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环境突变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word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环境突变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论文
学生姓名:朱超波
指导教师:梅丹
专业:安全工程
学科门类:工学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〇一五年五月
Research on Human Thermal Comfort
during Thermal Transients
Safety engineering project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ZHUCHAOBO
Supervised by Teacher:Mei dan
Major:Safety Engineer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y,2015
摘要
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生存的空间,过度地追求空调环境不但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热适应性,也造成了能源消耗的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差异过大带来的热冲击对人的健康与舒适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了解突变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对优化建筑环境设计、减少建筑能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在校健康大学生为受试人群,于2014 年1~2 月在人工气候室内开展了不同热环境突变水平下的热舒适生理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于2014 年3 月在办公室内开展了不同空调设定温度下的问卷调查研究。
首先研究热环境突变对人体生理的影响,选择了皮肤温度作为生理参数研究热环境突变对其的影响。
研究发现皮肤温度在突变初始变化很快,而后随时间变化越来越慢,最后趋于稳定。
温度越高,皮肤温度稳定越快。
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得到了皮肤温度和热感觉的稳定时间。
然后分析了影响皮肤温度变化值和热感觉变化值的因素:初始环境温度,实际突变温差和时间的影响。
皮肤温度变化值受初始温度的影响显著,其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一个幂函数的关系。
与皮肤温度相比,相应的热感觉变化要迅速很多。
初始温度对热感觉在受到热环境突变后的变化值影响显著。
从空调环境回到初始非空调环境中,热环境突变使人体产生了一个附加的冷感,使得热感觉投票值比初始状态低,这种冷感的程度受空调环境内的温度值的大小的影响不显著。
使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认为身体的四肢部位对整体热感觉影响较大,大腿,手,额头和小腿的局部热感觉能较大程度解释整体热感觉。
结合皮肤温度与热感觉,分别对其在稳态环境下和突变环境下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稳态环境下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而突变环境下的皮肤温度不能用来预测热感觉。
冬季室内空调设定温度过高,产生了人为的突变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能耗升高。
因此冬季降低空调设定温度,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结合办公人员热感觉的分析,讨论同时达到满足人员热舒适、避免热环境突变冲击和降低空调能耗的三方面的适宜空调设定温度。
提出一个确定适宜空调设定温度的方法。
关键词:热环境突变,热感觉,热舒适,空调设定温度
ABSTRAT
The growing economies greatly improve human living space. However, Excessive pursuit of air-conditioned environ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rmal adaptability of human beings, but also increases energy consumption. Thermal shock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ir-conditioned environment and nature produce a great impact on human’s health and comfort. Learning the impact of thermal transient on thermal comfort, hence, play a vital role to optimize the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 and reduce building energy comsumption.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healthy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and fouced on thermal comfort during different thermal transients. One physiological study and survey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in the artifial climate chamber in winter of 2009, as well as a filed study on thermal comfort of stuff in offices in summer and winter of 2009.
Skin temperature was choosen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rmal transient on human physiology. It is found that skin temperature changed quickly initially, and then more slowly over time, and finally stabilized. Using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method to get the settling time of skin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sensation. Impact factor on skin temperature change and thermal sensation changes was analysed. The change of skin temperature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and its changes over time showed a pow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Compared with skin temperature, thermal sensation changed more rapidly. Initial temperature affected the change of thermal sensation significantly. Human feel cooler after the experience of air-condition environment resulted from that thermal transient produce an additional apathetic which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ir-condition temperature.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finded that thermal sensations of limbs do play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overall thermal sensation.
Analy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sensation and skin temperature under steady-state and transient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skin temperature can not
predict thermal sensation any more in transient, but can work in steady-state.
High temperature in winter indoor not only produce a thermal transient environment, but also result in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It will be signality to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hat a lower air-condition temperature in winter.
