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杭州市东方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杭州市东方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柚
周伟
赖显增,一个人过,只有四十多岁,无残无疾,半傻不傻,在贫困户中是一个特例,没有通水通电,危房也没有改造。
我第一次去看他时,他蹲在自家屋前的水田下面的水渠里洗手,双手使劲儿压低往水渠中伸,腰身拉得长而直,隔老远看去真像一只黄狗埋头在水渠里喝水。
说起用水的事,村里原来没有统一规划的自来水,都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一伙分别搞的自来水。
最早只要每个人摊上200块钱,就能接上清凌凌的自来水。
当接到赖显增屋门口时,他不舍得出那200块钱,还说了很多气愤的话:“太不像话!在农村连喝水都要钱,真的是太不像话!”他不肯接,说:“我不接,我就不相信会渴死!……”
赖显增家的危房改造是早已列入计划的,却迟迟没有落到实处。
第一批危房改造,当时的政府补助10700元。
赖显增的房子改造好,大约得花18000元,自己也就添个六七千元。
赖显增一屁股坐在他家的大门口,死活不肯,说就是他卖了血也凑不够这么一大笔钱。
这次,我们又去找他,说今年危房改造最高补助到两万元,不要他自己再掏钱,你就放心改造吧。
但他却一万个不相信,说政府的钱哪会一会儿一万一会儿两万,分明是骗他的,不可能。
房子改造完成后,肯定又要他自己拿钱的。
他说:“莫要三番五次来找我,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做主。
”他认定死理,说:“我反正不改造,总不会让我自己掏钱吧——”
说起赖显增,村里人都讲他父母死得早,两兄弟都是奶奶带大的。
他奶奶是个硬棒的人,再苦再难,也硬撑着。
赖显增也跟他奶奶一样,从不欠人家的情分,穷也穷得硬棒,饿也饿得精光。
自从他那个傻弟弟走丢以后,他变得更古怪了。
他说他的弟弟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但是大家没有点破——他的傻弟弟都走丢十多年了,肯定早死在外边了。
一到夜晚,赖显增总在头上套一个探照灯,在黑夜里游荡。
他说,在他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白昼一般,没有什么事能瞒得过他,他的心里亮堂堂的。
一回到家,赖显增就钻进黑洞洞的低矮破旧的屋里。
夜晚静寂得可怕,星星睡了,月亮睡了,他也睡了,进入了黑沉沉的梦乡。
赖显增最喜欢做的是香火工。
哪户人家老(死)了人,不用人去请他,他自己就跑去烧纸钱点香烛,出殡的时候撒纸钱。
这样的时候,有吃有喝,迎来送往,爆竹震天,敲敲打打,哭哭喊喊……他就昼夜不睡,忙上忙下,显得他是多么重要和突出,他的脸上堆满了欢快的笑容和忙碌的喜悦。
他逢人就说:“当大事,
要办得像样,办得热闹,办得隆重……”
有一天,天大晴,突然就下起雨来。
妇联主任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边走边打赖显增的电话,要他帮忙一起去收一下晒谷坪里的谷。
收完谷,妇联主任就留了他在家里吃饭,我们工作队员也在妇联主任家里寄餐。
那天,在餐桌上我就跟赖显增聊起来。
他不看我,也不看大家,一碗饭吃得飞快,吃完饭放下碗准备走人。
我赶忙要他表态,说镇里村里不要他出钱,只要他表个态。
他笑笑说:“哪有这样的好事?”但显然,他没有拒绝。
第二天镇长来了,我们陪着他去了赖显增家。
镇长拉着赖显增的手要他表态,并且和他合了影,录了视频。
镇长说:“有视频和照片为证,不能反悔,明天开工!”赖显增呵呵笑着,大家也呵呵笑着。
于是,我们趁热打铁,喊了水工、电工、泥瓦工,一起动手,没几天时间,就把水、电、厨房和厕所的问题一并解决了。
大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那天晚上,夜很深很黑,赖显增来到妇联主任的家里,头上套着一个探照灯。
他看见我们工作队三个人在妇联主任家里烤火说话,他就说给我们去树上摘几个柚子吃。
我们正要阻拦,他却一个黑影般消失了。
没几分钟,他回来,用外衣包了五个柚子,呵呵笑着。
我说:“这么黑的夜,这么高的树,赖显增怎么一下子就摘下来五个袖子?”妇联主任说:“显增是个夜猫子呢。
”他立在那里,头上的探照灯,照得眼前的世界一片明亮……
赖显增摘的柚子是迟熟的,个儿不大,我们吃着,有些苦、有些酸,也有些甜。
他呵呵笑着,问我们:“甜不甜?”
妇联主任笑着说:“显增说苦就苦,说甜就甜。
”妇联主任不经意的话,我却觉得有几分深意。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2期)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先交代了赖显增家里缺水缺电,住危房的基本生活情况,再写在妇联主任等人的帮助下改善生活条件的事情,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B. “他立在那里,头上的探照灯,照得眼前的世界一片明亮”,烘托了赖显增生活美好的氛围,也预示了扶贫事业的光明前景。
C. 文中“在黑夜里游荡”中的“游荡”一词,既指赖显增心里的孤独,又暗含了他希望有朝一日在黑夜中重逢失散已久的弟弟。
D. 镇长拉着赖显增的手要他表态,并且和他合了影,录了视频。
说明镇长怕赖显增反悔。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刻画赖显增形象时多次运用了语言描写,如“莫要三番五次来找我”“哪有这样的好事”等,表现了他对政府补助改造危房的不信任。
B. 文中第四段运用插叙手法,表现赖显增和他奶奶一样人穷志不短,但又较为固执的性格特点。
C.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小说情节前后贯通,合情合理,如前面提到赖显增满怀热情地做香火工和帮妇联主任收晒谷坪里的谷等事情,为后文他的思想转变做了铺垫。
D. 小说以“妇联主任不经意的话,我却觉得有几分深意。
”结尾,这些都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3. 本文多次提到“探照灯”,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
请分析这里“探照灯”的用意。
4. 最后一段中妇联主任笑着说:“显增说苦就苦,说甜就甜。
”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
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
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
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
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
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
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
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
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
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
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
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
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
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5.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7.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________ (2)材料三: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
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
绝大部分的受访者
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
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
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
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
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
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
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
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
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
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
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
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
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材料三: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
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
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
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
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
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
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如果国家认同过于强势,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价值。
9.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的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10.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11.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观点态度。
12.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①,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赏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注]①圹(kuàng):墓穴。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15.优孟巧妙地让楚庄王认识并改正了错误,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优孟的劝说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④看诗成。
【注】①光州: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不顾。
④横槊:苏轼在《赤壁赋》中曾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来形容曹操能文能武的豪迈潇洒风度。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的抒写别情作了铺垫。
B.上片中“谁知”“还与”二词,表达了诗人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即兴而生的愉快之情。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使君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
17.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我修养。
《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劝学》一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青”和“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木为轮”和“_______,(1)
_______”的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2)《师说》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问题,揭示出了“_______”后果。
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_______”的道理,而《劝学》中“_______,_______”总结了人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弥补不足,所蕴含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4)《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客人说的“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人与自然哲理,但客人却局限于人的渺小而痛苦,起消极作用,从而也衬托出苏轼的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