比较而言,根据我国政府的相关规定,如果某种资料能够被定义为古籍,则必须是在1912年之前所完成的,而且这种资料还必须是作为历史记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流传的,如二十四史便是我国古籍资料的代表著作。
第二,形成过程的差异性。
正如上文所述,纸质档案是利用纸张以完成公文书写、日记写作等目的并得以保存备查的信息资料,因而对于纸质档案而言,只要经过书写、入库保存等环节便可以彻底完成。
但古籍的形成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经过编写修纂之外,还需要经过装订、刻板、入库等多个环节,并且由于古籍材料多是由中国古代的政府组织人员进行修纂的,其形成的过程也较为严格,具有一系列规范标准,因而和普通的纸质档案的形成具有截然不同的过程
第三,两者之间记录内容的区别。
对于纸质档案而言,其定义的来源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件,故其所记录的内容也是由机关、机构、组织或个人在业务处理过程所产生、持有并保存的纪录、文件或资料。
[4]而古籍不同,其所记录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内容,还对天文、地理等资料也有着详细的记录与分析。
根据中国传统古籍的分类,我们可以简要将其归纳为经史子集四种类型,且在四部下还可以再细分为四十四类,由此也可以充分说明纸质档案与古籍文献之间的差异性。
1.3纸质档案与古籍的共性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提到了纸质档案与古籍之间存在着记载时间、载体以及记录内容之间的差异,而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得对这两类资料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的运用存在不同。
但具体来说,两者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举例而言,对于历史学家而言,他们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相关的文献材料以进行研究分析,而纸质档案与古籍则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参
考资料。
除此之外,由于纸质档案与古籍(特指纸质古籍)存放的时间较久,因
5
而两者均容易出现潮湿、纸张损坏等情况,需要大量的修复人员以对其进行修
复性管理,从而保证这两者的价值。
2 纸质档案与古籍材料的修复历史
2.1 古籍材料的修复历史
在我国古代,古籍材料一直是被视为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因而对古籍材料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展开了。
有的学者便提出,早在所发掘的春秋战国使用的绢帛上,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些修改和挖补的痕迹,因而可以将这视为是古籍修复的萌芽阶段。
也有学者认为在宋代之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与流派。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古籍修复技术是萌生于夏商周时期以及汉朝这两种说法,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从中清楚看出,古籍修复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也形成了诸如沪、苏、京、蜀等多种古籍修复流派,并均具有独特的古籍修复技术。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约在1970年左右,随着大部分古籍修复艺人的年龄增长以及中间力量出现断层,使得这些修复流派不断消失,而直至2004年津派传人也宣布停止古籍修复之后,这些传统的古籍修复流派也就彻底消失了。
2.2 古籍修复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古籍修复流派的不断消失,我国的古籍修复工作陷入了瓶颈,全国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寥寥无几,因而我国政府与专家学者开始尝试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以改革完善古籍修复技术。
例如,许卫红在《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一文中对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构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进而提出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对于古籍修复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提出为了提高古籍修复的效果,修复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知识管理的作用,要通过融合古籍修复档案管理和工作流管理两种流程以构建集成系统和知识共享平台,使得修复的工作效率得以大大提升。
刘洪泉在《基于CBR技术的古籍修复中的隐性知识挖掘研究》中提出,当今时代古籍修复人才极为稀少,古籍修复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已经开始成为这一行业的发展瓶颈。
有鉴于此,作者通过案例推理技术和古籍修复技术中隐性知识挖掘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寻找突破这一困境的现代人工智能技术,进而提升古籍修复的质量与效果。
从这之中,
我们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古籍修复都是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发展到今日,