Combined
with the thermal sensation of Office staff, the suitable air-condition temperatures
were discussed which can meet thermal comfort of office stuff, avoid thermal shock,
as well as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Key words: Thermal Transient, Thermal Sensation, Thermal
Comfort, Air-Condition Temperature
目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V 1 绪论 (1)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6)
2 热舒适的理论基础 (9)
2.1 生理学基础 (9)
2.1.1 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9)
2.1.2 人体生理适应性调节 (11)
2.1.3 人体温度理论 (13)
2.2 热舒适 (18)
2.2.1 热平衡方程 (18)
2.2.2 热舒适方程 (19)
2.2.3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主要因素 (20)
2.2.4 热舒适评价标准 (22)
2.3 本章小结 (24)
3 实验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25)
3.1 实验室生理参数研究 (25)
3.1.1 实验目的 (25)
3.1.2 测试方法 (25)
3.1.3 实验环境 (28)
3.1.4 实验流程与问卷设计 (29)
3.2 办公室热舒适实验研究 (31)
3.2.1 实验目的 (31)
3.2.2 实验环境 (32)
3.2.3 实验流程与问卷设计 (33)
3.3 实验仪器 (34)
3.4 数据处理方法 (35)
3.4.1 均值比较与检验 (36)
3.4.2 方差分析 (36)
3.4.3 回归分析 (39)
3.5 本章小结 (42)
4 热环境突变对生理参数的影响规律的研究 (43)
4.1 实验背景资料 (43)
4.1.1 受试者基本资料 (43)
4.1.2 环境参数统计 (43)
4.2 热环境突变对皮肤温度的影响 (45)
4.2.1 热环境突变下的局部皮肤温度 (45)
4.2.2 热环境突变下的平均皮肤温度 (47)
4.2.3 皮肤温度稳定时间 (48)
4.2.4 热环境突变对平均皮肤温度的影响规律 (49)
4.3 热环境突变对热感觉的影响 (56)
4.3.1 热环境突变下的局部热感觉 (56)
4.3.2 热环境突变下的整体热感觉 (58)
4.3.3 热感觉稳定时间 (59)
4.3.4 热环境突变对整体热感觉的影响规律 (61)
4.4 热感觉与皮肤温度 (64)
4.4.1 稳态下热感觉与体表温度的关系 (64)
4.4.2 突变下热感觉与体表温度的关系 (65)
4.5 局部热感觉与整体热感觉 (66)
4.5.1 背景 (66)
4.5.2 多元回归 (67)
4.5.3 结果分析 (68)
4.6 本章小结 (69)
5 热环境突变、热舒适和节能的关系的研究 (71)
5.1 实验背景资料 (71)
5.1.1 环境参数统计 (71)
5.1.2 受试者基本资料 (74)
5.2 热环境突变对热感觉的影响 (74)
5.2.1 空调环境下的热感觉 (75)
5.2.2 非空调环境下的热感觉 (77)
5.3 可接受热环境突变水平 (79)
5.3.1 可接受热环境突变水平分布 (79)
5.3.2 可接受热环境突变水平计算 (80)
5.4 热环境期望 (82)
5.5 本章小结 (84)
6 结论与展望 (85)
6.1结论 (85)
致6.2展望 (86)
谢 (87)
参考文献 (89)
附录 (95)
1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个人的一生有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热环境对人格外重要。
维持一个良好舒适的热环境使人精神愉快、精力充沛,不仅对人的健康有益,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人更富有创造力,带来经济效益。
二十世纪以来,正是由于空调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使用空调可以明显地改善了室内热环境状况,带给人的生活很大的方便。
空调的出现使人类掌握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界影响的室内热环境调节手段,获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但是随着空调的普及应用,人们逐渐发现了长期或过度地依赖空调所出现的一些弊病。
例如,开启空调后,由于室内空气流通性不好,空气温度不均匀,容易使人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感。
另外,有些人们行为与季节特征不相适宜,违背了大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寒冬腊月室内温度设置偏高而穿着单薄,酷夏十分室内温度设置偏低而衣着较厚。
再如,室内采暖或空调设置温度偏高或偏低时,使得室内外温差过大,当人们在室内外环境之间转换时,缺乏必要的温度过渡区间,容易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冷热冲击力,进而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健康。
随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建筑耗能随之不断升高。
从1996 到2006,十年间中国的单位面积建筑年能耗增加了6.5%[1],中国的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8%左右。
如果与发达国家在建筑设备形式、室内热环境营造方式和用能模式等方面进行接轨,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建筑能耗的迅速增长。
但是任何单一的以能源为代价盲目追求热舒适、或以室内环境品质为代价换取节能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重视室内环境,满足室内热环境要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建筑节能。
