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市2010年高二语文研训活动之案例评析(课堂观察)与教师专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化市2010年高二语文研训活动之案例评析(课堂观察)与教师专业成长材料汇总
一、背景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是什么?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如何得到发展?与医生、律师相比,同是专业人士,我们的专业优势在哪里?这是一直萦绕在我们心中的困惑。

医生的专业阵地在临床,教师的专业阵地在课堂。

由以上的困惑和认识产生了2010年奉化市高中语文研训活动的主题——案例评析(课堂观察)与教师专业成长。

二、过程
1.4月20日上午在武岭中学召开课前会议,由教研员牵头,各校的高二语文备课组长及开课教师蒋央庆参加。

这次会议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各备课组长与开课教师对话,开课教师介绍初步的教学设计,备课组长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二是确定观察视角及观察点,明确各备课组的观察任务。

附1观察视角与观察点
(观察文本《礼拜二午睡时刻》执教武岭中学蒋央庆)
(一)目标设置的适切性(武岭中学)
(1)目标设置的依据(课标、学科指导意见、文本、学情等)
(2)目标导向作用(认知、体验、表现)
(3)目标的达成度(有哪些证据证明目标的达成?)
(二)教师的主干性提问(江口中学)
(1)问题间的关联(类型、结构、认知难度等)
(2)问题的效度(与目标的关系、学生理答情况、有无生成等)
(三)教师对学生的回应(鼓励、引导、评价、总结、忽视、回避、换其他学生回答、教师自己指正、由学生补充、完善等)(奉化高级中学)
(四)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频次、参与度、过程、结果等)(奉化二中)
(五)教学的整体设计(重难点、导入、过渡、铺垫、板书、媒体等)(奉化中学)
附2《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设计
蒋央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的内容与主旨;
2、提高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和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节描写品析,体悟母亲的情感和神父的“悲悯情怀”,进而领会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超越世俗道德、伦理的藩篱;同情关怀生活中的弱者,体悟仁者爱人。

二.教学重点:
分析“母亲”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母爱和神父等形象的悲悯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节制”的情感处理方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

作者是马尔克斯。

他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建议大家课后去看。

体会魔幻风格。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小说,没有魔幻色彩,更多的是现实。

下面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篇幅不短,但故事情节简单。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一对母女去祭拜------------------------的儿子。

两种表述:预设○1是“小偷”
预设○2被人认为是“小偷”。

2.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看法?
在世人眼中,他是小偷。

世人中直接与母亲交流是谁?
明确:神父。

在神父眼中,他是小偷。

———————在母亲眼中,他不是小偷
3.追问:儿子是不是小偷?
神父理由:插叙
母亲理由:谈心中的儿子。

(背景: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那个女人,又看看那个孩子。

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为惊异。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的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

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部拔掉了。

”女孩子插嘴说。

“是的,”母亲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她们打我儿子时的那个样子。

”点评:在世人心中,儿子人品受到质疑,但在母亲心中他得到尊重和爱怜。

儿子虽然是生活的弱者但他听话、吃苦、迫于生计打拳。

一定不是小偷。

就算偷东西吃,也是生计所迫,跟人品没关系。

如果要唾弃的话,也是这个社会而不是她的儿子。

不管母亲怎么想,在世人眼中,儿子就是小偷。

是受到鄙视的。

母亲还要去祭拜他,这时的母亲是痛苦的。

既有失去心爱儿子的痛苦,又有承受来自世俗道德谴责的痛苦。

面对双重的痛苦。

母亲是怎么做的?下面我们看课文85—86页神父出场。

关注这部分中母亲和神父交流中各是怎么做的。

细细品读这个过程。

主要有三次交流。

分别是未知母亲身份的交流、知道母亲身份的交流、怀疑卡洛斯人品,母亲家庭教育的交流。

(三)细读文本,分析母亲形象
1.神父是怎样看待被世人认为的“小偷”及其家属?
明确:鄙视(“听不明白”、“打量”),怀疑儿子的人品、责备母亲的家庭教育。

2.面对神父世俗的眼光,母亲没有去解释,更多的是平静。

细节表现:○1承认自己是小偷的母亲;
○2眼神(直直地订)
○3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回答
○4神色自如、根本没有哭。

