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系统西方经济学04任务理论联系实际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联系实际题
目的:案例分析是检测对西方经济理论理解、运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经济案例的分析,既可以训练学生加深对西方主要经济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实施的各项政策。

本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理清通货膨胀理论、财政理论、货币理论等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能够对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能运用经济理论解释、宣传国家的经济政策,指导自己的工作。

1997—20XX年的通货紧缩及对策
1997年下半年特别是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感到需求不足的压力,其明显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消费价格指数)在低位运行,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出口下降。

出现需求不足的原因是:(1)1993年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惯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按照“增长—膨胀—治理---紧缩---停滞---放松---扩张”的轨迹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93年夏季开始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内容的紧缩政策,96年年底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这些紧缩政策在97年、98年继续出现滞后效应。

(2)一系列改革政策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出台,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加,
即期消费减少,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同时银行存款在利率不断下调的同时保持快速增长。

(3)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导致部分行业、部分企业下岗工人增加;同时乡镇企业在变革中竞争力减弱,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数量增加等,这些因素增加了全社会的就业压力。

(4)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周边国家购买力降低,造成中国产品出口下降;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也大量减少。

中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其主要政策包括:(1)增加国债发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仅1998年-20XX年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水利和发电等工程的建设,刹住了投资下滑的势头。

(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适度扩张。

中央银行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

(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与财政拨款总额也大致相等。

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2000年初,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2000年、20XX年、2002和20XX年GDP分别增长8%、7.5%、8.3%和9.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XX年版)
结合上述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
(3)出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如何操作?这些政策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4)20XX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又出现了“过热”,请结合实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十三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十四章财政理论与政策、第十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等相关通货膨胀
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
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
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2)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被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②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
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③结构性因素。

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
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3)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

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

尤其是通货膨胀在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是每
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的问题。

西方学者对通货紧缩一般都直接定义为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它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即从本质上看,它是一个货币现象,又是一个经济问题,是经济问题在货币上的表现。

由于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使商品与货币流通中出现了较多的商品追逐较少的货币,导致市场上大部分商品都供过于求,商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即谓通货紧缩。

这种现象往往与经济萧条或经济衰退相联系,因而通货紧缩也被理解为经济衰退之前与贯串于整个经济衰退过程
中的一个经济现象。

2、通货紧缩
(1)定义。

通货紧缩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

它是与通货
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2)原因。

从理论上讲,通货紧缩可能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①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

此时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持续
下跌。

②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

如果预期未来实际利率会降低、商品价格会下降,则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减少现期投资和消费,导致现期有
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③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

这时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供求
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容易引发通货紧缩。

④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

这会导致生产能力提高、成本下降,导
致产品价格下跌。

⑤汇率因素。

如果一国高估本币汇率,会造成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外部需求降低,出口下降;进而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下降,个人购买力和需求下降,
从而导致物价持续下跌。

⑥货币政策变动。

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使大
量商品流向货币,可能会产生物价持续下跌。

⑦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或信贷过度扩张产生大量不良投资也会引
起通货紧缩。

(3)影响。

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如若处理不当,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通货紧缩会加重债务人负担,抑制消费,增加银行
不良资产,甚至形成经济衰退,陷入恶性循环。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需求管理的两大政策,其运作就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

就调节货币供给这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运用金融工具,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
具,又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

三、出现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如
何操作?这些政策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

在短期中,财政政策主要影响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政府经常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操
作来影响经济的走向。

政府预算支出的状况、预算赤字与GDP的比值、税种与税率的变动等都是理财规划师所需要密切关注的经济指
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行为。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实现的。

货币量的增加会使短期利率下降,并最终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

再贴现率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基准利率,其升降将直接影响各类市场利率的走向。

同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都会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

理财规划师判断各种金融工具利率走势的基础就在于根据货币政策的操作对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的变化做出预测。

四、20XX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又出现了“过热”,请结合
实际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1997年下半年特别是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感到需求不足的压力,其明显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消费价格指数)在低位运行,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出口下降。

出现需求不足的原因是:(1)1993年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惯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体按照“增长
—膨胀—治理---紧缩---停滞---放松---扩张”的轨迹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93年夏季开始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内容的紧缩政策,96年年底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这些紧缩政策在97年、98年继续出现滞后效应。

(2)一系列改革政
策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出台,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加,即期消费减少,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同时银行存款在利率不断下调的同时保持快速增长。

(3)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导致部分行业、部分企业下岗工人增加;同时乡镇企业在变革中竞争力减弱,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数量增加等,这些因素增加了全社会的就业压力。

(4)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周边国家购买力降低,造成中国产品出口下降;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也大量减少。

中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
长的方针。

其主要政策包括:
(1)增加国债发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仅1998年-20XX年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用于高速公路、交通、水利和发电等
工程的建设,刹住了投资下滑的势头。

(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适度扩张。

中央银行7
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

(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与财政拨款总额也大致相等。

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2000年初,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2000年、20XX年、2002和20XX年GDP分别增
长8%、7.5%、8.3%和9.3%。

国际财团通过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使人民币加大发行量,然后通过房地产炒作,把中国的国内价格水平无限制的提高,GDP的增长又
一次使人民币的发行量被迫提高。

国际财团心黑手狠,双管齐下,目
的就是使中国经济热到烫手,热到让每个中国人为之疯狂。

我们暂不去关心这个过程,我们放眼未来,看看这一过程的结果
是什么样呢?换句话说财团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明显,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财团们最乐见的结果。

先做个假设,比如国际热钱在投资的中国房地产领域里上演最后的疯狂后,然后把房产成功解套全部变现,如果此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达到美国预期最高时,汇率是热钱逃离时需要相乘的那个倍数,会发生什么谁都能想到,所有热钱会一夜之间全部兑换美元逃离。

财团们会赚得沟满壕平,中国市场上除了钱就是钱,能遮住天的大把人
民币将成为中国人民的噩梦。

这是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财团最乐见的结果。

近期美国不断的通过政治、贸易等手段逼迫人民币升值,而中国政府迟迟不升值或小范围的升值,远远没有达到美国政府的预期,这是在出口
处的中美之间的博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