舒适的热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体热舒适需求,还要以满足人体健康要求为前提,同时兼顾室内人员的工作效率。
人体热舒适研究应以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客观地、辩证地来开展,营造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特征与需求,并且满足人体健康和舒适的热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实现建筑节能。
2007 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要求国家政府办公机构冬季空调设定温度不高于20℃[2],然而这一温度值是否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条件下的身体健康和舒适需求呢?室内空调设定温度值有没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呢?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体舒适与健康需求,也能为最大限度地节能提供依据,进而更加合理地协调热舒适与节能的关系。
2
日常生活中存在这两种突变现象,从空间上来讲,当人们从空调环境(如:
室内,车站,汽车等)走向无人工调控的环境时,通常会由于热冲击,使人体生
理受到不良的影响,如夏季会发生中暑的现象,冬季感冒。
时间上的突变现象体
现为突然降温,医院人数增多。
热环境突变对人体生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应该在满足居住者舒适健康,并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热适应能力的
前提下,通过控制室内环境参数,满足其热舒适需求,同时避免热环境突变产生
的热冲击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充分挖掘节能潜力。
因此,突变热环境下的
人体热舒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的ASHRAE55 标准[3]中将“热舒适”定义为“人们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并通过主观进行评价”,Gagge 教授[4]和Fanger
教授[5]均认为热舒适为“一种对环境既不感到热也不感到冷的舒适状态”,也就是
人们在这种舒适状态下会有“中性的热感觉”。
热环境根据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流速等环境参数是否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可分为稳态热环境和动态热环境。
稳态环境,是指环境参数不
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通常只能是在人工控制下的稳态空调环境。
在稳态环境下,以人体热平衡方程为基础,认为人体是外界热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通过人和外界环境的热湿交换来影响人体生理参数,进而产生不同的热感觉。
在稳态环境的热舒适的研究中,最有权威和代表性的是1970 年丹麦工业大学Fanger 教授[5]提出了著名的热舒适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稳态环境热舒适评
价和预测的PMV-PPD 指标,作为制定ISO7730 标准[6]和ASHRAE55 标准[7]的主
要依据。
这两个标准主要适用于评价和预测稳态环境的热舒适。
已被全世界许多
国家广泛采用。
有效温度ET 指标[8]和热应力指数HSI[9]是同样基于稳态环境的评价指标。
1955 年,比兹堡大学的Belding 和Hatch 提出的热应力指数HSI,是一种按照人
体活动产热,衣着,周围热环境对人的生理机能综合影响的分析方法。
1919 年,ASHRAE 提出了ET 指标,用于研究湿度对热感觉的影响程度。
1971 年,Gagge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ET 理论,新提出了适用于着装轻薄、活动量小、空气流速低
的环境的新有效温度ET*指标[10]。
随后,Gagge 又综合考虑了不同的活动水平和
服装热阻的影响,提出了标准有效温度SET 指标[11]。
与稳态热环境对应的是动态热环境,即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
空气流速等环境参数中单个或多个参数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的环境。
动态
热环境有三种典型的变化情况:突变、递变和波动。
3
波动(cyclical):环境温度按正弦波或三角波波动,通常是由于暖通空调控
制系统造成的,用平均值,极大值,极小值和频率表示。
递变(ramps/drifts):环境温度随时间稳定的变化,用初始值,变化率表示。
突变(steps):人从一个热环境到另一个热环境的经历,用初始值,方向和
幅度表示。
本文主要工作集中在突变热环境的实验研究。
因此就其研究状况作一个简要
介绍。
关于热环境突变的研究,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是Gagge 等人[12]在1967 年对“中性—热—中性”和“中性-冷-中性”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由3 名裸体受试者在上述两种突变环境下得到的热反应(包括平均皮肤温度,平均体温,耳鼓膜温度,直肠温度,皮肤阻抗等)结果表明:由中性环境到热环境或冷环境时,皮肤温度的变化存在一个过渡过程,同时热感觉出现“滞后”;当从冷环境或热环境进入中性环境时,出现热感觉“超越”现象,皮肤温度和热感觉有分离现象。
Gagge 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皮肤温度急剧变化所致,即皮肤温度的变化率产生了一种附加热
感觉,而这种热感觉掩盖了皮肤温度本身所引起的不舒适感。
图1.1 热感觉与热舒适投票在“中性—冷—中性”实验下的对比Fig.1.1 Comparison of comfort and sensation votes during neutral-cold-neutral exposures.