简洁平淡地回忆。

3.母亲给你怎样的印象?
明确:坚强、勇敢、尊严。

4.看到这样的母亲,神父神态、语气的变化
细节表现:○1脸红、冒汗
○2“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


○3劝阻母亲。

举例分析:○1当神父知道母亲身份时,先打量
..。

前后联系,神父在用世俗鄙视的眼光看小偷和小
..后脸红
偷的母亲,母亲的回应可以想象她此刻的内心活动,“儿子是‘小偷’,难道母亲就不能祭拜?”神父为自己用世俗的眼睛,而不是从人性出发看待这位勇敢的母亲而惭愧。

○2神父几次劝阻母亲去墓地,前后不同。

刚出场时更多的是客套,和母亲交流之后的关心是真的出自内心。

点评:故事讲到这里,儿子是不是小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神父反而被母亲感化了,神父的变化是母亲引起的。

神父的变化说明了抛开了世俗道德、伦理的外衣,流露了作为一神职人员应该有的悲悯之心。

它的作用:○1反衬母亲内心的悲痛,和表现坚强。

○2流露出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小结:这么母亲虽然表面坚强,但她内心是个痛苦的母亲。

她身上承受情感与世俗道德的冲突。

不仅在这个片段,在全文中都有流露。

如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母亲选择在礼拜二午睡时刻祭拜儿子,抓住“午睡时刻”特有的天气特征,同时联系学过的场景描写作用分析。

主要理出两个要点:○1渲染压抑的气氛;○2把母亲推向更大的世俗压力,从而更能突显母爱的伟大。

实际上表面平静的环境背后暗波涌动。

正因为天热,人都在家里睡觉,为小说最后大街上一下子出现那么多人埋下伏笔。

有个学生预习中提出,“谁把这些人叫来的?”我们发现首先出现在神父家的是小孩,而小孩中午一般不太安静睡觉,大人可能是被他们吵醒的。

而只要一两个人发现母女的行踪,传播速度是相当快的。

又如母亲为什么对女儿严厉。

不许女儿喝水,不许女儿哭?看似无情的语言背后可能暗示读者潜伏着危险。

从母亲午餐准备中发现没有水,而中午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口渴,如果下了火车要喝水,就得惊动周围的人,也就惊动了世俗道德的眼光。

可能还没到神父家就被围攻住了。

(四)拓展文本,母爱的表达
在刚才的分析中,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般人,按照常理,如果失去心爱的儿子,母亲此时更多的是撕心裂肺的哭泣,而文中的母亲却是平静的。

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情感处理方式?我们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处理作个比较,体会它的特色。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我与地坛》
点评:相对于张扬的情感表达,文中作者让读者直接体验,对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感受更深刻;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用我们本单元话题情感的一个术语表达——节制。

爱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痛哭流涕是一种爱,默默忍受也是一种爱,爱的浓度丝毫没有减少,有时,反而更深沉。

“欲哭无泪”
(五)结束课文,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同步练习相应的阅读语段。

2.各备课组召开会议,分解观察点,落实记录任务。

3.4月23日,上午第二节,武岭中学,课堂观察。

第三节各备课组整理、讨论记录材料,形成初步文字稿。

第四节,反馈。

三、课堂观察反馈材料
课堂教学观察视角之一: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观察者武岭中学高二备课组
(一)蒋央庆老师预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的内容与主旨;
2.提高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和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节描写品析,体悟母亲的情感和神父的“悲悯情怀”,进而领会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超越世俗道德、伦理的藩篱;同情关怀生活中的弱者,体悟仁者爱人。