6
专家学者结合现代科技以改良修复技术,使得修复工作得以完善。
2.3纸质档案修复的发展状况
相比于古籍修复源远流长的历史而言,我国纸质档案修复的发展时间不长。
尽管古人为了令纸张能够得到长久保存而研发了防老化、防虫、防潮等一系列保存技术。
对于那些极为珍贵的纸质文物书画,古人还采用黄蘗染纸、含有铅丹的涂料防虫或是用杉木梧桐木制成木盒防潮防氧化,因而使得很多纸张得以流传千年而不易褪色。
[5]但总体而言,这些技术是专门针对纸质文物所研发的,但并不完全是针对纸质档案,故对于纸质档案而言,不具有针对性,其修复效果也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除此之外,在当今时代,我国政府以及学者专家学者也并没有针对纸质档案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投入过大的精力,乃至于有些拥有几十年历史的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档案仍然大多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存与修复,各种档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受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纸质档案修复意识与技术的落后与不足。
而且从林媛的《国外纸质档案修复技术简介》一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国外档案工作者为了提升纸质档案修复的工作质量,上个世纪90年代就研发出如纸张揭分加固技术、派拉纶成膜技术、丙酸钙溶液去酸技术以及纸张漂白技术并将其运用至实际中,而那时候我国所运用的还是传统的纸质档案修复技术,且虽有化学法、摄影发、计算机图像处理法等新的方法产生,但所取得的效果依旧不是很明显,而这也正如赵鹏在《纸质档案修复实践》一文中通过研究分析中央档案馆的档案修复工作,进而提出我国的档案修复技术还面临着很多的技术难题,尤其是字迹加固技术、气相去酸技术、揭粘技术等,已成为制约档案修复工作的技术瓶颈,需要行业内部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为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和专业化的设备。
[6]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的专家学者都对纸质档案修复与古籍修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对如何提升这两者的修复效果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
但是,统观现有的研究状况,笔者发现甚少有学者将纸质档案与古籍档案之间的修复情况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更遑论将两者之间的修复原则与技术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新的修复技术以推动修复效果的提升。
而这也是笔者不揣浅陋,尝试比较分析纸质档案与古籍修复之间的修复原则、修复技术的差异性与相同性的
出发点。
7
3 纸质文物修复与纸质档案修复对比
3.1 纸质档案修复的原则与修复技术
3.1.1 纸质档案修复的原则及规范
对于纸质档案修复而言,笔者认为其最主要的修复原则是要还原档案原貌,令档案的内容能够为研究者所清晰阅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进行纸质档案修复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最小程度干预、可逆性、制定修复方案等多个原则。
具体而言,所谓最小程度干预原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在修复的过程中对档案的原貌进行干预,而是指我们在进行档案修复之前,要先根据一定的标准而制定干预的上下限以避免在实际操作中超过这个限度,从而对档案产生破坏,否则将与之前的档案修复意图背道而驰了。
再者,在档案修复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可逆性原则。
具体来说,可逆性原则是指如果技术人员在进行档案修复之后,对修复的效果不满意或是出于其它原因的考虑,可以通过某种处理手段以将纸质档案恢复至修复之前的状态。
也正如赵鹏所言,之所以在修复的过程中要秉承可逆性原则,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当前没有任何一种修复方法可以保证其修复结果可以达到完美的保存状态,故修复技术具有可逆性无疑能够为以后的修复工作留有一定的余地。
[7]第三,负责修复的工作人员还应该遵循制定修复方案的原则。
这是因为通过对档案的破损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修复措施与计划,无疑能够大大提升档案修复工作的效果,也能够充分体现出修复工作人员所具备的高度责任感。
最后,我们还必须针对纸质档案修复的规范进行简要的说明分析。
根据《WW/T0027-2010馆藏之文化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我们可知在进行纸质档案的修复中,主要应该包括封面、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表、保存现状表、检测分析表、保护修复过程记录表和保护修复验收表等六个部分,而通过对纸质文物保护的修复档案的规范进行不断修订与完善,我们相信纸质档案的修复工作会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并且也能够使得纸质档案能够保存更久远的时间,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3.1.2纸质档案的修复技术
8
在上述的探讨中,我们已经知道在修复纸质档案的时候,需要遵循恢复档案