1989 年,敖荣顺[13]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皮肤温度”的概念,将皮肤温度和皮肤温度变化率综合成一个尺度,以评价人体在环境突变条件下的心理热反应。
1992 年,王良海[14]进行了突变情况如“中性—热—中性”的人体热反应研究。
4
其中中性环境温度为25℃,热的环境共选择了三种,分别是40℃,35℃,30℃三
种热环境突变工况进行实验,得到了热环境突变幅度、平均皮肤温度变化和热感
觉问卷投票的结果,其研究结果验证了Gagge 的结论的准确性,同时指出,空气
热环境突变幅度越大,热感觉变化率越大,稳定时间越长,人体具有相当大的热
惯性,对热突变刺激的反应是迟缓的、渐变的。
1993 年,de Dear 等人[15]设计12 种不同的热环境突变工况(温度突升或温度
突降),得到了人的热感觉问卷投票结果。
比较突变发生时,前后热感觉投票的差
发现,同样的突变温差时,温度突降时的热感觉投票变化值是温度突升时的两倍。
他认为,温度突降时,后一个环境中的初始热感觉“超过”了稳态时的热感觉;温
度突升时,后一个环境中的初始热感觉与稳态时的热感觉相差不大。
这是由于人
体皮肤下的冷感受器相对于热感受器更浅且多。
1996 年,Desire C.E. Gavhed 等[16]研究纤维材料(羊毛,人造纤维)是否对
热反应产生影响。
他检测穿冬装的个体在环境温度改变的热反应(平均皮肤温度,
直肠温度,皮肤湿润度),受试者在环境温度为-10℃的房间内锻炼(中速跑步)
90 分钟后,进入环境温度为22℃的房间内进行休息30 分钟,再在冷房间内进行
45 分钟的锻炼。
除此之外,他还研究了活动水平发生突变时的热反应。
受试者在
环境温度为-10℃的房间内进行剧烈锻炼50 分钟后,然后慢速行走60 分钟。
研究
结果表明了锻炼的时候,羊毛织物会导致平均皮肤温度稍高,约为0.3℃,但是主
观反应没有差别,同时在中性热环境中休息对随后在冷环境中锻炼下的热反应影
响很小。
2005 年,Kazuo Nagano[17]等通过对30 位男性受试者进行试验,研究热环境突变对热舒适性要求的影响。
一共30 位男性受试者在一个34℃或37℃的条件下待50 分钟,然后快速转到一个较冷的环境中,连续地测量皮肤平均温度,每隔2 分钟记录受试者的热感觉和热舒适。
发生突变时,平均皮肤温度立即降低,同时热感觉“超过”并且回升到稳定状态。
皮肤温度和热感觉在20 分钟之内达到稳定。
由于突变之前的初始温度不同,中性温度和皮肤平均温度有差异。
2008 年,Chun[18]为了考察受热历程与室内舒适的关系,记录了首尔和横滨的受试人员在进入气候室之前24 小时的受热历程以及气候室内的热感觉,发现,进入气候室前的受热历程影响了气候室内的热感觉。
虽然两地气候室内环境参数同一,横滨受试者的热感觉要稍冷。
因为,横滨的受试者在进入气候室之前遭受了更热的天气。
同时发现在家里使用空调的受试者的热感觉要比没有使用空调的受试者更热。
这些结果显示了室外气候强烈影响了室内热舒适。
2014 年,Parsons[19]通过研究突变环境下人员的热感觉,24 名受试者在人工
气候室内(31℃,24℃,19℃)待30 分钟后,然后出人工气候室。
结果显示当人
5
进入一个与之前的热环境类似或稍暖的热环境中时,热感觉立即达到稳定,能用PMV 模型预测到,而进入一个更冷的环境中时,热感觉同样立即变化,但此时用PMV 预测是不准确的。
除了环境温度发生突变,很多学者还对其他影响热感觉的因素(如:湿度,
活动水平,行为调节)发生突变后的生理热反应和主观热感觉进行了研究。
2006 年,T. Goto[20]等人研究了新陈代谢率发生突变时的热感觉和生理热反应。
24 名受试者轮流静坐或在跑步机上活动,环境温度为保证静坐时的中性状态。
测
量了受试者的皮肤温度,食道温度,心率以及热感觉。
活动水平突变时,热感觉
变化很快(1 分钟内),即短时间的中等活动水平变化都会影响热感觉。
热感觉在
15~20 分钟内达到稳定状态。
活动水平突然减小时的热感觉对核心温度的敏感性
较高。
并建立了一个评价活动水平突变后的热感觉模型。
2007 年,Tsutsumi[21]等人研究了从湿热环境突变至热中性环境时湿度对人体
热舒适及工作效率的影响。
受试者在环境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70%的环境内
待15 分钟后,进入另一个热环境待180 分钟,该热环境中设置相对湿度为30,40,50 和70%并保证SET*为25.2℃,在此环境内受试者模拟两种工作状态。
实验中测
试了受试者的皮肤湿润度。
结果显示:低湿度对受试者满意程度起积极作用,4 中相对湿度下,热感觉和湿感觉满意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受试者在70%的相对
湿度下更容易感到累。
2009 年,Zachary J. Schlader[22]等人研究了“体温调节——行为”的特征。
受试
者可以从热室(45℃)和冷室(10℃)之间自由来回,一旦在热/冷室觉得不舒适,
可以立即离开并进入冷/热室。
实验中记录了平均皮肤温度,直肠温度,受试者热
舒适投票,去另一间气候室的时间。
“体温调节——行为”定义为人想离开某一环
境的时间。
结果显示:皮肤温度对“体温调节——行为”影响显著。
以上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相邻的两间房间,受试者从其中一间环境温度经
过控制的房间走向环境温度不同的另一间房间。
即受试者全身处于突变环境中,
对于受试者局部处于突变环境中,即局部热暴露,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包括了生理热反应和热感觉模型的研究。
2002 年,李俊等[23]提出了一种着装温度舒适性感觉预测的研究新方法,对着
装人体不同身体部位在受到同样程度的冷刺激时产生的皮肤温度等生理量变化、