(二)教学重点:
分析“母亲”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母爱和神父等形象的悲悯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节制胜于放纵”的情感处理方式。

就教学目标设置而言,蒋老师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符合课标要求,结合了学科指导意见、文本、学生特点,考虑到小说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要求,做到了在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这一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目标设置同时也借鉴了《课程指导意见》: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3.考察小说的情感元素及其与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4.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状况;
此文描述了发生在“小偷”、亲人、神父之间的伟大与执著、关切与同情的感情,这篇文章的情感不如本单元的《山羊兹拉特》来得清晰,比较压抑、克制,学生读此文时理解与把握小说中蕴含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是文科学生,相比较而言,他们情感比较细腻,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也强于理科学生,不过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有所取舍。

在教学中,蒋央庆老师将课堂结构设为四大板块。

(1)引导学生读“神父回忆那天的细节以及母亲和妹妹对他的评价”部分,判断儿子是不是“小偷”,让学生感受儿子被人误为小偷的母亲因此而承受的巨大道德压力和精神压力;
(2)母亲和神父之间的交流交锋,这里主要分为三次,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和神父两个角色在面对具有“小偷”身份的卡洛斯时不同的态度和反应,
(3)分析“午睡时刻”这一时间设置在作品中的作用。

(4)分析小说中节制的力量,提高学生对小说如何处理情感的方法的认识
在这个框架下,蒋老师又预设了众多小问题,也因为这篇文章难懂,兼文章的单元内容是体验情感,又是一节课的有限时间,所以其所设计的问题多体现为知识技能和体验方面,众多的小问题中很难见到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而在目标的达成度方面,因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区别,课堂上没有明确的书面证据可以证明学生的理解,只能通过学生的回答及其表情来判断。

就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理解了这篇文章。

而在课堂目标的落实之中,蒋老师在课堂节奏的调控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为在前二个环节中用时过多,在为何以“午睡时刻为题”以及“节制放纵的作用”两个环节上时间显得有些局促,以自问自答为主,难以兼顾学生的阅读感受。

总的来说,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明白了母亲深沉的母爱,尤其是她面对巨大道德压力和精神压力所袒露的毫不怯弱的爱,以及神父兄妹俩由这母爱而来的感受,这些也都深深地印在了我们脑海中。

课后问了几个学生,他们的回答说是已经懂了课文,也懂了这母爱异于常人的不同表现形式,也算是目标初步达成的证明。

课堂教学观察视角之二:基于教学设计的主干性提问
观察者:江口中学马建云胡伟国蒋陈章红玉
(一)观察设计
(二)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分时段观察方法。

我们四个人分四个时段重点观察十分钟(第四位为十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采用全程式笔记记录方法,尽可能地记录课堂提问。

(二)观察结果
根据课前设定的观察重点,归纳结果如下:
1、主干性提问的设计合理。

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五个主干性提问:(1)儿子是不是小偷?(2)神父怎么看小偷和他的母亲?(3)母亲给你怎样的印象?(4)神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本文与补充的史铁生的语段比较有何不同?课堂实际教学结果与此基本一致。

提问抓住了文本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指向教学重、难点,并且也是教师课前从学生的质疑中精选出来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视和落实到位。

2、课堂教学中有提问的生成。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预设提问必不可少,但实际课堂上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必要的提问生成也是必须的。

本堂课上有几个问题,比如对学生答问时涉及的儿子“善良”的解读,就属于生成的提问,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3、提问设计指向明确的具体的语段,紧紧与文本的解读相结合,使问题有具体的依托,避免了为问而问、架空文本的提问和讨论。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本节课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近40个问题。

教案上只写有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8个左右。

其中第一个十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12个问题。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里可能是因为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

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

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

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

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

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似乎有“满堂问”之嫌。

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
(四)观察问题解疑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教师可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

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几乎每分钟要提1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

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教师安排学习形式比较单一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提问
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

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五)观察建议
1、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有时当学生大得不理想时,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自读领悟,可能比教师的提问效果好得多。