原貌、最小程度干预、可逆性以及制定修复方案等多个原则,那么在原则之下,工作人员又是采用了怎样的修复技术以完成修复工作的呢?具体来说,由于造成纸张变质及脆化的主要原因是酸,所以主要的修复技术的研发也是围绕着这一点而展开。
举例而言,我们在纸质档案修复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纸张加固、去污、脱酸和修裱等多项技术,但是由于档案往往会存在多种损坏,因而会需要借助多道修复工序才能够完成修复,这也很容易对纸质档案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各位专家学者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出了各种新的修复技术。
比如李玉虎老师将碳酸氢镁作为修裱浆糊稀释剂,利用生成的碳酸镁方解石晶体微粒沉积在档案纸张、托纸与浆糊中间,对酸性旧纸张起到脱酸和保护作用。
[8]国家档案局科研所设计加工的“纸质档案碳酸氢镁水溶液批量去酸设备”,不仅达到了给纸质档案去酸的目的,同时起到对酸的缓冲作用,创设了有利于修复后档案的保管环境。
除此之外,如浙江省博物馆还研制开发了长效防霉防蛀装裱粘合剂SDI,这种特殊结构的变性淀粉,不需添加辅助材料,其本体就具有防霉防蛀及抗酸化的功能。
另外,还有一些新材料也有防霉功效,为了保证国家重点档案在修复处理过程中不受或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给档案处理过程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十分必要,为此,一些档案修复工作台应运而生,如DAF-IF系列档案文件去酸、去污修复工作台,它解决了修复过程中光源和热辐射对档案文件的破坏作用,减轻了档案修复工作者的视觉疲劳,以及破旧档案袋中夹带霉菌、有害病菌、灰尘对工作人员造成人身健康损害等问题。
3.2 古籍修复的原则与修复技术
3.2.1古籍修复的原则与规范
根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我们可以对古籍修复工作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修复原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具体而言,不同于纸质档案修复的原则,在古籍修复中,主要遵循“整旧如旧”和“整旧如新”两个原则。
所谓“整旧如旧”,是指工作人员在进行古籍修复之后,要保证书籍的外观能够与修复之前保持一样的状态,而这也是古籍修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而“整旧如新”
则是指在经过古籍修复之后,古籍的外观能够如同新书一般,让人们有一种赏
9
心悦目的感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籍修复技术只限于使用在衬纸及全部托、裱后需裁切的书籍,即在需要裁切书籍四边时,只能裁切书籍的衬纸和托纸,不能裁切原来的书叶,以避免使用裁切方法失当而对古籍造成损害。
[9]我国为规范古籍修复技术和流程,发布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以提升古籍修复的质量。
根据文件的规定,古籍修复工作不仅包含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即针对不同古籍的破损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确定修复原则和修复方案之后,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如脱酸、机械补书、衬等对古籍进行修补完善;而且在修复完毕之后,还要以不同的修复标准及各种装帧形式的质量要求以进行质量等级的评定,从而达到激励修复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修复技术,提高修复工作质量的目的。
最后,在本文件中,还提及如果要使整个古籍修复工作显得更为规范合理,则需要建立起修复档案以进行核查、登记修复工作的纸张标本以及影像资料等内容。
3.2.2古籍的修复技术
精湛的专业技术是古籍修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古籍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其中的显性知识,挖掘蕴含的隐性知识,总结实践中的探索成果,再经过加工整合,从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逐步应用于古籍修复,通过研究传统技艺的科学原理对修复技术进行发展创新,己经成为古籍修复的新趋势。
[10]正是由于古籍所具有的特殊性,在古籍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合理的修复方法,保证古籍不会受到破坏,这一点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举例而言,在古籍的修复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有“金镶玉”装订修补法、利用浆糊以进行修复以及保证古籍不受害虫损害等,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也尝试着将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结合,以研发新的修复技术。
举例来说,孙永平提出了古籍修复中防虫的新措施,即预先用我国的传统方法用水、浆糊和纸张进行修复处理,同时使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
廖爱蛟、汪文勇指出传统古籍线装书书眼定位法中存在缺陷,提出以黄金分割模型为基础的最优化书眼定位技术。
甚至于为了保证古籍修复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国家图书馆还专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以建设我国首个专业型古籍保护实验室,为古籍修复技术的研究与修复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