主观心理感受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
并利用多重比较分析了主要身体部位对冷刺
激导致的皮肤温度变化量反应规律。
2004 年,Charlie Huizenga[24]等研究了皮肤温度和核心温度在部分或全部供冷
或供暖下的反应,他将整个人体分成19 个部分来采集皮肤温度以及核心温度,热
感觉和热舒适。
发现,在皮肤被供冷时,核心温度上升,皮肤被供暖时,核心温
6
度下降。
手指和手的温度在接近中性环境状态下波动明显。
认为间断地,局部地
制冷是一个有效增加在偏热环境中的热损失的有效方法。
2005 年,张宇峰、赵荣义[25]等研究了局部热暴露对人体全身热反应的影响、
局部热感觉对全身热反应的影响,不同部位的局部热感觉对全身热感觉影响的权重,以及相关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现状。
并讨论了局部热暴露环境评价指标的
选取和局部热暴露作用部位的选择,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4 年,H. Zhang[26]等通过分析认为目前大多数热舒适模型只能应用在静态、均匀的热环境中;并对处于非均匀和瞬变环境下的109 位受试者进行了人体试验。
试验中,对暴露在温暖,中性或是冷环境中的身体其它部位进行了独立的局部加
热或供冷。
每1~3 分钟就进行一次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热感觉和舒适感的数据
采集。
根据这些试验,并得到了局部和整体热感觉和热舒适模型。
2006 年,张宇峰[27]等人研究了30 名受试者在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
的投票结果,分析探讨了热感觉、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这三者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他认为在稳态均匀热环境中这三者可以等价,三者均可以独立的做为评价指标;在稳态不均匀热环境中,全身热感觉与其它两个指标出现分离,此时,全身
热感觉不能作为热环境的评价指标。
同时,他建立了评价指标的投票均值与相应
比率之间的理论关系式。
2008 年,清华大学周翔[28]对PMV 指标在偏热非空调环境下存在的偏差问题
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偏热非空调环境下用于预测热感觉的PMV 修正方程。
2014 年,Zhang Hui[29][30][31]介绍了预测局部热感觉模型,预测局部热舒适模型,以及整体热感觉与热舒适响应的发展。
认为使用这些模型来预测主观反应可
以应用于一个很广泛的范围:均匀与非均匀,瞬变与稳态。
并通过汽车乘客的测
试证实模型是有效的,首先通过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对热感觉投票的回归得出预
测热感觉模型方程的结构和系数。
然后从局部和整体的感觉发展局部舒适预测模型。
最后介绍了整体热感觉和热舒适模型,认为整体热感觉模型有2 个形式,取
决于局部感觉是否与整体感觉一致,对于冷和热的条件下,相同的部位的局部感
觉的比重不同。
强烈的局部感觉决定了整体热感觉。
如果所有局部都一样,整体
趋于平均值。
整体热舒适同样有2 个形式。
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
稳定状态下,
强烈的局部热不舒适会影响整体的热舒适,整体热舒适程度接近局部的热不舒适。
非稳态下,整体热舒适高于局部的热不舒适。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研究突变环境下的热舒适问题有利于发挥人的热适应能力,克服稳态环境的
不利影响以及达到节能的目的。
将主观热感觉反应与客观生理反应研究结合,对
人体热舒适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系统全面地研究热环境突变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规律。
为科学的营造和评价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热湿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同时,考虑能源消耗,为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指导。
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应用范围广泛的人体热舒适标准及相应的评价体系提供相关依据。
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冬季情况下,人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出入的突变情况。
围绕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如下:
① 热环境突变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研究在人工气候室内严格控制环境参数,
研究“冷——中性——冷”这种热环境突
变对客观生理参数以及主观热感觉的影响。
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
② 热环境突变、热舒适和节能的关系的研究冬季情况下,结合办公人员的
主观反应,提出确定同时达到满足人体热舒适、
避免突变环境热冲击和降低空调能耗三方面的适宜空调设定温度的方法。