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交流还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体悟、自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2、研究规律,注重主干性提问分解的预设性
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设计的主干性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还应该设计几个铺垫性的分解问题,以应对师生交流卡壳时做帮助学生的梯子用。

并尽量少提或不提其他的问题,避免提问过多。

课堂教学观察视角之三:教师对学生的回应
观察者:奉化高级中学周杰威马美照张银儿徐露芳陆萍刘波影
教师对学生的回应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和化解教学重难点的重要途径。

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

我们小组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承载了此项任务,并制定了下表,所记录的课堂情况如下:
我们听完课,再根据上表分析时,得出以下结论:
1、课堂前40分钟,18个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有5次全体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对绝大多数学生
的回答都做出了及时的回应,而且以肯定评价性回应为主。

当然个别问题也采取了他生补充和教师指正的回应。

比如第一个学生关于儿子是不是小偷的理由陈述,教师另请学生回答。

2、结合课堂观察,老师能够非常有耐心的听完学生的陈述,并且还能在在陈述期间或结束后给与学生点头
等肢体语言,以示肯定与鼓励。

3、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多次采用了引导性回应的方式,其中有8次追问8次提示,这些回应使
探究小说的层次更深入,也使各个问题和环节环环相扣。

比如在讲到神父前后的变化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咕咕哝哝”,“睡眼朦胧”等细节描写,最后又追问之前的“对于初次见面,神父有无关照?”引导性回应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观察与对比中清楚地发现了神父的心理变化,也使上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更简单化。

4、针对老师作出的概括性评价,主要是内容的概括,总共有9次。

比如概括陈述“儿子为什么回去偷?”,
概括“母亲的人物形象”等等。

但是方法概括梳理较少,我们认为在概括性评价中也可适当概括小说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虽然有各种肯定的回应或评价,但是有些评价没有具体针对学生的回答展开,而是融
入了更多教师对问题的理解,有些预设性。

这样可能会使教师的回应与评价显得有些表象。

课堂教学观察视角之四:学生的学习活动
观察者:奉化二中方臻陈怡王莉萍
观察记录(上课开始)
老师: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小女孩去看死去的儿子
老师:因何而死?
学生:偷窃
老师:表述是否妥当?
学生:在后面的情节中,他妈妈作了描述,儿子并不是一个很坏的人
老师:非常好的话体现在哪里?
学生集体议论(轻声)
学生:听妈妈的话,是一个拳击手,没有打别人,被人打表明他很善良
老师:仅仅是善良,是一个弱者,打不过别人,打拳是谋生,他妈说这句话目的
学生:孝顺
老师:自尊心很强,听话孝顺肯吃苦的好孩子,母亲坚信儿子不是小偷,那谁认为他是小偷?
学生:世人,镇上的人们
老师:为什么?(学生思考)
学生:那天晚上,凌晨三点那个男的撬临街的门
老师:那个太太听见撬门声,可能是小偷,没搞清楚就开枪,你是否还认为他是小偷吗?
老师:在世人眼里是小偷母亲还要去祭拜,她要承受世俗的道德压力,母亲是怎么做,心情怎样?
老师:母亲与神父交流的片段这是高潮,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思考:母亲怎么做?神父怎么做?这些做法暗示着什么?
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上午8点40分上课已进行了15分钟)
观察结果思考
以上是这节课课堂实录的一个片段,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呈现主要是思考老师的问题,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有就是三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节课几乎没有学生的讨论,也没有小组讨论。

但观察者认为,课堂讨论的热烈与否并不是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项依据,主要看老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是否能引导学生达到他预设的目标,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较好的理解课文,而有新的收获。

从观察到情况来看,我们如下评判。

1.学生学习的活动呈现方式有:单独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回答老师的提问,小声议论,沉默思考老师的问题,分角色朗读。

2.在整节课中共有18名学生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其中三人分角色朗读。

回答问题都是由老师指名回答,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

3.大约有28人次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包括集体回答,回答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4.在这节课中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来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还是可以的。

(8点55分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后)
老师:抓住能表达心情的词,母亲表现怎样?
学生:母亲并不是因为儿子是小偷儿卑微,而是信赖自己的儿子。

老师:母亲爱孩子,那神父呢?
学生:神父因为母亲的坚定,让母亲签字,改变了看法,眼睛瞧着女人有点尊敬。

这个教学环节跟第一个教学环节情形差不多,基本上是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存在的不足:
1.观察的角度是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而严格意义上讲这节课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是欠缺的,更多的
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2.老师提问、追问过多造成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有时让学生回答问题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更谈不上讨论了。

观后启示
1.从这次课堂观察的视点来讲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单单指学生间的学习活动。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是应该包括课前的预习情况?比如这次蒋央庆老师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提出有关课文不能理解问题,有助于老师根据学情来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在课堂上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

2.现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而传统问答式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吗?
3.课后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习得。

4.怎样才能更好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呈现,我们观察组经过商讨是否通过表格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

以下的表格是我们的设想。

课堂教学观察视角之五:教学整体设计
观察组者:奉化中学戴召平、毛显瑞、戴建平、李承统、王平安、李张源
教学设计分析:
蒋央庆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为:(1)分析“母亲”形象所展示出来的伟大母爱和神父等形象的悲悯情怀,(2)理解作者“节制胜于放纵”的情感处理方式。

我们认为,这个定位能从单元要求出发,结合课文设计,定位准确。

课堂分析以母亲和神父形象作为突破口,通过分角色朗读,借助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比较集中地引领学生体会了母亲及神父的形象,较成功地把握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总体上看,不蔓不枝,能紧扣教学的既定目标。

但是关键信息挖掘处理上不够到位,如母亲和神父的第一次对话,神父的紧张不安自然是教学重点,神父的紧张不安是否显得突兀?这里,理解母亲的三次回答是关键。

再譬如,小说的结尾应是高潮,而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加以突出。

教学导入比较朴实,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过渡总体上比较自然流畅,但个别环节的过渡尚显生硬、简单,问题式的过渡较普遍,教学的预设性相对较强。

可能是因为教学环节上过于追求完整性,反而淹没了教学的重难点。

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情节不算复杂,但篇幅长,处理的点多,一节课的教学势必要进行大胆取舍。

譬如,就解决文本的一二个问题。

多媒体教学一直来持有争议。

用多用少均会出现问题。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设施,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用,的确是我们不应该回避的问题。

本节课蒋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总体上,幻灯片设计数量少,信息量极为有限,而且介绍作者马尔克斯的一张幻灯片整整挂了40多分钟,不仅无益于课堂教学,而且还滞碍了学生的思考。

另外,本文里面有较多需要学生切实掌握的词语,老师可以借助幻灯片预设,引领学生强化积累。

积累是语文的不二秘诀。

听课当儿,我们翻看了六本学生用的教科书,发现学生圈划词汇的习惯几乎没有,教师有必要作些引导。

再譬如,像重点问题、重点板书是否也可由幻灯片替代,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节省时间,一举两得。

当然,作为板书的幻灯片其预设性过强,可以考虑教学实际取舍。

如本节课,蒋老师采用书写生成式,重点突出,总结性强,有提纲挈领之效用。

语文难教,外国小说尤为难教。

加上本文容量大,重难点多,理解上容易流于肤浅。

貌似简单实则深刻,很多问题都值得课堂探讨。

蒋老师刚刚参加工作两年,对课文能作这样处理,应该说是成功的。

四、反思
1.本次活动试图从听评课的角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行探索和尝试,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是有收获的。

语文课人人听得懂,人人都会评,其他学科的教师跟语文教师的评课没有实质上的差异。

引入专业的听评课模式,给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更有意义的是,以往的听评课全凭感觉走,而这次活动立足于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